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贝弗里奇曲线

标签:
贝弗里奇美国劳动力市场摩擦性失业菲利普斯曲线杂谈 |
这次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与大家所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但这又是情理之中。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复苏时期,上述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关注的领域及研究价值都将对社会的就业问题及福利分配产生实际的价值。“这三位经济学家对市场的分析,足以让他们得到这个奖项。”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阐述为何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他们时表示,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在劳动力市场上,这种摩擦和冲突同样存在,这表现为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包括彼特·戴蒙德在内的三位获奖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他们的理论意味着雇佣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员和需求工作应该提供合理的机制。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直接任命皮特·戴蒙得为美联储官员之后,他的理论开始大行其道。
“当前发达国家这种无就业的复苏,不仅仅是一种周期性的失业,更是一种结构性的失业。”有专家指出,虽然失业问题在一些高速发展的新兴市场表现得并不突出,但制造业工人短缺以及劳资关系紧张,也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就业市场暗藏隐患。就我们国家目前的就业形势也是不容热观的,国家社会科学院的数据表示今年的城镇失业率达9.4%,估计可能比这还要大,近几年处上升趋势,这已经超过了自然失业率的警戒线。
在分析劳动力市场与失业关系时,很多人想到的菲利普斯曲线,对贝弗里奇曲线研究不多,但是从现在的形式来看,我们国家GDP持续增长,但失业率却也高速增长,这就不是菲利普斯曲线所能解释的了,对于失业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劳动力的超额供给。即使是一个失业问题相当严重的经济也可能存在大的空缺岗位,贝弗里奇曲线对于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更具有解释力,从贝弗里奇曲线角度研究工作匹配效率与失业问题,可以比较好的分析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是如何导致贝弗里奇曲线位移,以及如何通过曲线位移判别失业类型,最后针对如何提高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以减少失业提出了一些见解。贝弗里奇曲线是反映劳动力市场中失业率与岗位空缺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曲线,有时也被称为UV曲线:
它与菲利普斯曲线却有着明显的区别,菲利普斯曲线主要用于失业和劳动力市场问题的总量分析,而UV 曲线在分析失业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问题上有着独到的作用,因为目前存在的主要是由就业结构性因素导致的。其中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将失业分解为不同的类型——由于需求不足引起的周期性失业和由于匹配低效率引起的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UV曲线通过对失业率与岗位空缺率共同运动趋势的分析能够提供更多的关于当前经济的经济周期波动与劳动力市场运作效率的信息(见图),当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率为0 的时候,即图中45度线所描述的点,这时总体的失业率为Uo,在存在大量空岗的情形下,失业者不能实现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性因素和信息不完善所造成的,当经济高涨时,就业机会增加,失业率下降。岗位空缺率上升,失业率沿着贝弗里奇曲线移动到U=V线的左边,这时存在的失业都可被看作是结构性或摩擦性失业,如图中A点所示,当经济萧条时,企业倒闭,就业减少,失业率上升,岗位空缺率下降,失业率上升至图中的Uo的右边,则U2-V2就是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如图中B点所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财政或货币政策减缓或者消除这种失业,失业率将趋于U0。
贝弗里奇曲线的位移分析:贝弗里奇曲线除了可以被用来区别失业的类型以外,还可以被用来表明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的变化。 当贝弗里奇曲线发生位移,则表明劳动力市场失业者与空缺岗位相匹配的能力发生变化,贝弗里奇曲线越是向原点移动,表明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越高。反之,则表明运作效率越差,通过比较不同时期贝弗里奇曲线位置的变化,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的变化! 较为科学地检测不同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导致失业率与岗位空缺率组合点沿着贝弗里奇曲线移动, 而工作匹配效率的变化会导致贝弗里奇曲线的位移,这种位移反映了经济中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的变化。工作搜寻活动,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三方面都会使得工作匹配效率变化,进而导致贝弗里奇曲线的位移变化,影响失业。
1、工作搜寻与失业。对于这个原因,有一个式子能够很好的解释它们的关系:Q(t)=P(t){I-F[r(t)]},其中Q表示脱离失业队伍的速率;P为找到工作的概率;r为所处工作的工作水平;I-F[r(t)]表示接受某一工作的概率。从这个关系式中我们可以找到,一、岗位空缺率越大,P也越大,但也与搜寻密度正相关,即投入的时间精力等;二、通过对r(t)的作用,Q还间接的受到社会福利,搜寻成本,折现率等有关。美国经济20年代高涨,失业率低,但是岗位空缺率的上升却因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提高有所抑制(这主要是源于搜寻信息成本的降低),使得UV曲线向原点移动。
2、产业结构调整:不同的产业结构导致了不同的就业结构,扩张型的部门有较多的就业机会,紧缩型的部门则在缩减就业人数,如果那些在紧缩型部门失去工作的劳动者能够无障碍的流动以及具有在扩张型部门工作所需的技能,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将不会影响贝弗里奇曲线的位置,但是,这种完美的转变是很难达到的,所需技能的缺乏及流动性障碍将会影响求职者与空缺岗位相匹配!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失衡引致的失业,这实际上也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的降低。第二产业中的国有企业在转制过程吐出的大量劳动力,由于未曾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或者由于技术能力老化并不能完全被第三产业所消化,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普通劳动者过剩与高技术人才短缺共存这种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的矛盾导致工作匹配效率的降低,结构性失业增加,贝弗里奇曲线外移。这也是为什么有1/4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的原因之一。
3、劳动力人口年龄与失业:劳动力队伍中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将会影响匹配效率,进而对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员工往往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有较高的流动率,劳动力流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24 岁,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英国,随着工人年龄的增加,雇员的人均新雇主数量都是下降的,比如在美国,男性工人在他们二十几岁时平均要换三个雇主。而在30 岁时人均更换的雇主数量就只有两个了,到了50 岁的时候,这一数量就只剩下一个了,工作流动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实际上代表了两种力量潜在的共同作用,其一,较为年轻的工人在更换工作之后有较长的时间获得收益,而且他们流动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可能也较低一些,这样,劳动力流动给他们带来的净收益会更高一些;其二,工作匹配的质量也在随着生命周期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因为工人也在丰富自己的工作经历。强化自己的技术,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因而能够在此后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并且能够对它们做出更好的评价。所以,劳动力人口年龄分布向年轻型转变将会导致较短的工作持续时间。 在任何一段时间内,较短的工作持续时间又经常和较高的离职率和较多的岗位空缺联系在一起, 失业率与岗位空缺率的同时增加将导致贝弗里奇曲线的外移。
由奥肯定律,我们能够大概清楚我们国家目前的失业情况不是由于实际GDP增长率和潜在GDP大小的问题,不是经济周期的问题,而主要是由于结构性的因素,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的匹配效率问题。如果是经济周期问题,为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提供工作搜寻信息等提高匹配效率的努力将见效甚微,而在宏观经济方面鼓励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努力可能是很有效的; 如果是由于匹配低效率引起的失业增加,即贝弗里奇曲线发生了位移。这种失业为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这时,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采取一些提高失业者与空缺岗位的匹配效率的努力,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将是奏效的。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注重降低工作搜寻成本,调整教育结构,适当的社会福利,加强职业培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投资构,教育质量,使整体国民素质提高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增大对贫困人群地区的教育投资,我们知道,教育投资与物质投资一样,都受到符合边际收益率递减的规律。同时,对目前的控制人口增长方式已经取得较大成效,实行与经济增长相符合的人口增长率,使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