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出上联,秀才巧对下联
钱钟书在《围城》里有这样一段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即便如此,多少人还是义无反顾地想要闯入其中,只为给浪漫的诺言一个交代。
在古代,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特别是女子,要将自己的一生交付给陌生的男人,多数时候都是上错花轿嫁错郎,在痛苦中哀怨一世。但不管世俗怎么束缚,总会有人为了想要的爱情奋力争取。于是就有了我们在电视小说里看到的那些浪漫场景——比武招亲、为爱私奔等等。不过你可能不知道,除了比武招亲,还有更具趣味的对联招亲。
相传,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落魄时,就曾参加过湖南湘潭一大户举行的比联招、亲,还以三幅绝对抱得美人归,成就一段人间佳话。
对联自古代发源以来,以其独特有趣的文学形式被受人们喜爱。唐宋时期在形式、内容、文风以及使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开拓,明清更是其鼎盛时期。
今天这个故事就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扬州。
扬州自古就是烟柳繁华之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有浆声秋波,吴侬软语,咿咿呀呀。扬州也是古代经济文化重要之地,无数诗人为他留下诗篇:“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杜牧的浪漫;“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是徐凝的夸赞;可是这些又怎比得过良宵美景,湖山佳人呢?
据说,康熙年间的扬州,一位姓张的员外有个女儿,天生丽质、才艺双绝。张员外并非迂腐之辈,对女儿的教育也比较开明,这才让其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女。可正是这“才女”二字让张员外犯了难!
原来,因其女儿的才华和姿容,十里八乡来提亲的人都挑了个遍,也没有挑到喜欢的。看着别家的女儿个个寻了好人家,自家女儿还一直待字闺中,张员外很是着急。这天,张员外深思熟虑,觉得如此下去不是办法,准备把女儿叫来好好跟她谈谈。但令张员外没想到的是,女儿竟提出要比联招亲,还把招亲的对联都准备好了。
张员外听后不觉大惊:“婚姻大事,岂能儿戏?”可在女儿的软磨硬泡之下,他还是答应了下来。毕竟他就这么一个女儿,继续拖下去不是办法。
比联招亲那天,满城飞絮,一川烟草。大家一听说镇上的员外家招亲,纷纷而往。大宅外很快涌满了人群,都想一睹张小姐姿容,幸运的话抱得美人归,从此富贵荣华,娇妻美妾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很快,坐在纱帐内的张家小姐便让丫鬟挂出了上联:
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
众人看后都安静了下来,绞尽脑汁应对。但很快,喧闹声再起,大家纷纷抓耳挠腮、叹声叹息,觉得这桩美事是与自己无缘了。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人群中忽然传来一声高喊:
单木是木,俩木是林,仨木是森。
语声刚落,在场之人纷纷叫好,就连张家小姐也露出了几分笑意。
没想到这个一向温润恬静的员外女儿竟然激动得忍不住叫了声:“好对!”惊得张员外一把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盯向他女儿。张家小姐看到爹爹的眼神才猛然反应过来,急忙用手捂住了因娇羞而红得发烫的小脸蛋儿。
张员外看出了女儿心思,命人将对联之人叫上来亲自过目。这一看,张员外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应对的是一个书生,经过一番交谈,张员外发现他不仅才华横溢,且品行和样貌亦是俱佳。回去后,很快便择下良辰吉日,为两人操办了婚礼。
自此,才子佳人,洞房花烛,终于如愿以偿的云雨巫山,两两相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