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有感

(2013-03-02 18:01:40)
标签:

育儿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一文,让我感触颇深。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可的差生。用老师的话来说:“看来,这孩子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教他识字的女教师给他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在一节植物课上,学生们在学习用各种方法把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巴甫里克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实验,并且在试验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校。许多孩子都想用同样的方法培育树苗,而搞成功的只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而生物教师自己,据他本人承认,连一根树枝都没有种活。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 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现在,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的什么地方是怎么说的,而是在出声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巴甫里克现在带着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听着教师们讲课,使一些教师感到有些意外。

巴甫里克他是不幸的,在“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下,记忆能力差、不会解答数学题的孩子,就算你不断的补习也是个“反应迟钝、无可救药”的落后生。巴甫里克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五年级开设了他特感兴趣的“植物学”这门课程,因为“那位植物学教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要求学生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掌握教材”,而且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在这里他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才能有了展现的舞台。经过努力,他最终成了农艺师并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巴甫里克这样的学生。只不过他们中有大多数人没有巴甫里克那样幸运。因为还有一些像文中女教师那样追逐分数的教师,因为我们没有开设专门的“植物学”课,就算有,不考试也没有几个人会重视它。

我班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的基础很差,既不会写也不会读,刚学过的生字转眼就忘记,让他读课文简直是不敢恭维,通篇下来不认识几个字,每次考试都是个位数。但他做事仔细,只要不做语文题目,哪怕你让他倒个垃圾,他都比别的孩子倒得干净。如果我们的课程里还有一门特别适合他的课,那该多好啊!如果少些考试,他又该活得多么的快乐呢!

我班这有样的学生,成绩总在60分左右,但我特别喜欢他。他特机灵,很有搞笑的天赋。只要老师进教室眼睛往黑板上一看,他会第一个冲上去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只要老师吩咐他做的事情,他都会完成得漂漂亮亮。要他模拟别人唱歌,他会让观众笑破肚皮。像这样的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一定很强。如果我们的课程里面还开设了“表演课”或“交际课”,说不定他将来就成了一名艺术家或是一名外交家!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复杂性,有时也是悲剧性就在于:虽然“草稿”里蕴藏着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人的各种素质——卓越的才能、禀赋、倾向性、天才——但是负责对这一“草稿”进行加工,以便使其变得更为美好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用自己那双笨拙而又漫不经心的手把草图中美好的东西弄得丑陋不堪。希望我们的教育越来越为每个孩子的发展着想,希望我们“加工者”——教师,能让每个孩子“变得更为美好的人”。

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者,只是领域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要对任何孩子放弃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