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平:父亲的遗产

标签:
陈卫平教育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杂谈 |
分类: 名家谈教育 |
写在前面的话: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想过自己到底会给孩子留下什么?《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作者、台湾小鲁文化社社长陈卫平先生在此文中写道,他的父亲没有给他留下任何财产,只留下一屋子的书籍。但是,正是这一屋子的书,影响着成年后的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着什么样的事。在他处,陈卫平先生曾这样归纳父亲对他的影响:一是忠厚的个性,另一点就是理想主义,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把世俗物质享受看在眼里,只想着做一番有益社会的事 业,有种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你呢?“身为小孩眼中的'大人',将留给他们什么样的财富?”你又是否想过,你会给你的孩子什么样的影响?
记得小时候,在那衣食温饱足以傲人的年岁里,最令我感到快乐的,不是上街看一场电影,或是享受一客冰淇淋,最让我兴奋雀跃的是,父亲总会在过年、过节的时 候,提回一袋袋的故事书。这些书不只引领我走进童话的天地、古人的世界,或是充满各式各样新奇事情的想象王国里,它并且使我成为班上最受欢迎的债权人—— 同学们莫不争先恐后地向我示好,期望能够优先借到自己想看的书。
可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得太久,父亲突然撒手人寰,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只留下一屋子的书籍。在家徒四壁的困顿下,母亲曾问道于卜,卜者说:“您的孩子家产不少,而且是父亲留给他的。”
母亲回家后失望地对我说:“我看靠命也没个准儿,还是靠自己吧!”
就这样,我们走过了坎坷的岁月,而父亲留下的一屋子书籍,在经历二十余载的变迁后,仍然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而我,在大学毕业,尝试了各种不同行业的工作之后,终于发现自己最大的乐趣,还是和小时候一样,做一个快乐的爱书人——我要把最精彩、最好看的故事,写出来,出版给所有的小朋友看。于是,我决定从对封尘已久的书架上,找出儿时读过的书本,自其中寻找灵感。在翻遍琳琅满目的各类图书,仔细回味咀嚼以后,我惊异地发现,如今自身所拥有的各种性格特质、价值取向、创意来源,竟然几乎都能从那些“旧识”中找到蛛丝马迹和鲜明的印证。彼时书籍中人物、事件同喜同悲,同忿同仇的情况依然历历在目。这样的发现和体悟,使我不必仰仗汗牛充栋的教育理论,就能信心十足地进入孩童的心灵世界,为他们建构潜移默化的精神王国。经过多年的尝试,我已确切地相信,为孩子们多付出点心力是世间少数值得做的事情,因为人类的希望即在素质的提升,而许多的素质在成年人身上是无望的。
至于我本身,在出版多载之后,蓦然回首,又忆起了当年那位卜者对母亲所说的一席话。的确,我真的是拥有了父亲丰富的遗产。
这世上没有任何标尺能够测量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深、之远。对于孩子来说,潜力的酝酿也是过时不候的,我们不要等到进大学才曰通识,拿了博士再谈独立人格, 做了总统方言世界观,这些都是“国王的新衣”,不值一提的笑话。重要的是,你,身为孩童的“家长“,有没有资格担负这样的头衔;你,身为小孩眼中的“大人”,将留给他们什么样的财富。
注:此文在陈卫平先生原文基础上略作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