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不卑——一场高难度交传译后记

标签:
法语翻译文化天体物理音乐 |
分类: 译事轶事 |
http://s12/mw690/001ZsZxlzy702gZ28kP6b&690
前几天做了场高难度交传,主讲人是一位年届七旬的法国女科学家,具体的说是天体物理学家兼音乐家(她学过音乐专业,会演奏多种乐器)。讲座题目是星星的音乐,简单的说就是天文学家发现很多恒星都有由内部声波造成的振动现象,根据收集到的12颗恒星振动情况形成的声谱请作曲家谱了一首曲子,讲座结束时给大家放了一段。
没有发言稿,讲座前一周给我发了一个36页的PPT做准备,PPT上没有什么文字,基本都是各种图,照片呀,历史图片、科学图表什么的,有的图旁标注了一些人名或图片说明。
译前准备和译后总结时我都认为这个讲座难度很高,原因有四:
译前觉得难,因为粗略扫过PPT后就觉得:
1、内容跨学科。里面有天体物理学(现代天体物理学研究成果、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的方法、对太阳自身共振现象的研究成果、哥白尼布鲁诺等人的日心说)、哲学(古希腊多位思想家们对天地世界的认识和对天地世界与音乐的关系的认识)、乐理(弦振动与谐音、音阶、频率、乐器等)、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果(敦煌发现的古代星座图、文献通考里记在的巨蟹座超新星爆发)。
2、提供的信息少。因为PPT里都是图,或者寥寥几个词,难以判断大概会讲到什么范围,要自己“押题”,提前花时间了解大量知识和词汇。
译后觉得难是因为:
3、这次翻译是交传形式,主讲人每次讲得时间都超长,然后才停下来让翻译翻,这对笔记能力和脑记能力要求很高。讲的时候还有游戏和调动听众注意力的技巧,她一般都是讲过三四张PPT后才停下来让我翻,所以我翻译的时候我还要把PPT倒回去,还要把她要求的游戏和调动听众注意力的技巧也复现出来,应用在中文听众身上。
4、讲座中大量内容还是超出了自己押题式译前准备的内容。主讲人毕生从事科研和音乐,所以旁征博引,收放自如,这要求翻译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
虽然有这么多困难,翻完后我对自己的工作还是很满意的,从听众的反响也可以感觉到。总结一下怎么做到的呢?
1、译前准备时大量查阅资料。这个过程耗时耗力,但是实际上是翻译工作最基本的功课,所以做翻译必须要是好学有求知欲的人,在这个耗时耗力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积累大量知识,形成一个围绕讲座主题的知识体系乃至思想体系,帮助译员在译前建立信心,很多这次虽然没有用上的知识有可能未来的工作也会用到。
从译前准备的时间安排上看,提前一周通知我,但是讲座前一天还有一场重要的同传,所以接到任务后的最初几天是每天用1.5小时的时间研究这次讲座的PPT和查阅资料。重要同传之前的一天完全用来准备重要同传了。重要同传完成后的下午和晚上集中用来“临阵磨枪”。
举几个这回译前准备的例子:
例1:主讲人的PPT里一上来就是下图(这张图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同样的图,这里发的图都是在网上找的,不是从客户的PPT里截的图),旁边只写了"1890,Clément Ader, Une époque fascinante"几个词,就没有别的信息了。
http://s5/mw690/001ZsZxlzy702hFyB3S64&690
这时候就上网查吧,谁是Clement
等到讲座的时候,主讲人讲到这页PPT就讲到:一百多年前人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架飞机当时只离开地面两三米(这点在译前准备时看到了),但是标志着人类开始尝试离开地球了,也为加深对宇宙的认识开拓了新的方法,人类就像婴儿一样,逐渐茁壮后从摇篮里爬出来,这儿摸摸那儿看看,开始认识摇篮周围的世界了。
她讲的后半部分内容能翻出来就靠译员的外语水平、人文情怀和对人生的理解了,所以译前准备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
例二:
http://s16/mw690/001ZsZxlzy702hCboez4f&690
这张图占满了她的整个PPT的一页,上面写的文字只有“从土星看地球和月球,卡西尼探测器,2006年拍摄”。
译前准备时查了一下卡西尼探测器是怎么回事儿,顺带手查了一下惠更斯探测器是怎么回事儿,因为以前听说过惠更斯探测器。主讲人讲到这页时果然先简单介绍了一下卡西尼探测器,然后说由这张图可以看出地球是那么渺小,人类自己也想象不到芸芸众生的同类就生活在这么一个小光点上,所以系外行星(指太阳系外的行星)是注定存在的,类地行星也是一定存在的。后半段的内容等于又是具有哲思和推理性质的发挥了。
例三:最大的阅读量来自这个图。
http://s6/mw690/001ZsZxlzy702hwLTQV95&690
主讲人在PPT里的这张图旁边只写了几个人名和生卒年:毕达哥拉斯、帕劳罗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亚里斯塔克和阿基米德,按出生年排列的,没有其它任何信息。
所以我就把每个人都查了一遍,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以及!以及!以及他们对音乐有什么评价和理论。为啥加俩叹号呢?因为译前准备不能脱离讲座的主题,主题是“星星的音乐”,跨界的,所以译前准备时一定要紧扣主题。
当时先查中文的,百度百科还有一些学术论文,然后查对应的法文信息,所以事先对他们都怎么回事儿就都掌握了一些,这张PPT被我押中的内容就很多。主讲人讲这些人的时候是一气儿讲完的,然后我再一气儿翻完。她讲到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皆数,将天体距离和音阶建立联系,菲劳罗斯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别的星球都围着“中心火”转等等(这些都押中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发现地心说有瑕疵(两个天文现象),但是为了宣传天是和谐的,地是恶的,就可以隐藏了地心说的瑕疵。亚里斯塔克最早提出的日心说,但是他的著作被烧了(这里又押中了),但是阿基米德在著作中引述了他的观点,所以他的观点流传至今。
这里没有押中的内容是地心说的两个硬伤,但是她讲到这儿的时候我的兴趣就来了,因为以前也没听说过地心说有两个用肉眼就可以观测到的硬伤,当时就兴趣大增。听懂后又绘声绘色的翻译给中国听众听,传播效果很好。所以翻译们做翻译是也是要有一些小情怀小激情的。当然也要和主讲人的风格契合,如果主讲人闷骚,翻译也要闷骚,如果主讲人特会讲课,翻译就也要特会讲课。
2、平时广泛积累。
还是上面这个例子,主讲人讲的两个证明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肉眼就可以发现的现象是我第一次听说,但是因为我从小就常去天文馆,对太阳系也挺了解的,所以她一说就能马上领会。比如她说半夜看不到水星和金星就可以证明它们不是绕着地球转的,虽然我没听说过这可以否定地心说,但是我知道为啥半夜看不见这两颗星,有知识储备对理解相关的观点很有帮助。
后面的乐理知识部分也是,讲弦振动、膜振动、球面振动,乐器越大声音越低,不同乐器共鸣箱的设计理念,列举了一些乐器,同一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音从声谱上看有什么区别。弦振动译前准备时在网上查到了一个钢琴课程,里面有介绍。后面的一些乐器常识就是自己平时听音乐会时做功课积累的,音谱的看法可能要感谢中学物理老师们了。
还有一例她讲到探测系外行星的方法,有凌日法和径向速度法。这两个方法的名字是译前准备时在网上查的,但是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却是上学时就知道的,也是得益于天文馆,具体说起来太长,就不细说了。总之平时有事儿没事儿积累知识对于做好翻译非常重要就是了。
3、练好笔记。
那天的女主讲人每段讲的时间很长,我理解她为什么这样,因为那天在座的听众有三分之二是法国学校高一的学生,所以Madame可能为了能给学生们讲得成体系,不支离破碎,就把一个主题完全讲透才停下来让我翻。
我在工作中遇到很多这种情况,主讲人明知道你要翻译,但是他不愿意停下来打断自己的思路或者使得表述的内容不连贯造成信息扭曲或缺失,所以他会坚持一口气讲完。
作为翻译,我们不能要求人家必须停下来让我翻,所以我们必须要苦练内功,既练好好记性,也练好烂笔头儿。
那天我还面对听众站着翻译的,拿了一个比一般同传本儿小一号儿的本儿,放在手心里托着,妥妥的,稳稳地,笔记记得也特全。Mais il y a un mais,因为站姿,面对着观众,又要一手举着移动话筒靠近嘴,所以不便低头,只好把小本举到眼前,显得不雅。为了显得雅,有时瞟一眼就赶紧把本儿放下。所以交传时最好要求会议主办方给自己安排一个有足够大的桌子在前面的座位。
4、制作Glossaire
这个词汇表不是vocabulaire那种词汇表。而是口译员用的提示自己一些专有名词和知识要点的词汇表,有两个用途:
1)译前复习。在译前准备的过程中如果觉得哪些内容重要,或者哪些内容一时记不下来,还有一些生僻词汇,就可以整理出来写在一张A4纸上,当然也有写在电脑里的,我喜欢手写,因为加工修改都很灵活,而且画图形很方面。译前有时间时可以拿出来复习,比如煮面、煮饺子等水开的时间或者坐在马桶上方便时。。。
2)译中参考。记在译参上的内容除了帮助建立围绕讲座主题的知识体系的内容外,还有一些比较难记的单词,或者可能以后不常用的单词,比如拉丁语的星座名,所以抄在译参上备查,翻译的时候如果想不起来,就查一下自己的译参。
我这回两个半小时的讲座,36页的ppt,是按照页码顺序排列做的手写译参,加上自己查的相关知识,一共写了A4纸两张,正反面共4页。主要是译前复习用了,现场翻译的时候只查了一次,是一个拉丁文星座的中文名。
http://s12/mw690/001ZsZxlzy702hjRMQH6b&690
5、最好记在脑子里。
刚才说的笔记也好,译参词汇表也好,都是很有用的辅助记忆工具,但是它们仍然仅限于辅助。翻译现场真正做到行云流水,游刃有余,归根结底还是靠脑子。就像刚才说的,记好笔记了,可能因为站姿,不方便长时间看,也可能现场放PPT,要关灯,看不清自己的笔记,所以就要靠无笔记交传的能力,所以大多数东西要记在脑子里。
译参呢,就像我,写了四页,但是现场只查了一次,这就意味着临战前译参上的东西大部分已经通过复习记在脑子里了。如果都靠现场查,自己的工作节奏和听众听起来的节奏都会受到影响。
6、最后是一个心理调节上的小贴士,就是在战略上和在战术上都要重视敌人。我做的这次讲座已经是我第二次遇到被“敌人”“战略忽悠”的情况了。
因为一开始我碰到主讲人,她说今天三分之二都是高中生,我讲得会很浅,不会用特别专业的词。但是一上来就奔古希腊哲学去了,后来各种星座名、探测器名、技术手段、乐理知识铺天盖地而来。
所以,我总结认为,
- 主讲人认为浅的东西翻译可能觉得深,
- 西方人认为浅的东西东方人可能觉得深,
- 一个专业的人认为浅的东西另一个专业的人可能觉得深。
因此,将来不管主讲人说什么简单呀、浅显呀、随便翻两句就行呀、不会用什么专业词技术词呀,都要一笑而过,归根结底还是要自己尽力做好万全的准备,只有这样才会真正觉得主讲人讲得“浅”。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