小学语文“自然化习作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2010-12-01 14:34:26)
标签:
少儿李真禅城区习作课堂教学杂谈 |
分类: 理论前沿 |
小学语文“自然化习作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课题方案
“自然化习作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组
2010年5月10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两三年来,在课程改革的推动和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问题被逐步重视起来了。
但从当前的作文课堂教学现状看,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师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心理等出发,来完成习作课堂的情境创设,习作知识的讲授,习作实践的训练等环节的设计。这样的作文课堂教学的设计,直接导致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得到体现,情感难以激发,表达欲望难以唤醒。因而,在教师指导下的写作中,小学生习作存在三大软肋:即内容层面的“生活概念化”、审美层面的“情感高尚化”以及语言层面的“文字程式化”的现象。这都是与新课标倡导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背道而驰的。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
(1)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作文教学的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在习作课堂教学中注重发现每个学生习作表达中的优点,并加以强调,有利于学生在习作表达做到有创意,有个性;二是关注学生习作的兴奋点,学生的生活经历得到重视,个人情感得到唤醒,个人体验得到形成,个人思想得到肯定;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思想教育、美感教育都得以培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本课题能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的习作心理,在课前准备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在课堂设计时创设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激情,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明确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定位——主导者,组织者,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四、概念界定
“自然化习作教学”作文课堂教学设计是关注小学生自然写作状态的习作教学,是在小学生自然的写作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习作教学。
“自然的写作”是相对于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习作状态而言,并不是指自然
主义创作方法。其中“自然”一词在此处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天然,非人为的”;二是指“不造作,非勉强的”。自然的写作指的是情感驱动下的写作、原生态的写作、开放愉悦的写作。
小学生的写作是自然的写作,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征:“自我”“个性”“多元”。
小学生写作的“自我”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小学生写作的出发点
是源自精神层面的自我需要,只有小学生内心有这种情感倾诉的需求,才能产生写作的欲望。二是小学生写作的“习作源”是完全由他们自己情绪领域所涉猎的世界,能吸引小学生情绪反应的事物才能被小学生所感知、认知、体验,进而成为小学生的习作素材。反之,如果不能引起其情绪反应的事物则无法成为小学生的习作素材。
小学生写作的“个性”特征具体是指小学生写作时的习作语言表达层面存在明显的个性化特征。第一是鲜明的儿童语言特征;第二是同为儿童语言,但也有不同的个性色彩。
小学生写作的“多元”特征是指小学生的写作与成人的写作相比较,在文化层面上尚未印上概念化的印记,呈现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的“多元化”特征。
“顺其自然”是指在自然化习作指导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尊重小学生原有的自然的写作基础。
“因势利导”一方面是针对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自我”“多元”的特征,致力于充分引领小学生们充分观察生活,在此基础上整合已经历过的生活为作文内容(既可解决“现场演示游戏”耗时多的问题,又可弥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而内容单一,缺乏真实感等不足),通过组织学生就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唤醒自己的情感,提高他们思考生活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另一方面是针对小学生习作语言的“个性化”特征,致力于科学地引领小学生的语言从原生态的口头语言走向准确、规范、形象、精妙、鲜活。
“自然化习作教学”作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一是关注学生的习作心理,强调学生的习作内容是源自学生自身亲历的真实生活,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能激发学生抒写真情性。二是组织学生与自己的同伴进行分享交流,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心中真实感想,可保证语言表达的个性色彩。
五、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⑴ 构建“自然化习作教学”三种课型课堂教学流程。
⑵ 解决学生写作材料匮乏、千篇一律问题,做到我手写我心。
⑶ 强化观察意识,养成观察习惯,促使学生能用心感受生活。
2、研究内容:
(1)自然化习作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
(2)自然化习作课堂教学中“交流”的形式
(3)自然化习作课堂教学内容系列化的构建
(4)“自然化习作教学”三种课型课堂设计流程建构
“自然化习作教学”主要包括三种习作课型:“生活中的思考、积累”展示交流课、“阅读中的思考、积累”展示交流课、结合教材安排的单元习作讲评课。
“生活中的思考、积累”展示交流课作文课堂教学设计流程大致可分三步:
“阅读中的思考、积累”展示交流课包括“主题阅读展示交流”和“语言训练展示交流”两个不同系列。其中“主题阅读展示交流”
作文课堂教学设计流程大致可分三步:交流感受、分组学习、个性拓展。“交流感受”是指在主题阅读后在全班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分组学习”是指把阅读感悟进行梳理,把感受相接近的同学分成同一组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个性拓展”是把在分组学习进一步探讨的基础结合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实际,通过“写读后感”“与书中人物对话”“续写”等多种形式进行个性拓展作文。“语言训练展示交流”作文课堂教学设计流程大致可分四步:小结语言表达特点、
结合教材安排的单元习作课堂教学设计流程大致可分三步:提出目标、分享交流、评价修改。如何提出目标?即把习作教学中的小学生需要达到的各项能力指标分成一个系列,每一次单元习作着重练习、检测一至两项。这着重练习、检测一至两项就是本节课的“目标”,目标可由师生共同提出。在“分享交流”“评价修改”的过程均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整理中外小学作文教学流派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文献资料,传承、创新,及时以先进的理念调控课题的实验与研究的科学发展。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测量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实验前、中、后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研究。
(3)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专家组成员共同合作进行研究与实践;在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收集、研究反馈信息,调整研究实施的方法与进程。
七、课题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筹建课题组。启动课题实验研究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准备迎接中期评估,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A、“自然化习作教学”专题研讨课专场展示:
①“生活中的思考、积累”展示交流课(六年级
“阅读中的思考、积累”展示交流课(林碧君、骆亚军
单元习作讲评课(郭红艳
B、撰写实验研究中期评估总结报告(课题组);
C、撰写出课题研究专辑《回归自然的写作——小学生自然化习作“笔记本”》(赖李真)。
D、撰写专题论文:
①《小学生有效阅读与作文的思考》(骆亚军)
②《“自然化习作教学”高效课堂构建之我见》(林碧君)
③《基于自然化习作下的新型习作教学模式的构建》(郭红艳)
(3)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完成课题成果鉴定,汇集实验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形成研究成果系列:
A、优秀课件课例集;
B、优秀论文集;
C、结题报告;
D、学生优秀习作选;
八、完成本课题的保证措施
1、课题组织机构:
专家指导组成员:
安文铸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赖李真
林碧君
郭红艳
骆亚军
专家引领,团队优秀,保证课题能有效实施。
2、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兴教”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学校内有浓浓的科研氛围和丰厚的土壤。学校十分注重为教师成长创设强有力的平台,为教师尽力提供各种学习研修的机会,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在研究时间上有保证,能按课题管理的要求,定期进行学习研究。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还为每位教师配上一台手提电脑等等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3、禅城区十分重视名师的进一步发展,已于二00九年起为名师拨出了名师经费两万元(其中学校已分两次发经费8000.00元于本人),为教育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