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胜景——沈周的《虎丘十二景图册》
标签:
吳啟雷老師講書畫吳門派虎丘十二景沈周 |
吴中胜景——沈周的《虎丘十二景图册》
提起明代绘画就不能不提吴门派。吴门派与浙派一样,都是以地理区域来命名的绘画流派。顾名思义,这一流派主要活动在苏州及其周边地区,其山水作品的主要描绘对象也是以苏州周边山水为主体的。当然,以中国古代绘画的创作要素来说,画家可能是苏州人,但他笔端的山水,却未必都是苏州模样。尤其是当画家曾经模仿过北方北宋高大山川的画法时,那他的作品可能就未必都是以苏州地区山水为主了。不过,这并不影响画家成为吴门派画家的一员。与浙派一样,吴门派画家们除了地理上的相似因素,还因为他们作品的文人性,而后者显然比地理因素更适用于这一画派的大多数画家。
吴门派是明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每与学生聊到这一画派,必然会提到沈周。一方面,因为沈周是吴门派的开山鼻祖。吴门派如日中天时的文征明便是沈周的后学,学习沈周风格较多;另一方面,沈周的为人,是明时苏州地区文人士大夫的翘楚,画名、品性均是苏州士大夫争相模仿的对象。
沈周出生在一个极其富有的家庭,他的高祖父在元末就已经积累了相当惊人的财富。家族产业的殷富,让沈周从小衣食无忧。但是相对大多数富N代来说,沈周从小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也有志于在文化上发展。相比较当时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沈周并不热衷于仕进。这可能是他家境丰裕,不用通过学而优则仕这条路来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他的画名兴起之后,当地官员每每征召沈周加入幕僚,或者是朝廷对沈周有所委任,沈周都以自己老母在养,自己需要尽孝为由予以拒绝。沈周的母亲是位长寿母亲,据说可能活到了接近百岁才去世。沈周奉孝养老在家,一者以老母拒绝了朝廷的仕途邀请;另一者也因为奉养老母而为自己在海内博得孝名。孝名与画名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都是沈周名闻天下的重要催化剂。
当然,孝名之盛只不过是沈周画名的补充,历史上提到沈周大多是提沈周的绘画作品。或者,很多人对沈周的认识,也都是从他的绘画作品开始的。然而,沈周的绘画作品却与本书所介绍的其他画家和流派不同,沈周的风格实在多样,以至于及至今日,还有不少专家学者苦苦琢磨于沈周的绘画究竟师从何人何处。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研究最不能回避的一个话题——弄清此人的师承,对于了解他的艺术风格,研究他的书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历史上确实也有一些人的作品很难被人琢磨清楚。比如北宋驸马王诜,史载其书画大抵无师自通,不知其师从何处。沈周的绘画并非没有师承,他的不少绘画作品里确实表现出了自己的师承情况。可让人们困惑的是,他的师承顺序是颇具争议的。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明代李日华的评论。他认为沈周早年临摹了很多名家,博采各家之长;中年开始专门学习黄公望;晚年则在元四家之一的吴镇身上下了大功夫。
千百年来,尽管很多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但是李日华这一观念确实有他的代表性。尤其是是沈周晚年的作品,也即他成熟的个人风格完全定型之后的作品,确实表现出一如吴镇一般的浓密的用笔。
沈周晚年的代表作中,有一套12幅的《虎丘十二景册页》(也有资料中称之为《虎丘图页》)。这套作品名为“虎丘”,实际上,作品中所画的是吴中地区的十二处胜景:虎丘山、玄墓山、虎山桥、南峰、横塘、光福山、天池山、贺九岭、上方山、觉海寺、姑苏台、莲花峰。但是,这十二处胜景却并没有成为沈周这套作品中每一幅作品的名字。大抵上,画作表现了地理的胜景,而未采用地理名字来命名作品。这倒是沈周这套画册作品的一个与众不同之处。http://s3/mw690/6cbcd20fgd9fb19d0b302&690
在这些作品中,沈周以极其熟练的吴镇笔法,以不同构图视角对景色做了描写。有的作品,沈周是以传统的远距离俯视的视角来描绘景色。而有的作品则拉近了观景的视角,尽管还略带一些俯视的视角,实际上却属于与远观完全不同的视角。有的作品甚至将俯视的角度进一步降低,形成了类似平视的角度。这样的画法在古代山水画中是不多见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作品的册页形式——因为册页空间较小,观景的焦点比较集中,容易拉近视角,放大某一景物做专门描写;另一方面也因为沈周技法的纯熟,可以熟练地将不同的视角构筑在同一册页作品的表现之中。http://s1/mw690/6cbcd20fgd9fb862bcd20&690
http://s16/mw690/6cbcd20fgd9fb8d04229f&690
《憨憨泉》一幅册页正是改变了传统视角的作品。画中有文士模样者三人,一人自画面左侧拾级而上,另外两人自画面右侧角度进入,正站在一口古井的右侧讨论着。三人都是文人装束,宽袍大褂,神态悠然。
这幅作品是明显压缩了观图俯视的角度,甚至已经将镜头拉近到了极近的位置上。这使得画面中这口并不大的古井成为画面构图的焦点。人的活动和植被的生长,都围绕这古井而来。古井上方茂密的植被,压缩了画面上方的空间;下方则是简单的石阶,左侧进入的这位文人悠然前行。相比上方茂密而厚重的植被,下方的石阶和文人则显得轻松很多。不大的作品中,视觉对比依旧没有忽视,尽管这幅作品的观景角度被拉得这么近,沈周的笔端却没有丝毫马虎。http://s13/mw690/6cbcd20fgd9fbb3abe0fc&690
这幅作品是沈周较为典型的学习吴镇笔法的作品。画面上浓厚的苔点和湿润的用笔无不清晰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对于不懂绘画的很多同学来说,很多人在刚看到这幅作品时,无不被作品上方那无处不在的墨点所吸引。然而,在当我们了解并阅读过吴镇的绘画之后,我们就会清晰地发现沈周这一笔法是继承了吴镇湿润的文人笔墨而发展来的。
实际上,沈周在《虎丘十二景图册》中大量使用了这种让人颇感亲切的视角,以及包含文人情调的用笔方式。这套图册尺幅不大,沈周采用如此视角和用笔,无疑让观图者在浏览册页作品时,不会有拘束感。
沈周对建筑的把握也很见其绘画功力。南朝谢赫在其绘画的六法论中强调“指物象形”是画家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功夫。南朝以降,这条被奉为圭杲的理论却鲜有文人画家可以做到。职业画家自然不用说,这是他们自幼受到的绘画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人画家则不然,因为强调绘画作品要表现自我的思想境界,以及文人画家可能在绘画基本功训练阶段未必如职业画家那般严格而刻苦。文人画家的指物象形能力总体来说是不及职业化家的。http://s2/mw690/6cbcd20fg7c32c65d6671&690
http://s2/mw690/6cbcd20fgd9fbc33f66d1&690
http://s11/mw690/6cbcd20fgd9fbc8e9b9ba&690
http://s5/mw690/6cbcd20fgd9fbce9cce04&690
沈周可能是个特例。这套作品的展现了大量的建筑。比如佛寺和其中的浮屠。沈周并没有用极其严谨而又反复的界画笔法描绘建筑的勾心斗角,他采用了类似白描的线条,通过简单的格子线条将苏州建筑的清雅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灰顶白墙的建筑,与一株株修竹,并一棵棵参天古树,一同组成了文人眼中的苏州。
越是小的作品,越见作者的匠心独具。在这套作品中,沈周将不同景色以不同构图形式出现。有的楼阁独立于山坡之上,凭虚御风,周围修竹摇曳。阁上远眺,群山收于眼底;有的建筑,游人拾级而上,摩肩接踵,居高俯瞰,古松、幽径层次翕然;还有山间一角,文士二三,相与交谈,虽在嶙峋怪石之下,却自在安详;更有开阔平坦的平台若干,游人三三两两散坐其上,山风穿过不远处凉亭,轻抚着山崖上侧生的树叶,沙沙作响……
沈周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场景,将不同的人物和植被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内容相同的苏州画册。这独特的匠心真是无愧于他吴门派鼻祖的头衔。
值得一说的是,画册这种装裱形式与沈周也有很大的关系。画册,这么一件让国人觉得很普通的东西,在沈周那个时期却并不普通。沈周之前,早在元代时期,中国古代绘画画册就已经出现。只不过,那时候的画册,大多是不同主题作品的集合。若沈周这样将统一主题绘画作品置于同一画册中的情况是没有的。
进入明代之后,明初的医学家王履曾经创作过《华山图》。这套作品也是画册,与元代画册相比,这套作品有统一、明确的主题。但是从王履到沈周这期间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明代画坛却一直没有统一主题的画册出现。直到沈周,他以明确的主题创作绘画作品,并将之成册。笔者肯定王履的华山作品主题是突出而明确的,也认为王履的作品是带着明确的目地性所做的创作。但是王履一生仅有这一套画册(也是唯一的王履作品)传世下来。在与沈周对比之下,王履就不算高产作家了。(下為王履華山圖册頁兩幅)http://s14/mw690/6cbcd20fgd9fbd395a8ad&690
http://s5/mw690/6cbcd20fgd9fbd3ad9e54&690
沈周名下的画册,除了这套《虎丘十二景图册》之外,还有诸如《卧游图册》、《雨江名胜图册》和《诗画合璧册》等作品传世,这些作品也都是主题统一的画册作品。
如此大量而主题统一的创作,沈周无疑是为后人开创了册页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先河。从这点上说,沈周对中国古代绘画的贡献是绝大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