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肺炎细菌诊断治疗 |
导读:在全球范围内,肺炎仍然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目前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中仍然是肺炎最多(18%),且死亡患儿中大部分是婴幼儿(75%),我国也是如此。
肺炎是儿童住院最常见的原因。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病因。肺炎常见病原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及衣原体等。细菌性肺炎是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使细菌性肺炎的诊断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何准确地对细菌性肺炎进行诊断,对患儿治疗应用抗生素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临床特征及诊断
目前发现,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是常见的细菌病原体。其次是百日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和研究,越来越多的病原体被检出,即使如此,仍有40%-50%的肺炎不能确定相关病原体。
细菌性肺炎患儿可有发热、咳嗽、喘憋、呼吸增快、胸壁吸气性凹陷、屏气、胸痛、头痛或腹痛等症状。当有以下临床特征时要考虑细菌性肺炎的可能:⑴ 腋温≥38.5℃;⑵ 呼吸增快; ⑶ 存在胸壁吸气性凹陷; ⑷ 可有两肺干湿啰音,喘鸣症状少见; ⑸ 临床体征和胸片呈肺实变征象,而不是肺不张征象; ⑹ 可并存其他病原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以咳嗽、呼吸困难作为儿童肺炎入选标准,同时要记录呼吸次数。观察胸壁吸气性凹陷判定是否发生肺炎。呼吸急促指标:⑴<2个月龄呼吸频率≥60次/min;2-12个月龄呼吸频率≥50次/min;1-5岁呼吸频率≥40次/min; ⑵ 出现鼻翼扇动、口吐沫、口周青紫和三凹征;⑶ 肺部呼吸音粗糙,湿啰音以中、小水泡音显著,有的须在哭吵后或深吸气末才能闻及细小水泡音。
在诊断细菌性肺炎时,应注意以下两点:可通过胸片或其他影像检查证明肺内有浸润阴影,不论有无微生物学证据;如果临床高度怀疑细菌性肺炎,而胸片正常,可行CT检查或动态观察胸片变化(24-48h),注意与异物及肺结核相鉴别。
抗菌药物治疗
尽早明确病原是抗感染治疗成功的基础,由于病原检查结果难以及时获得,初始抗菌药物多为经验性治疗,应依据患儿年龄、基础疾病、疫苗接种情况、疾病严重度、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特征、抗菌药物使用史及其治疗反应等综合判断可能的病原菌及是否存在多重耐药等,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在获得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结合临床疗效及时调整给药方案,采取目标性治疗。
对于细菌性肺炎,抗生素初始治疗48-72h后应进行病情和疗效评估,经治疗后达到临床稳定,可以认定为初始治疗有效。临床稳定标准即体温≤37.4℃,全身症状改善,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若初始治疗达到稳定状态,继续原有抗菌药物治疗。若失败,应查找原因予以新的处理。疗程:轻症治疗时间为5天;重症一般7-10天,若有合并症则需要2-4周甚至更长。
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根据病情轻重程度选择一种药物或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我国药典及相关指南均指出儿童应避免使用氨基甙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选择,仅在指征明确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时方可选用,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