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寿寺原貌
寺始创于北魏,唐开元七年(719年)重建,宋安定兴国三年(978年)敕赐院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名崇寿之寺,天圣间(1023-1032年)东浩村乡贡三礼殷日新同北浩村税户赵政重修殿宇,直至宣和乙亥(1119年)古刹得以复修,佛殿法堂行廊僧舍俱已完备,金天会八年(1130年)本寺管构僧崇福与本村慷慨豪民张时遇自备家资千贯之余新修庙门,至此崇寿寺范围初现,渐成一方胜览。但经金元战乱,风雨糟蹋,元室初立刻,寺内修筑仅存一二。从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至皇庆元年(1312年),本寺讲经梵衲通志、明利师徒、三家店檀越赵玉等历经二十八年,修复释迦殿、法堂、东厨、僧堂、器材两庑,并于高平金峰崇果灵岩院、崇福院、正觉院、清化寺、游仙寺结为法眷,地土一度达二百余亩,盛极临时。大明初建,并相近真容、景德、普照、大乘等入崇寿。正德十四年(1519年),创建冥府十王殿五楹,妆塑十王像,万历六年(1578年)创塑大佛,万历三十年(1601年)又加修理。及明末天下灾乱,古刹台榭倾折、寺僧远窜,几近荒芜。北郜村善士牛国玺、国兆、国贤弟兄与其戚原炳然、郜化霖策划于顺治甲申(1644年)竣工于庚寅(1650年),先将原有殿宇修复,又于佛殿两侧营建师利诸佛殿、关圣殿,于罗汉殿两旁建钟鼓楼、天王殿,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工程实现,前后谋划三十二年,计费五千余金,至此崇寿寺殿宇完备,始本钱日之范围形制,崇寿吐雾也参与泽州八景之一。自后牛氏后人继先人之志,为妙相三十三并布饰物地,使诸佛像以及榑栌槲桷煊然以金碧丹恶,成泽州东北之大观,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竣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牛氏再次捐资兴建碑楼置买田土,及至牛氏曾孙牛元永、元善辈再次对崇寿寺予以修理,时年雍正七年(1729年)工程实现。但至咸丰间寺宇再次倾折,李充裕、许凝香等集结中族慷慨解囊得钱七百余缗,于咸丰辛亥(1851年)秋八月至十月对古刹重加修理。清末直至民国时期,古刹荒芜,无僧住持。三十岁月孙殿英部对古刹实行洗劫,盗刮佛像金身,破坏巨钟。一九五六年山西省文物普查,发觉中殿释迦殿为宋金遗构,五八年即拨专款予以修理,当时雷音殿已重要后倾,采取牛拉人拽予以还原。一九六五年列为县重点文物。文革时期将残损佛像一致推倒,并在十八罗汉泥塑中发觉铁像,生产队将其熔化铸为犁铧,但因不及应用而废弃,将院内两棵千年古柏换为座椅。往后古刹不停作为西郜村东部一至四生产队的堆栈,修筑得以留存。解放前高平新庄人张海水自愿入寺照管,解放后土改将院中器材配房划为私产。革新怒放后,地皮下户,堆栈废弃不消,一九八六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卫单元。一九九二年起由巴公居士王振国牵头,协同相近村民张培才、李麦堆等设立泽州西郜居士林,归释教协会治理,并开始大范围民间修复,将除释迦殿、器材配房外的全部修筑顶盖退换为琉璃瓦并予彩绘,将释迦殿门窗、匾额退换,梁架彩绘,重塑金身,将千年庙宇掩饰一新,被业界成为民间修复文物之恶例,2000年以来寺内释迦殿檐角神仙、楼阁脊刹、东配房两尊侍童塑像、两块唐代残损造像碑先后被盗,第四、五、六批国宝单元均榜上无名,因其创寺长远、布局完好曾继续迎来国表里业界专家学者、古建喜好者的重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