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bmiddle/6cb86919t7916b8469376&690
晋城市座落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华夏腹地,位于东经111°55′——113°37′;北纬35°11′——36°04′(晋城市的地图标位)。原晋城古称泽州,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韩,后属赵,尔后属秦。秦统一中国后,分属上党,河东二郡,北魏时此地置建州,隋朝时改建州为泽州。其后时而置高平郡,时而置长平郡,但较长时间称泽州。在古泽州的历史上,曾设立过多处官办书院,仅有明确记载的就有明道书院、体仁书院、宗程书院、怀仁书院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在城北创办的明道书院,后称为古书院。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人称明道先生,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程颢出生于官宦世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先后担任过京兆府户县(今属陕西)主簿、上元县(今属江苏)主簿、泽州晋城(今属山西)县令等地方官吏。宋神宗熙宁初,入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上疏批评“新法”,被出为外任,历签书镇宁军判官、知扶沟县等职,元丰八年(1085)病死。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程朱”学派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二程兄弟自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分别被赐謚为“纯公”和“正公”之后,便一直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直至清康熙元年(1662年),还下诏二程(程颢、程颐)后裔流寓他方者,除正额外,概行豁免杂派差徭。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二程祠“学达性天”匾额。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派使臣御祭,祭文中说二程“道光丰石,功著遗经”“学本城明,性方成大”,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程颢任晋城令期间,断狱明决,深受爱戴。他大力兴办乡学,在短短三年内在晋城开设了七十二所乡学,开创了“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的繁荣局面,为晋城的古代教育和人才培育作出了卓越贡献。程颢在城北建造的这所书院,是整个山西在北宋年间建造的惟一书院。可以说,程颢兴教办学,为晋城后来的人文发展奠定了厚实教育基础,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储备,由此才有了后来的明、清时期,沁河流域文明的崛起,才能涌现出王国光、陈廷敬、张敦仁等一大批名相、学者。晋城古书院建于北宋治平二年至四年(1065——1067年),原名为“明道书院”。后来以此命名的书院村,还存有当年书院的旧址。
据说书院村如今的古书院学校即是当年书院遗址,在学校还能看到部分书院的痕迹。学校内东墙有石刻的“竹韵书声”四字,笔法刚劲有力,气宇不凡,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书院左方的阁楼门洞上,还留有明天启年间所设立的“古书院”石碣。石刻下是一圆形拱门,被后人用砖砌实,由此门可以通往隔壁一个疑为“明道书院”的院子。书院内原有程子祠,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后被毁。后来古书院村晋元彦于嘉庆三年(1799年)集合村中其他成员重修程子祠,耗资颇丰,晋元彦临终时仍未竣工,其子继承遗训,将程子祠修建完成。如今校内还留有程子祠的石刻,刻于嘉庆二十四年(1820年),碑文中说明了书院村命名的由来。“明道祠者,宋程明道先生讲学地也。斯地旧无居人,因就教而遂家焉,故是村特以古书院为名。”从中依稀可以想象当年的风采。
程颢、程颐兄弟都在晋城古书院讲学,古书院因此而名声大振。宋代学者杨时、游酢二人,原是程颢学生,程颢去世后,他们去找程颐继续求学。相传正是冬季很冷的一日,杨时、游酢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他午睡。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地待立在门前等候,直到程颐睡醒起来,门外大雪纷飞,积雪已有一尺多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在古书院小学园内,有一块上刻“宋晋城令程明道夫子之神位”的石碑。至今,在古书院旧址上仍有保存完好的文昌阁。建于清初的明清时代风格的四合院建筑原来有4座,目前仅有1座保存完好。虽然这些建筑保留了原始的明清建筑风格,然而由于历数百年历史风霜,年久失修风采已逝,许多极具文物价值的木雕门窗残缺破损,部分房屋面临坍塌的危险。身临其境,虽然当年儒学教育的辉煌已成为过去,但程颢那严谨治学的大家风范仍恩泽今天的晋城乡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