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鉴于目前乐视体系仍处于债务处理的过程之中,因此各利益相关方的注意力主要还在上市公司体外,客观上乐视体系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其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的结果;现在提出的新乐视更多是指还要坚定前行,继续发展壮大的业务,并不是浴火重生,火堆里飞出来一个新凤凰!但以后会不会有新乐视?当然会有,因为这几乎是这家企业的宿命,就像常说的三岁看到老,有些特质是写在性格里的,就是某种基因,不过这需要时间,各参与方需要耐心。
我理解现在许多人的失去理性和不耐烦,尤其是普通投资者,情绪和言语比较出格,完全理解,每个人的承受力不同,不过以我近20年的资本市场经历,要说真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也就是耐力两个字,近乎受虐的耐力,不抱怨,要揍就揍自己,投资是一个人的事业,当你决定做这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个最根本的定位。
作为吃五谷杂粮的凡人,大家有的反应我都会有,只是程度上会有不同,或者能意识到尽早避免,比如从看球者的身份介入到球队里,这背离了作为投资者应坚守的视角和视野,最大的不好就是会影响你的情绪和判断力,其实一个好的投资者是应该尽量避免所谓内幕消息的,甚至不要和企业管理者有什么交集,因为到了一定规模和程度,决定企业命运的元素很多,和具体细节走得太近很容易以偏概全,趋势其实是可以通过分析提前预知的,而趋势的重要性,大过所有所谓的内幕,这完全是两个量级的事情。
尽管我知道这是投资者应该恪守的本位,但还是做的很不好,需要更多历练,成长都是需要支付代价的。
本文不是通过分析来把握趋势,只是做一次理性的唤醒,当然,只是针对我自己,别人会怎样,不取决于我。
几个看点和定性:
1.创始人贾跃亭
敢想敢干敢做,也能想能干能做,具备少见的未来前瞻性和执行力,开创性的电视、手机、汽车,是有大量的技术专利和具体产品面世为事实依据的,是以全球一流技术人才团队集合为基础的,这在实业和前沿技术创新领域,尤其在中国本土,是稀缺和极少数的,也是即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很具有想象力和期待的创业者和企业家,这个基本的定位,即便在乐视遭遇重大资金和运营困境的背景下,和贾总个人一些承诺未能及时兑付的情况下,是不能掩盖,不可忽视,也不会被轻视的!
问题与失误:危机处理能力不足,踯躅取舍,没有经验;管理组织能力在企业维度上了台阶之后,未能及时调整跟进,过于粗放;大量空降外部人才的做法在扩展期虽需要但是把控失当;融资方式不够规范,风险把控不当。
信用方面,作为企业运营者,以资金兑付为表现的信用,是受到损伤和影响的,这是事实,而且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事件,不用去提它的不得已,外界和最终的定义是不看过程,只看结果,这方面的信用困境,几乎绝大多数做企业的都经历过,最后的定性,是看兑付结果的,这种信用损伤,是可以修复的,金融信用评级体系的本身就体现了这是常态,信用评级总是在不断波动的,能从好变为不好,也能从不好变为好,不仅个人和企业,连国家和政府也一样。
所以不要因为媒体上的一些过分解读和用词就觉得天塌下来,如果大家合力推墙,那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相关公司和体系破产清算,这在现实工商运行中,是天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如果大家对硅谷创业者的故事知道的足够多,就会了解在创业体系里,这是高频事件,创业失败,破产清算,重新再来的案例也多的是,失败和成功是有共生关系的,一些有过失败经历的创业者,反而更被重视,这个领域里创意激情和预见未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超凡的韧性,这是绝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这里也凸显对于创业企业的投资,是需要相当的专业性的,因为风险相对大,对冲风险的机制,是需要制度保障的,在这方面,美国关于创业保障方面的多个相关法案,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中国虽有自己的应对之道,其适用范围既难以把握也很窄小,成熟起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对于乐视控股和移动,一直在做发展下去的努力,胶着状态不会持续太久。
另一方面,是作为创业家的信用,不管别人怎么看,作为一个独立的评判者,我个人认为贾跃亭主导的一系列创新理念,产品,总体上是很成功的,这是他有能力吸引人才的关键,也正在被不少企业复制模仿,出现一些问题,是因为创业和做企业本身实在是过于复杂,多个不确定因素的杂合,出错的概率不低,解决和平复需要时间,也需要经验积累,好比按照一个成熟的菜单做菜,仍有可能不够成功的道理一样,创新本身就是不成熟的;整个过程的本身,是创业家积累信用的过程,从过往的成绩看,贾跃亭这方面的可信度依然很高,在危机过程中,他依然有吸附高端国际人才的能力,所以我本人将坚持投信任票,这一点其实也是多数投资人需要重点考量的部分。
至于被污名化,我想这没啥奇怪,在中国,名气足够大的任何人,出点问题的时候,谁又能免疫呢?这方面是没有权威的,中国没有权威媒体,大小都一样,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不发声,但有他们的选择。
创业家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行为宗旨,这是共性,在中国,这种秉性和追求和一般大众离得太远以至于难以取信,许多谣言能够传播,就是因为这种差距,赚钱享乐是绝对的因果关系,没有别的,但就是有一些人,不在这个普通逻辑里,在创业家和梦想家扎堆的硅谷,这类人比比皆是,认定自己是为改变世界而生。贾跃亭具备这个特质,这种追求决定他做事的高度和难度,是可以判断的,对此我深信不疑。在我了解的一批具备此特征的创业家名录里,没经历过大挫折的是极少数,多数都是经历浮沉的,祝福这个群体!
2.乐视体系与发展理念:
国内投资环境目前的矛盾,就是代际理念差异很大,抱怨烧钱发展模式是错误的人,是前工业时代的思维,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绝大多数绕不开烧钱阶段的。
乐视网是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TO C模式的互联网企业,业务涉及与受众面极广,这种层级的互联网企业都经历过较长的投入期,通过投入换取规模,通过规模的确立加强服务,稳定用户基础,然后加大和提升业务的广度和深度,继而进入到强劲的盈利增长期,腾讯和阿里的发展路径,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过程,百度因为主营业务的局限,在规模上不及BT,但大的路径也是如此,京东则还没能走出投入期;
乐视网一期发展,因其在版权投入上的先人一步以及一系列创新理念和业务先期布局的落实,具备了较好的成本优势,加之版权分销和成本摊销,支撑了其早期的盈利。
乐视网二期发展,是创新了几十年一成不变的电视,从被质疑到成为互联网电视的领军企业,兼顾了培育付费习惯和开发大屏互联网新蓝海的双重任务,成为其创业成功的最显著标志。
乐视网的三期发展,是提出生态理念,业务上硬件、软件、平台和应用综合延伸与发展,实际的终极发展目的是要做人工智能时代的多个屏端入口,总体上,这一理念是被投资人认可的,问题出在具体的战术、资源调配、人员扩充和管理失当上。
纵向来看,乐视在战略规划方面表现不俗,在把握未来和行业特质方面确有过人之处,执行与管理层面出了大问题,危机处理不果断,导致出现大的错误和波折,目前对乐视网发展暂时不好判断的根源,在于针对这次错误造成的债务处理,已建和在建的业务取舍,以及可能的外部合作重组,都还没有理顺,对这种体量的企业,做这种规模的整理,半年是不够的,更何况,不断凸显和进入的新元素也多,都需要逐一分析和整体考量的。
3.乐视汽车
之所以没有把现在提出的新乐视做单列的点评,是因为乐视大屏,乐视影业,乐视云,乐视视频等业务,本来就是乐视几期发展中基本成熟的业务理念,是可以立即聚焦重点发展的部分,要说有什么新意的话,看点也在可能会有的外部合作或整合重组上,而这方面,目前不确定,所以也就无从分析了。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目前的“新乐视”业务,就是NETFLIX模式,这个方向肯定是有远大前景的,美股奈飞的大牛走势已经给出了证明,比较之下,即使在发展中遭受重创的乐视体系,仍然是在大架构上最具备快速在国内发展NETFLIX模式的互联网视频企业,在内容生产方面,乐视不论从起步还是必要元素的搭建上,都具备了相当的先发优势、成本优势和人才优势,而且相比奈飞,还多出一个垂直整合的智能数据大屏播控体系,这些,都是已经在手的资源,加上这些年储备的雄厚的IP资源,完全具备快速发力的基础,但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聚力发挥大干快上之前,债务处理,人力资源和发展理念的理顺是要做好的,这才能够没有包袱、聚力重拳上阵冲锋。
贾跃亭赴美前留下一纸声明:我会负责到底,算是对所有利益相关方的交代,不管现在一些人如何跳脚骂娘,解决问题是需要时间的,这是刚性的,急不出来。
按我的理解和推测,乐视汽车,仍然是打开乐视危局的最关键元素,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就我个人对技术进展的了解,我认为新能源车是未来五到十年发展速度最快,最令大众吃惊,对整体工业、制造、技术以及生活方式改变最大的一项普及化科技产品,程度和速率上可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速率相比,电池和无人驾驶技术的突破分别是这个产品普及和深度改变人们生活的两级推进器,电池方面的技术提升在理论上早已突破,很短的充电时间,超长的使用时间是未来电池的常态,续航能力会不断提升到燃油车远远不能比拟的地步;无人驾驶技术相对复杂,但一定会实现,这是对人类生产力的一次巨大解放,整体社会运转效率和安全性大幅度提升,目前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已经在制定燃油车退出和禁售时间表,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乐视在第三期发展中遭遇的重大变故,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创始人贾跃亭几乎全部精力和很大财力投入到互联网电动车的情况,是整个事件的关键,许多的承诺不能兑现,或者说所谓的“失信”,也是因为造车投入的巨大和估计不足,并且在乐视体系的危机初期,对易到业务处理的犹豫不决,也是加深危急程度的主要推手,这些在我们旁人看来不好理解的想法,在这个浸淫在硅谷两年多的人眼里,恐怕也不是一句没经验,不坚决就都能全部解释的。不管怎样,乐视造车,如此不菲的代价之后,还是拿出了FF91这款亮眼的产品。
综合评点乐视造车,成绩还是巨大的,看点有三:在硅谷聚集了目前智能电动车领域相当有实力的,来自全球各大主流车厂的高尖技术人才,并且在面对这么大的债务危机和融资不顺的情况下,团队相对稳定;国内LESEE团队总体上也具备这个特点;其二,中美两地同时进展,规模和格局在已知的新能源车初创企业中是最宏大的,这也决定了其推进和融资的难度,谈判,论证,规划等等时间刚性很强;第三,是浙江省的参与。
从乐视汽车已经取得的成绩,人才队伍,近在咫尺的量产产品以及目前处于未来汽车产业的重大变革节点的背景综合推理,乐视汽车的融资应该是可以落地的,只是它本身的庞杂,加上乐视危机的正在爆发,加大了难度和复杂程度,但是只有乐视汽车融资落定,整个乐视体系才有良好运转的基础。
因为,付出的昂贵代价,换来新业务的落地后,各方可具备重拾信心的条件;贾跃亭本人有可能盘活他的信用和资产,债务问题可以着手逐一解决,在这基础之上,乐视如何制定未来蓝图,才算是站稳脚跟,不在浮云里说话了。
不管是新乐视还是老乐视,真正的分割线是妥善解决债务,在此之后,继续老乐视,还是再谋新乐视,只要资金跟上,规划得当,重新启航不是问题,这不仅仅是企业自己单方决定的,大文娱和人工智能的方向是时代给定的,任何一个做好了都不得了。
4.融创的进入
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有些特质是写在基因里的,孙宏斌说去年我不进乐视就死了,现在看来不假,但还有一个解读的角度是 : 干嘛要进乐视呢?
商业也讲道义,但又不纯粹,就像5月乐视说周航对待乐视如同农夫与蛇,我不认同,周航在困境,乐视伸援手,首先是因为易到有价值,不是单纯的救助。但或许贾总内心就是这么认为,道义高于利益,或许正因为此,他援手锤子,对酷派和VIZION的收购,格外大方,在方向上,这些并购并无大错,但不够精研的话,是要吃亏的。
半年走下来,从了解的方方面面看,融创孙总是个GOOD GUY,一个讲原则,道义和利益兼顾的好人,聪明人。
单纯从商业角度看,150亿投资乐视是相当的合算,属于既有道义,又有利益,老孙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里,智慧满满。乐视案和万达案两个收购,融创和孙总本人名声大噪,仅仅眼球效应,是用150亿做各种文案设计也打不出来的效果,在地产界的战国时代,塑造品牌的最重要关口,高端房地产概念得以快速深入人心,这个隐形利益巨大,融创股价的一飞冲天,除了主业做得好,这一系列的未来延伸布局,也是重要因素。
走到现在,作为战投的融创,已经走进乐视战车上的驾驶舱了。我相信孙宏斌在最初投乐视的时候,是暂时没想走的这么深的,直接来做董事长,参与企业战略和运营等等。他投的乐视部分,是“奈飞 大屏电视”,在今年一月,美国的奈飞已经是相当于人民币3800亿的市值,他用不到这个数的4%的价进入,是有相当精明和有效率的,因为奈飞模式已经被证实可行,乐视有花儿和影业,具备专业的自制能力,还多出一个大屏电视体系,已经有千万用户规模,电视虽然还在投入期,但也已经是一个被证实有效可行的商业模式,正在被模仿追赶,虽然乐视体系正在危机,但是好价格也只有在这个时段才会有。
从事态的发展看,我想孙贾之间是有认识上的差异的,后来应该是达成了共识,从危机处理的经验上看,孙宏斌是对的,但从对整个产业的把握和拿捏上看,可能贾跃亭的认识最终更有说服力一些,在中国,文娱产业不好做,很难做,单纯的文娱事业,一条腿走路,其实风险是很大的,最大的风险是来自企业家不可把控的风险,所以人工智能和大文娱两条腿走路,要稳妥的多,手机还做不做,控股部分的业务还继续与否,两位舵手会综合衡量,只是眼下最重要的是乐视汽车的业务进展,上面分析过,这是解决问题的最重点,孙总接手董事长,让贾带着钱全力专注汽车进展和融资,是两位企业家处理危机达成的共识。
融创在房地产主业上已经实现了大的战略落地,粗放式野蛮发展的中国房地产业,进入到后战国时代,谁能在品牌树立上站住脚,基本上就是三十年地产大发展的战果收获者,这个门槛很高,最后的大玩家现在基本上轮廓都已经出来了,融创看来必然会有一个席位,对于这样一个传统的,重资产类企业,各大券商调高评级应该是兼顾了其本身资产和债务质量,预期现金流境况以及未来的业务升华,房地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优化、规模化和开创未来是突围的主基调,这方面融创确实有想法也有做法,属于最出位,最显著的一个。
打开脑洞来想,地产本质上也是一个终端,一个更加包罗万象的终端,地产和文娱、体育结合,和智能化结合,确实大大提升了想象空间,不论是有所谋定还是仅靠直觉,孙宏斌的出手是极具未来眼光的,乐视这个头条“常在”,也是因为具备多个未来先机,才能和老孙对上眼,不然大眼睛虽善念满满,也要首先考虑商业原则,融创是上市公司,是需要董事会集体决策的。
5.无限的可能
最近虎嗅网有篇文章,叫做《乐视网的核心价值正像冰激凌一样消融》,分析乐视各主业在危机冲击下的凋零,这种静态事件的因果推理符合多数人的认知,但是事物发展的魅力在于变化,企业的核心价值来自于它对未来的认识和对自己的定位,是使命感,2012年的时候,我就写信和乐视网表达过我对企业树立使命感的理解,这个东西,对一般中小企业似乎有点遥远,但对一个要做大事业的企业,是一等一的重要,这和人要立大志的道理一样;从投资角度来说,尤其是超长期投资,可以说更加重要,否则绝对难以抗拒企业经历大的挫折,而这一点,几乎对所有有成就的大企业都是大概率事件。
乐视的业务具备多维度和可变性,它的生态化反理念没有错,一定会发扬光大,走过的路,虽有错,但不白走。
印度民间常说:老虎要靠嗅觉生存的话,早就死掉了,老虎是靠听觉和视觉的,它的嗅觉很差!虎扑OK,虎嗅 NOT GOOD,或者说狗嗅,这样也对,突出优势,概念理解精准,叫成狗眼,又错了,狗狗视力不佳,所以概念理解很重要。
企业的价值有好几个维度,但核心价值是它的MISSION(使命),和因此形成的企业文化,所以可口可乐说就算工厂都毁了,我能很快复原;分析企业具体业务的损毁无可厚非,但具体业务是可以不断深化和变化的,冰激凌融化了还是冰激凌,即可低温再还原,也可做主菜配菜创意菜,都是好的,事在人为。
分析乐视未来业务走向的分水岭是债务处理落定,然后再来看手机,体育如何处理,体育基本上是参股,会有一定的让渡股权变现;乐视商城相对简单,维持运营是大概率;手机还未知,因为是这次危机的中心,是否继续,要综合债务处理的情况。
汽车不再赘述,它是前提的前提。
乐视网(视频、花儿),乐视致新,乐视云,乐视影业,乐视金融,按目前的说法应该都进入上市体系了。
单纯的乐视系这样基本能梳理清楚了。不清楚的是融创进入后,融创自己有什么战略上的设想?融创自有的资源和融创万达的大文娱资源与乐视有什么框架上的设计和安排?或者引入可能的新战投,新战投是谁?又有什么交集和设计?这些变数,如果有的话,是现在就做,还是过一段再做?
乐视是走“奈飞 垂直整合的互联网大屏模式”, 还是大文娱 人工智能,还是再加码迪斯尼元素,是分步走未来再集合还是开始就明确有交集。
传说中的IT或互联网企业是否乘此对行业展开大的拼接整合?
这些都有可能的逻辑和线索,甚至还可能有国企背景企业参与,都有很充足的说服力,因为这个行业具有足够强的敏感性。
当然,不管怎样,乐视汽车仍是一个重要的中枢,或显性或隐形。
6.关于股票
从庞杂业务的处理时间上看,在停牌时间前完成那么多事恐怕很难,实际上按照目前现状与并结合中国股市停牌的依据看,乐视股票有理由继续停牌,因为它实质上就在重组了,董事长都变了。但是继续停的可能性不高,如果各项事务还在进行中股票开盘,那么大的震荡在所难免,很可能暴跌、暴涨轮番上演,停牌对股东的善意也就不存在了,质押平仓的问题也会跟着来,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如果这是一个不得已的选项,也只能承受。
过去的半年,是全球主要互联网企业市值大爆升的半年,美国市值前十大中,互联网公司占位不少;中国互联网企业也集体飞升,千亿人民币市值已经不在少数,和乐视概念最近的奈飞市值已经走到5000亿人民币的体量,这个背景,利好乐视估值,我们不回避错误和困境,但同时也要看到巨大的变数和无限的可能。它的占位,它的业务,它谋定的未来,它的操盘者,都不是眼前的危机所能彻底掩盖的。
7.关于心怀善意
乐视是一个相对产品被吐槽抱怨较少的公司,百度指数可以作证,这些年的努力,真的做到了让利普惠大众,不论电视和手机,低价高质是不争的事实;乐视大厦多年来凌晨都是灯火通明,这样持续努力工作的团队并不多见;我觉得,讨债人值得同情,但这个企业的努力,也值得肯定。
9月4日,孙宏斌先生发了一条微博: “心怀善意就是即使你有优势也要公平合理;心怀善意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心怀善意就是不要怀疑他人的动机,不要阴谋论;心怀善意就是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心怀善意就是要宽容他人的错误和失败;心怀善意就是常怀感恩之心。你心怀善意,世界也会善意待你。”
这段文字不是孙总给大众的心灵鸡汤,也不是要教导大众如何做人,一般三观成型后没有大的变故靠几个文字是无力改变人的,这段文字应该是孙总和公众分享他本人成功的最大秘诀,他能几起几落,能吃牢饭能从最低谷东山再起,不凡的源泉来自哪里。能看到领悟到是缘分,要不要这么做在自己;对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而言,泡在恶意里当然不好,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不要去怪环境,只要自己能始终坚持心怀善意,我相信 : 终有善报!
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