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途】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bia)沙苗寨

标签:
枪手部落苗寨镰刀剃头男人留小辫小波淙淙 |
分类: 行走国土 |
一早来到岜(bia)沙,有如置身于古远的原始部落,时间隧道瞬间将人们拉回到数百年前,他们以岜沙苗寨特有的方式“鸣放火药枪”表示欢迎。带头的负责人正是岜沙枪王,岜沙苗寨的形象代言人滚元亮。
岜沙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特别的苗寨。数百年过去了,昔日风俗依旧,仿佛历史已在此处停留。岜沙人又好像是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星球上,他们的居民建筑、饮食起居,生活习俗都非常古老,淳朴的古代遗风似乎没有受到丝毫的损伤和影响。
寨民的服饰头饰与周边其他村寨迥然不同,独具特色。因为岜沙人自今依然保持着一、两千年前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着装也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原始色彩。一代又一代,寨民们依旧穿着土法染制的民族服装,泛着深蓝和紫色的光泽。
为了让游客了解岜沙的民风民俗,寨里兴建了文化宣传中心,和一些表演场,每天上下午均有几场民俗歌舞表演在村后树林环抱的芦笙坪上隆重举行。
http://s1/mw690/001ZqhxZzy74AjHpoAgb0&690
http://s7/mw690/001ZqhxZzy74AjHSNUO26&690
岜沙的男人们梳着小辫,头挽发髻,腰间别着砍刀,肩头挎着猎枪,看着很彪悍。岜沙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这里山里虽早已没有飞禽走兽可打,但男人出门时仍喜欢带着猎枪,枪已成了他们的随身饰物。
岜沙的男孩子长到16岁,就要举行一种古老的“成人节”仪式,由寨老和巫师共同主持,将其头顶周围的头发剃掉,只留下头顶部一小撮头发挽成发髻,发尖飘散于脑后。而剃头的工具,居然是镰刀。
女子身穿大襟敞开的黑色上衣(袖子非常非常窄,正真的火腿袖哦),里面是一个肚兜,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领口、袖口、下摆和绑腿都是姑娘们自己绣制的彩锦,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这样的装束,即显示出女子亭亭玉立的身姿,又十分便于她们登山和劳作。这里的姑娘都很瘦,又勤劳,女红非常出色!
看完表演,我们走进了岜沙,只见房前屋后到处古树参天,蝉鸣鸟叫。举目望去,漫山遍野,苍翠欲滴。这得益于岜沙苗族世代相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所以岜沙村成为了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保护民族村寨,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
http://s6/mw690/001ZqhxZzy74AjJhZxX15&690
多少年来,村民们一直恪守禁止乱砍乱伐的民间习俗,这个有350户,1900多人的大寨至今没有一辆马拉车,手拉车,人们运货,进县城赶集都是肩挑手提,徒步行走。村里人认为,畜力运输工具载量大,砍伐树木就会多,破坏森林及环境。岜沙人的这种良好习俗是从古代沿袭而来,成为必须遵守的不成文的村规民约。村里有一规定:如果有人盗伐古树,一经发现要罚120斤米,120斤猪肉、120斤酒,让全寨人吃,以示警告。
http://s2/mw690/001ZqhxZzy74AjIbz5ne1&690
我们一边欣赏着岜沙美丽的自然景色,一边也看到了岜沙人的生活居住条件还是很简陋的,大多数的房屋很破旧。
这家吃饭的碗尽然都是塑料盆,见我们正好走过,热情大方,笑容灿烂地邀请我们一起吃,反而让我们一下子感到有点不知所措了。
走出岜沙苗寨,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想起以前形容贵州的三无:“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岜沙几乎都符合了。其实在贵州,像岜沙这样的寨子现在还有很多,甚至还有更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