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抗菌药物无节制的使用,是导致耐药性感染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遏制细菌耐药,尽可能的延长有效药物临床使用期,2016年国家卫计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儿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类药物,儿童发生感染性疾病居多,也是应用抗菌药物最多的群体。抗菌药物无节制的使用,是导致耐药性感染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遏制细菌耐药,尽可能的延长有效药物临床使用期,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儿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重视耐药菌的泛滥
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2011年世界卫生日提出“遏制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的呼吁。为了尽可能保证长期、持续使用安全、有效的药物来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这些药物应有质量保证,以负责任的方式投入使用,并使所有有需要者都能获得。为积极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挑战,提高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水平,遏制细菌耐药发展与蔓延,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016年国家卫计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的学者开始关注儿科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先后制定了多个关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指南,以规范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抗菌药物是强有力的抗感染武器,但同时也是有限的资源,细菌一旦产生耐药,将带来几乎无法挽回的危害。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性迅速上升,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治疗失败率和死亡率增加。
我国儿科抗菌药物使用与国外比较显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用药种类多;药物抗菌谱广;注射用药比例高;新型、昂贵、广谱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使用逐年增加。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只有2%,可是10年间耐药率迅速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达了79%,近期的研究显示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还在增高,甚至超过90%。当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儿童抗菌药物的使用不仅导致细菌耐药产生,还会影响体内微生态,尤其在儿童早期使用,会导致机体免疫状态失调,并且与过敏性疾病有关;有调查显示出生后1年内使用抗菌药物的次数与增加哮喘的发病风险呈明显正相关,儿童哮喘10年间增长50%。
目前存在的问题
缺乏我国儿童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网络 虽然我国近年来高度关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及细菌耐药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建立全国范围的儿童用药及耐药监测网。
可供使用的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品种较少 常用的只有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及碳青霉烯类。而磺胺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在儿童使用受到限制,庆大霉素类也极少使用,因此导致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增多。
患儿家长自用药及自购药行为比较普遍 我国不管农村还是城市非常普遍存在自用药现象。孩子感冒,发热,咳嗽家长往往在就医前自购抗菌药物或服用既往患病剩余的药物。这也是造成过度或滥用抗菌药物的原因之一。
疫苗接种面不广而导致抗菌药物使用增多 我国人群对流感疫苗的认知和信任不足,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率低于10%,且逐年下降,流感季节门诊患者激增,抗菌药物使用率也较高。
无指征用药现象明显 在临床工作中,发病早期病原学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临床表现,检查结果等不典型时,经验治疗往往同时应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即使病毒感染也往往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我国儿童感染病学科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国儿童感染科医生短缺,不利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统一,规范化的诊治和管理,更无从发挥感染专业医生在引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作用。
儿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可能的延长有效药物的使用期,减少耐药菌的发生,还在路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文/尹振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