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别董大》教学实录(一)

(2010-10-07 15:46:45)
标签:

杂谈

分类: 优秀教案

别董大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谈)。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

   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

    (预设,作以下回应:)

     ──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

   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

     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所以,诗人这样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6.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愁   景

                  莫愁  情

 

 

 

《别董大》赏析

 

相信小学语文老师对汪秀梅这个名字已不再陌生。去年十月,我第一次在华阳小学观摩她试教《鸟的天堂》时(此课后来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一等奖),就深深地为她的课堂风格所折服。之后,我又陆续从魏老师和王老师那儿听到一些她的备课细节和个人事迹,便更感动于她对语文教学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了。

本月5日,有幸在华师附小的经典诗文教学研讨观摩会再次领略了这位省名师的教学艺术和风采。之前,我以为她的《别董大》会是一节时下流行的“送别主题”古诗组合课,没想到,汪老师采用的是传统扎实的“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策略,没有对教材加以补充拓展。有了时间的保证,《别董大》这首古诗的学习也就有了深度和广度。纵观整首古诗的学习,可谓诗中有画,诗中有情。那萦绕课堂、无处不在的离别情感,源自汪老师深厚的诗词修养,源自她对诗歌的独特解读,源自她优美的语言,源自她极强的诗词赏析能力。

汪老师本节课大处着眼(紧扣“离别”人、“离别”语、“离别”景、“离别”境、“离别”情),小处着手(细到每一个环节的语言都精雕细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做法更是带给我很多的启示:

 

一、锤炼教学语言。听汪老师上课的老师,无不羡慕、佩服其播音员般特质的语言。整节课,她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扣击着每个人的心弦,煽动着每个人的情感。而且,在古乐声的伴随下,她几次范读,从学生理解诗意后老师以声传情的整体示范朗读,到一、二分句的读出凄凉空旷之感,最后至三、四句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再来看看汪老师的过渡语: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2、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

3、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这样的诗句……

4、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我想,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名师的语言魅力也绝非一日形成。我们虽然难达名师登峰造极的语言境地,但亦可在原有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自身修养,积淀文化底蕴,不断修炼语言功夫。如此日积月累,练就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语言的目标恐不难达到。

 

二、品味重点字词。汪老师从《别董大》的诗题中的“别”字入手,紧抓“愁”、“君”等重点词,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把诵读、想象融汇其中,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象,品出了诗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提升了学生的感悟内涵。

 

三、营造诗中情境。语言设境:汪教师很善于用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引入诗境,如: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范读设境: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悠扬的古乐声,汪教师把感情完全融汇在诗句朗诵中,而学生则闭上眼睛用心地想象画面,走近诗境,领会老师传达的凄凉和空旷之感。

电教设境:指导学生走近并理解一、二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时,汪老师出示了课件:“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还用音乐和文字资料帮助设境:“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上几句话吗?

我们知道,古诗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它们语言凝练而富于节奏和韵律,诗中饱含作者的情感和想象,意境往往甚为深远。而且,其中的情、意、境有许多还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每一首诗歌、每一位作者离我们的孩子、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又如此遥远,如何才能帮助学生跨越时间、空间、心灵的距离,让孩子们的心与几百年、几千年前的古人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呢?我觉得,汪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课可作为我们学习的一个范例。但是,即便是有范例,如果我们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好诗词教学的特点,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诵读的水平,没有自身深厚的功底与文化积淀,仍然难以上出诗词教学的情味和意蕴,难以引领学生学会“品诗”,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最后,附上汪老师《别董大》的主要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读懂诗题

由离别话题引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送别佳句,点明新授内容;再请学生畅谈对诗歌中人物的了解,结合理解个性朗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学生初读课件出示的古诗,要求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指名读古诗,学习生字“曛”。学生齐读后在小组内交流对古诗大意的理解。指导理解读,读出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师配乐朗读全诗,生简单评价。师趁机指出读出感情的方法:品诗、赏诗,走入诗境,读出诗情。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指名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课件出示),请学生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把感受带入诗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创设情境,走进景中:师配乐范读,生闭上眼睛,心去感受,看看仿佛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由悲壮而凄凉的景引发学生发现“愁”字,思考“愁”的深层含义。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学生自由谈对“前路”、“知己”的认识。师补充“君”(董庭兰)的文字及音乐资料。请学生对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师随机点评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指名答。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指名读。师点评后全班练读。以高适为话题,加深学生对诗人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的感悟。练习背诵古诗。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请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和老师话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