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村庄或者一座城市感兴趣,往往因为那儿有你旧时或现在的亲人、朋友及恋人。因为那些人和与他们相关的那些事会让你对那儿津津乐道,铭心刻骨,时而不时地想打听那儿的一些情况,甚至名字的来历。宰李村对我来讲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我一九八六年从晋东南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在河西中学当英语科老师。在哪儿工作时,我慢慢和河西镇宰李村的两位老师成为了无话不说好朋友。后来调到县城一中工作,在当班主任时,班上又恰好有两位学生是宰李村的,这样一来二去,我就记住并熟悉了这个村子。但最让我纠结的是此村的名字。“宰”有屠宰、宰杀、宰相、主宰等意,“宰李”到底是何意呢?后来在1988年出版的高平县地名志上查到了对宰李村的介绍,其中有一句“李文简公为宰”算是对此村名来历的解释。但文简公是谁呢?随着深入探讨得知,原来文简公是金代高平名人李晏。史料记载,“李晏,公元(1123--1197)字致美,自号游仙野人,泽州高平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元年,卒于章宗承安二年,年七十五岁。皇统二年(公元一一四二年)进士,除临汾丞。稍迁辽阳幕官。与世宗有藩邸之旧。入翰林为学士,高文大册,号称独步。明昌初(公元1190年)为礼部尚书。明昌六年,归老,得疾,诏除其子左司员外郎仲略为泽州刺史,以便侍养。承安二年卒,年七十五,谥曰文简。”
提到李晏不得不提到其父李森和其子李仲略。史料记载,“李森,字彦寔,金代人,山西省高平市开明人士,是唐朝福王李绾的后代。曾祖李大节,精通《春秋》、《毛诗》及天文学,父亲李异,精通韵学,著有《切韵门庭》。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森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少负才名,善诗文。北宁末年,李森十八岁在泽州会考第一,补任莱州文学。李森一生淡泊功名利禄,为人急公好义,喜济贫扶危,很受乡人称道。金天会年间,岁遭大灾,斗米千钱,饿殍载道,李森将家中存粮千余石全部赈给灾民,救活很多人。有力劝他说:“如果把这些粮食卖掉,可得钱数千缗(一千文为一缗)”。李森笑着说:“救活数千人,不是比得数千缗更好吗!”。一次,李森在路上遇到两个人,病倒路旁,生命垂危。李森把他们扶回家中,请医治疗,起到痊愈,俩人感动得直掉泪。又有一次,盗贼临境,李森冒死找到他们的头人,对他们说:“你们家贫为盗,情有可原,但只可取财,千万不可杀人。”盗贼深受感动,跪拜而去。本县百姓都非常佩服他的德行。
其子李仲略也是名噪一时。史料记载,李仲略(1140-1205),字简之,自号丹源钓徒,高平人,李晏之子。金大定二七年(1177)进士。工画山水,性豪迈有父风,刚介恃立。累官户部郎中,充经义读卷官。章宗爱其俊快,比为脱帽鹘。终山东西路按察使。卒,谥襄献。仲略著有《丹源钓徒集》、《中州集》传于世。
从李晏自号“游仙野人”看,也可以佐证他是宰李人,因为宰李村紧邻高平宋代名寺游仙寺。其子自号“丹源钓徒”可以佐证其是高平人,因为丹河是高平的母亲河。另外丹河东岸的仙井村还保留有金大定二十五年、元至正甲申年及明嘉靖十五年的古石碑,碑文中有“丹漏西望游仙文简李公之故居”的文字记述。我的观点是宰李村原来是唐朝末年李姓皇室后裔避难时聚居的一个大村,到了金代因为村子里李氏一家又兴旺发达,李晏官至一品大员礼部尚书,便有了“李文简公为宰”的说法,“宰”指的是宰相,通常代指朝中一品大员,乡民们“以其为宰”命其村为“宰李”村,河西镇的第一大村宰李沿用此名至今。“宰李”其实是纪念李晏的丰功伟绩的。
宰李村的李姓现已不占主导地位,已成为一个杂姓村。由于它的古老历史,村子遗留有很多古民居,特别是有几座庭院大门很精致,雕花雀替,廊柱斗拱,铁艺门饰都保存完好。庙宇也不少,村中有一处文庙建筑较为奇特,正门上嵌有一块“映離明”青石匾额,匾额上方还有精美的砖雕,背面有一块“啟人文”的青石匾。从整体形状上看,此建筑应为两层,下为券洞,上为倒座戏台,不过戏台已坍塌。戏台东面有一院落,大门上书“集大成”,很显然是供奉孔夫子的。村北有棵大槐树,有好几百年的树龄,如今依然枝繁叶茂,被村民当做神树膜拜。村北一里许的深沟里有座龙王庙,原来有清泉从庙前流出,环境十分幽静。村中还有小型观音堂,较为奇特的是里面还祭祀一位“党二公”,不知是何许神仙。老村北端还有一座规模化的玉皇庙,抗日战争时曾作八路军的兵站,全村百姓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及牺牲。
正是:游仙巍巍,丹河汤汤,岁月悠悠,幽思长长,是为记之,李晏故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