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猩红热诊治杂谈 |
分类: 传染病 |
导读:猩红热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出疹性疾病。20世纪初,发明了抗生素以后很快得到了控制,但近来在英国呈上升趋势,引起人们关注。
猩红热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8岁居多,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很少发病。20世纪初,发明了抗生素以后,猩红热很快得到了控制,发病率和致死病例数都快速下降。过去几年来,猩红热又卷土重来。2011年,香港暴发了猩红热疫情病例数突然增加了3倍,自2014年以来,英国也遭遇了猩红热疫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猩红热的病例数达到50年来的最高水平。但是,科学家仍不清楚这种疾病为什么卷土重来。
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起病急剧,突然高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渗出性膜,软腭黏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3~4天后,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杨梅舌”。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在皮肤皱褶处,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 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一般为非化脓性。出疹时体温更高,皮疹遍布全身时,体温逐渐下降,中毒症状消失,皮疹隐退。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不留色素沉着。
外科(产科)型,病原菌由创口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
(1).接触史 有与猩红热或咽峡炎患者接触史者,有助于诊断。
(2).临床表现 骤起发热、咽峡炎、典型的皮疹、口周苍白、杨梅舌、帕氏线、恢复期脱皮等,为猩红热的特点。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数增高,嗜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C-反应蛋白升高。咽试子、脓液培养可获得A组链球菌。
治疗
(1) 抗生素疗法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常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
(2) 对症治疗 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年长儿咽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