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吳老師說石恪《二祖調心圖》

(2014-02-26 10:25:12)
标签:

吳啟雷老師將書畫

石恪

二祖招膱d

最不靠谱儿的标题——石恪《二祖调心图》

提要:

作品

作者

年代

藏地

装裱格式

内容

二祖调心图

石恪(传)

五代-北宋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纸本、水墨、35.5*129cm

宗教人物画

http://s4/mw690/001ZsDnhgy6GSTmL3d9c3&690

http://s6/mw690/001ZsDnhgy6GSTnulqRf5&690

虽然笔者在标题中用了“石恪《二祖调心图》”的字样。严格说来,现在作者之后应该加个“传”字。因为,这幅作品是否是石恪所画,业界是有说法的。只不过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这幅作品是石恪真迹,故而将作品归入到石恪的名下。

石恪是五代十国时期的西蜀人。西蜀画院在五代、北宋时期相当有名。本书多次介绍过于西蜀画院有关的作品和人物。比如黄荃、黄居寀父子就是西蜀画院相当有名和有影响力的画家。石恪供职于西蜀画院,西蜀亡国后,石恪跟随蜀主一起来到开封。但是,石恪没有与黄荃父子一般继续供职北宋画院。他坚请回四川,并最终如愿。此后,石恪继续在四川地区作画,可能是经历了亡国的变故,石恪所作的人物画大多造型古怪。当然,这幅《二祖调心图》也是造型古怪的人物作品,尽管石恪未必是这两幅画的真正作者

石恪风格固然如此,这幅作品在风格上也与石恪颇类似。但是就这两幅人物画的内容来说,历来争议很多。如何解读这两幅画是大家一直努力的方向。《二祖调心图》由两幅画组成:其一是独坐人物图,另一是一人趴在老虎身上。其中,后者上有石恪的落款“乾德改元八月八日西蜀石恪写二主调心图”。这是一段饱受争议的题跋。“乾德”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公元96311月开始使用,到96811月截止,一共使用了6年时间。所谓“乾德改元”自然指的是公元963年。不过,蜀政权的灭亡却是在公元965年。一个西蜀画院的画家,怎么会在自己还没有亡国的时候就使用北宋帝国的年号呢?

此外,“西蜀”是中国古代特定的地理名词,指的是四川地区。虽然这是一个中国人所熟知的地理名词,现存史料中最早提到“西蜀”一词的是秦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其曰“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但至少在北宋之前,人们一般不用或者少用“西蜀”来专门表示四川地区的画家。更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将五代时期分裂于西蜀的割据政权称之为“后蜀”。“西蜀”作为国名特指五胡十六国时期在四川地区建立的那个政权。“西蜀”这一名词,无疑也让人怀疑起作品是否石恪原作。一是石恪祖国严格说来不叫“西蜀”,二是当时人也没习惯用“西蜀”来专指四川地区的人。

所以,很多人认为这幅作品并非出自石恪之手。这确实是挺有分量的不同意见,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因此,今天,这幅作品一般被人认为是“石恪(传)”,作为传派作品而不肯定地说它是石恪真迹了。

作者是谁有点模糊。作品的名字更让人摸不到头脑。“二祖”、“调心”都是佛教禅宗的名词。若各位读者不是禅宗信徒,或不是从事这一专题研究的专业人员,对这两个名词都不会熟悉。

“二祖”是北魏到北齐时期中国北方的高僧慧可。慧可更随始祖达摩学习佛法,并最终成为禅宗的“二祖”。相传,二祖慧可在追随达摩学习佛法时,曾立于雪中虔诚悟道。为了能够洞彻佛法,他自断左臂。

“调心”一词并不是调整心理状态的意思。慧可洞彻佛法后,他的晚年曾经浪迹烟花柳巷之中,颇受时人诟病。二祖反驳说自己此举乃是“调心”。所谓大彻大悟是也。

二祖调心实际是两个典故,但是从这套《二祖调心图》中,我们确实看不到任何一点与典故相关的影像来。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双臂健全的二祖慧可。正是由于作品名不副实,因此又遭致研究学者的质疑。

笔者以为,这套两幅作品叫《降龙、伏虎罗汉图》更贴切一点。原图中已经有一罗汉模样者伏在老虎身上的造型。以五代十国至于北宋的绘画习惯,这种佛教、禅宗题材的作品,若是典故中的人物是有成双成对出现的,其实画作大多都是将典故中的人物分列两幅,使之成为一对。禅宗绘画中颇有人气的寒山、拾得两位高僧题材便是例证。罗汉趴在老虎身上,其造型与佛教中的伏虎罗汉相同,而另外一幅应该是降龙罗汉才对。可是,我们在另外一图上只能看到罗汉独坐形象,却看不到任何与“降龙”有关的内容。

这并不是个足以难到我们的问题。因为,若我们面对独坐罗汉这幅图的原图或者清晰一点的电子版大图时,我们都可以从画面上找到明显的割裂痕迹。换言之,作假者将龙从罗汉身边切割而去,然后重新装裱,并对原图作修改,使之成为独坐罗汉图。后世人看图不够细致,反倒是弄不清楚独坐罗汉与伏虎罗汉之间的关联,再加上作品标题起得足够奇幻,更让大家坠入五里雾中,一头雾水了。

从绘画技法角度来说,这两幅人物画都是以潦草笔法写出,实在看不出任何精致的用笔。五代之后,两宋形成并成熟了禅宗绘画。这一系列的绘画大多都是以恣意的笔墨和夸张的笔法创作禅宗人物。禅宗绘画不求人物精细如唐人绘画风格。其用笔的荒诞不经,倒是在意境上与禅宗风格颇有相通点。本文所介绍的两幅罗汉图便是这种风格的体现。(下為顏輝的禪宗繪畫 寒山拾得圖)http://s9/mw690/001ZsDnhgy6GSTyTHLy38&690


综上所述,这两幅被归于石恪名下的二祖典故图,极有可能是某位佚名画家所作的十八罗汉图中的两幅。只不过某位好事者将之作家,并署以石恪之名,迷惑了我们一千年。


本文為吳啟雷老師新作《畫中有話》同名文字一篇,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