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连续五小时同传记

标签:
法语翻译 |
分类: 译事轶事 |
同传是个体力活儿
上周六上午空腹去做了场难度超高同传。
为何强调“空腹”呢?是因为会议从早八点到中午十三点,五个小时,关键是连续作战,没有茶歇,坐进同传箱五个小时就没出来,因为同传间安在主席台旁,全体听众眼皮底下。我还没吃早饭,空腹坚持下来的。我用血肉之躯再次证明:同传是个体力活儿!
有史以来最难会
那场会是医学主题,专业性很强,平时接触不到。开始是领导致辞,政策性的,还好。后面就是学术交流,难度一上上了几个台阶儿,高了几个八度!
专业交流的主讲人是八位中法医学专家,每人讲半小时,讲完后随即有几个回合的问答,不再另设问答交流环节。他们讲的时候全是医学术语、缩写、数字、统计图表(饼图、柱图、线图、森林图、漏斗图都有)。我觉得我出道以来都不曾做过这么难的会。
译前准备都是泪
其实不是到会场才觉得难的,做译前准备时(学习各位专家的发言PPT)就已经觉得难了,因为多数PPT是用英语写的,里面大量的英语缩写和专有名词,但是专家们讲的时候是讲中文和法文,这对我们法语同传可是双重负担。
因为译前准备时我们要根据英文既去查中文又去查法文,工作量大大增加。
举个栗子:英文ppt里有一个“VCI-ND”,查出来是: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接下来查中文:“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接下来查法语:troubles cognitifs vasculaires - non démeentiel;还得找到法语的缩写:TCV-ND。
这样一个词才算译前准备完毕,8个PPT,平均每个四五十页,这样的工作量,唉,说出来都是泪。为了半天的会,花了两三天时间。
现场同传时,我们眼睛看着英文PPT,主讲人讲中文或法文,我们嘴里说法文或中文,脑补一下,是不是很分裂?等于让我们法文翻译脑子里多转一个弯儿。(就像有次我做中译法视译,觉得怎么翻都不在状态,反应慢,条件反射受阻。后来总结出原因了: 稿子是繁体字的。何况英语乎?)
现场调整交接班
根据会情,我和搭档还变换了一下交接班机制。因为两人搭档做同传时一般是20分钟一换班。上面也说,学术交流部分每个发言人三十分钟时间,每个人讲完后马上安排几回合问答。
我和搭档早上一商量,这回咱按发言人换班儿吧,即每位专家的演讲和随后的问答都由一个译员翻,换发言人时换译员。
这样做的好处是翻译过整篇演讲后,译员对这个主题有个整体的认识,再继续翻问答会前后贯通。我觉得这种做法挺适合这种俩人都不熟悉且内容精深的专业演讲。因为如果一个译员前二十分钟没有仔细听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演讲,让ta突然接手并且翻译后面的演讲和问答,效果肯定没有一个人翻完全部好。
但这种做法也有缺点,即每个译员工作时间较长,累,不可持续,像这种五个小时的会还好,提着一口气,发扬敢斗精神,能坚持下来。但是如果天天都这么干,就吃不消了。会上我就赶上一个讲得时间长的,加上问答,我一个人翻了37分钟。
http://s16/mw690/001ZsZxlzy714WBP8994f&690
Glossaire纸变电
这回的译前准备过程中我自己也变换了一下方式。以前我是习惯把词汇表手写在纸上的,这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随意画图和勾连。第二,便于会前复习。到会前上面的东西基本都记在脑子里了,这个纸质词汇表只是在会场查找几个不好记住的词用。
但是这回我做了两个ppt的纸词汇表后发现不行了,因为生词太多了,脑子记不住,而且这回也没有时间复习,到会场纸质词汇表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又都给敲到电脑里去了,这样现场可以边听、边翻、边在电脑上用ctrl f搜索定位生词。
同传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这篇文章先是发在公众号(法语同传哥)里了,有的老师给了“同行有风险,入行需谨慎”的评语,我觉得很贴切。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