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胎儿新生儿肺发育肺表面活性物质诊治杂谈 |
分类: 新生儿 |
核心提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所致,病情重,预后差,应积极处理。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主要见于早产儿,由于肺发育不成熟,产生或释放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不足,导致的肺不张。其组织切片镜检可见肺泡和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膜,故病理上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近年来,由于围产期监护的改进,预防工作及辅助呼吸等方面的进展,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病死率从60%下降为20%左右。存活者往往胎儿发育正常。
PS缺乏的原因有:①小于35周的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PS生成不足,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②缺氧、酸中毒、低温亦能抑制早产儿生后PS的合成。③糖尿病孕妇的胎儿胰岛细胞增生,因胰岛素具有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延迟胎肺的成熟。④剖宫产缺乏正常子宫收缩,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促进肺成熟,PS相对较少。⑤通气失常,影响PS的合成。⑥肺部感染,肺泡遭破坏,PS产量减少。
诊断
⑴ 多见胎龄不足38周的新生儿。
⑵ 出生1~2小时后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呻吟等,但很少在出生12小时后发病。
⑶ 出生后3小时行X线检查,两肺有细小颗粒状阴影,最后两肺均不透明、变白、伴有黑色支气管充气征。
⑷ 胃液震荡试验阴性。
⑸ 血气分析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鉴别诊断
⑴ B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如孕妇有羊膜早破或孕娠后期的感染史,需考虑有感染的可能,及时采血培养,明确诊断。
⑵ 湿肺多见于足月儿,症状轻,病程短,预后好,X线表现不同。
⑶颅内出血 缺氧引起的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颅脑B超、CT检查可作出颅内出血的诊断。
治疗
不论临床拟诊或确诊病例均应积极处理,力争度过3天,存活有望。主要有:
⑴ 护理 重症监护管理
⑵ 供氧和机械呼吸
⑶ 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
⑷ 恢复期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⑸ 抗生素治疗
⑹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预防
主要是做好孕妇保健,避免早产。促进胎肺发育,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P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