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电影系列之《一次别离》
(2012-05-22 12:31:14)
标签:
文化 |
好电影有一个共性,就是必须具有很强的张力,这个张力足以把观影者的情绪或者思维绷得足足的,不到结尾,不得松懈,不去思考二三,不得释然,不唏嘘浸淫其中,不得宣泄,它的流畅性是必须的,不论是镜头语言,还是剧情连贯,或者是情绪的渲染,达到的效果是,不论你处于何种状态,何种环境,一旦进入影片的语境,立即置身度外,迷醉一般。
如果讲一个简单的故事,戏剧冲突并不强烈的故事,能达到上述效果,那么这个电影的出品者,基本必是大师无疑。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就达到了上述的效果。
《一次别离》也是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获得者,相较于同台竞技的《金陵十三钗》,得奖完全名副其实,后者在我看了10分钟后,就给了很负面的评分,张艺谋我多数是给高分的,但是这部电影已经不是创作水平的问题,而是态度上的问题,在这么一个题材上,在这样一座废墟上,香艳的红唇和扭动的腰肢以及床戏,已经把悲怆和残酷之极给肢解成碎片,在这种题材上搞什么商业片的大制作,张伟平和张艺谋都昏头了,只能说,面对这样的悲惨事件,这个民族最高水准的艺术家都是这种态度,那发生大屠杀,可能属于注定!
与火红香艳扭曲的十三钗不同,《一次别离》冷静而隽永,深刻且内涵丰富,可以牵涉和发散的东西很多,绝不是一部看了就可以随便忘掉的电影。
影片人物不多,全部故事就在两对夫妇之间展开,另外加几个配角,男主纳德与女主西敏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叫特梅,他们是一对中产阶级,两人都深爱自己的孩子,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已经到了不认识人的程度,妻子西敏不希望女儿在这个环境里成长,希望移民国外,为女儿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丈夫纳德坚持不能抛下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两人为此矛盾裂痕不断加深,以至于妻子西敏要申诉离婚,但民事法官觉得这些问题并不大,因此驳回了她的请求,一气之下,西敏回了娘家。
期间女儿特梅选择和父亲住,她知道妈妈并非和父亲有本质上的感情破裂。纳德每天七点半要去银行上班,西敏搬走后,家里老父无人看管,分身乏术,为此西敏介绍护工瑞茨给丈夫帮忙在家护理老人;
瑞茨是一个典型的信教女性,一袭黑衣到底只露出脸,她带着学龄前的小女儿来纳德家照顾老人,在伊朗,妇女受雇佣于此类工作需要征得丈夫的同意,瑞茨的丈夫正债务缠身,在失业中,压力很大,为减轻家庭负担,瑞茨是瞒着丈夫去纳德家工作的。而且,此时的瑞茨已经怀孕四个半月。
纳德是个善良的人,对自己的老父亲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对妻子和女儿都有一种天分一样恪守的职责,十分难得;他对新来的护工瑞茨也很宽厚,希望她能对来父亲尽心尽力。
可是在照顾纳德的父亲时,瑞茨发现老人已经大小便失禁。由于穆斯林宗教和传统,瑞茨不能接触别的男人,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打宗教热线咨询,此时她的小女儿跟她说,妈妈如果你帮老爷爷换裤子,我不会告诉爸爸的。换洗好的老人在瑞茨不留意的时候,独自走了出去,等瑞茨发现时,老人已经走到闹市街区了,在紧张的追赶中,瑞茨拉住了老人,为了保护其不被汽车撞,瑞茨挡在老人前面,身子被汽车擦了一下。
老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宗教传统,都让瑞茨觉得做不下去,当纳德回家,瑞茨就要求辞工,并结算了当日工资,纳德很生气,不知道明天该怎么办。瑞茨说会让他丈夫过来替她。可是第二天,丈夫被债主缠住,她只好过来继续照顾纳德的父亲。由于一天前被车擦碰,瑞茨需要去医院检查,离开时,她把老人绑在了床上,纳德下班回家,发现自己的父亲挣脱束缚倒在地上,所幸没出大事,愤怒的纳德在瑞茨回来的时候,大声呵斥她,要她离开。瑞茨尽量解释,纳德搡着她赶到门庭乃至推出门外。双方各自的女儿都非常无助的看着俩个大人的争吵。
几天后,西敏打电话给纳德,告诉他瑞茨流产了,纳德也感到有些内疚,于是去医院看望,也碰到了瑞茨的丈夫,言语中引发了本来掩盖的秘密,俩个家庭开始了漫长的法律诉讼。
诉讼焦点在于纳德是否知道瑞茨怀孕,而对于瑞茨来说,导致流产究竟是自己失职追赶老人被车擦碰,还是因为纳德的推搡,由于流产儿已经四个月大,根据伊朗法律,这已经属于完整意义上的生命,如果责任在年纳德,他是要坐牢的。
后半段剧情就在双方不断取证,求证和互相较量交融中展开,最后双方衡量利弊,决定私了,瑞茨的丈夫债务压力极大,纳德答应付钱,这笔钱可以解脱瑞茨一家的困境,但是纳德有个条件,就是瑞茨要对着《可兰经》发誓,是纳德直接导致她失去了孩子,瑞茨为此备感焦虑,她对她的宗教很虔诚,她无法确信到底是自己的过错还是纳德的问题,最后瑞茨因为自己的宗教逻辑,怕自己的不真诚,罪责会算到自己小女儿头上,出于这种恐惧,她最终还是放弃了纳德的赔款,留下绝望的丈夫独自面对债务,这个结果可能会沉重到令家人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瑞敏和纳德的婚姻究竟怎样,他们的女儿决定跟谁走,影片没有直接交待,但是给了一个颇具暗示性的结尾。
一个简单的故事,却集合了多元的社会因素,让每一个人都充满了戏剧冲突的元素,一静一动都张力十足,加上流畅的叙事和看似不经意的各种细节的叠合,终于让这部电影具备了相当的实力。
就我个人来说,对穆斯林是有一定的偏见的,也不喜欢伊朗这个国家,但是通过一部电影,可以相对听闻触摸到这个国家的一部分真实,尽管电影本身是艺术化的,但影像自有其特有的力量,我看到一个并不极端的中产阶级,对失智老父无微不至的关爱,对女儿的负责,以及待人接物上的平和、理性和有教养,在冲突发生后,有节制的私欲、据理的执拗坚持和有时表露出的内心忏悔,这可能是代表了社会上一批受西方影响,同时又坚守自己社会价值观的人群,因为过去的伊朗曾经是亲美的,伊斯兰革命以后才和美国决裂翻脸以至于到了几次战争的地步;另一边,则是代表着最广大普通的平民阶层,也是虔诚的信教群体,他们生活困难,常常债务缠身,而且在观念上受宗教的束缚很大,宗教教义的权威性高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很多利己的意愿,这个影片有个特点,就是真实与谎言几乎成为每一个角色需要以内心挣扎来对待的一个问题,但最终都选择了真实,不知道创作者是不是把它归结为宗教的力量,起码表面上是,就我个人而言是不喜欢也不欣赏这种力量的教化作用的,人的求真求实求善,最好来自自发意识,这最有价值,而不是一个诅咒式的威胁,我讨厌宗教的“如果不,就怎样”的逻辑范式,如果有谁通过这种逻辑来护佑我那我宁可不要,当然人性复杂,也许很多人的教化就是需要这种东西,但这终究不能建立一个真正理性的,发自内心求真向善的民众群体。同时在这部电影里也看到一个不快乐的社会,印象中几乎没有看到过笑容,一个诚信的社会,也是很冷漠的社会,几乎是个冷冰冰没太多暖意的社会,这也终究不是一个理想国。
这个看似简单的电影,投资成本低的不可思议,但是它却能包含巨大的信息量,如果看看相关的影评,不同角度深入挖掘下去的东西太多,有从政治寓意上深入的,有从宗教教化层面来探讨的,有讨论国民精神的,也有因此来分析折射国际社会关系的,不管怎样,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能让观者接受如此巨量的信息和思考,实在是不简单,当然前提是,你愿意由此获得更多的东西,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对高度宗教化的社会生活感到好奇和陌生,影片能满足我部分的求知需求,但同时也给了我这个国家在文明进程中陷入泥沼的感觉,很多人拿这个影片的情节来比照中国社会当下诚信缺失的不堪现实,但我却不能同意这种比较得出的结论,我并没有看到在宗教严苛管束的情况下这个社会是积极快乐和进步的,拯救中国的精神陨落不应该再靠任何宗教的力量,中国需要真正的进步和文明,是理性、博学和接纳多元化,是全民出于真心的坚持诚信和与人为善,就算走这条路要花三百年,也比用十年靠树立某个主义或者建立某种宗教走捷径要意义巨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