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美女刺绣被堪比水墨画

标签:
文化图片杂谈 |
分类: 艺术 |

一如中国水墨画的风格,
但是如果我不说,你能看出来是刺绣吗?
参差十万人家
这是江南,也是苏绣。
很多人看到这几幅画的时候,
都难以相信这是刺绣,而误认为这是水墨画。
审美风格偏向大红大绿,
不适合烟雨江南,
所以姚惠芬创新了江南水墨绣法。
不一定非要用墨来表达,用针也可以!”
在她手里,
针线可做笔墨,织布可做宣纸,
水墨画也可以用针刺出来。
谁能看出来是刺绣呢?
不仅可以绣水墨画
国画对于姚惠芬来说,
也是信手拈来的事情。
简直可以以假乱真。
让人惊叹,原来一针一线,
竟可以达到这样的巅峰!
完全看不出来刺绣痕迹,
但是这几张彩色刺绣,
就可以看出来细致紧密的针脚。
这每一点的颜色变化,
都是姚惠芬用不同色彩的针线,
一点一滴刺出来的结果。

《泼彩荷花》

《写意太湖》
她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自幼学习刺绣,是一代针神沈寿的第四代传人。
“我们是刺绣世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从事刺绣行业。我从小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姚惠芬,是伴着针线长大的人。
但是真正让姚惠芬喜欢上刺绣的,
则是一副《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刺绣图。
这时候的姚惠芬,便下决定要当一名绣娘。这一心动,成就了姚惠芬的刺绣之路。
她不仅重新绣了蒙娜丽莎,还绣了张大千和贝多芬等人的肖像。
作品一出,惊艳了无数人,
谁也没想到,一针一线不仅仅是刺绣,是水墨,是国画,还可以做出惟妙惟肖的油画效果……真是颠覆认知!
姚惠芬立刻就绣了一组简笔画,
声援武汉!
针线这种东西,总感觉很难描绘出自然的曲线,可是你看姚惠芬的针线图,每一根发须,都弯曲地恰到好处。
这个绣法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难,
是姚惠芬独创的“简针绣”刺绣技艺,
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还是中国古典工笔画刺绣。
在她的针下全部得到了最高程度的展示。
灰调的背景,有一种古画的感觉,谁家里挂上一幅,定能让客人回味好几天。

在这里,针线隐去了它的光泽感,
反而有一种历史的余味。
是不是令你想起了敦煌的飞天壁画?
这样的刺绣技艺,
可谓是巧夺天工,
代表了中国刺绣的最高水平。

2017年,凭借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技术,
接到了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邀请,
带着34
幅当代苏绣作品,
前往威尼斯,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技艺之美。
其中的一幅《骷髅幻戏图》,
引起了很多国外友人的驻足。
《骷髅幻戏图》,其实是南宋画家李嵩的一幅名作,
姚惠芬不仅绣了出来,更是绣了多个版本。
她这样做的原因,
是为了从中寻找更合适的针法,
同时也是对传统针法的一种创新和升级。
因这个国际展览,姚惠芬也奠定了自己刺绣领军人的地位。
都赞不绝口。
因为刺绣的艰难,很多苏州地区的老人,都不再传承这门技术了。
我们现在所见的刺绣作品,大多是机器完成的。
谈起来刺绣,
她坦言道。
在学习刺绣的道路上,
她并非因为是刺绣世家而少吃苦,
相反,为了精进技艺,她曾经到处拜访名师。
白天在十来平米的房子里刺绣,
晚上把画稿贴在床头,
一遍遍地回想白天的针法,
“很难很难的时候眼泪也会掉下来,但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热爱刺绣,它就是我的生活”“拿起针线,就有了让一切静下来的理由。”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
改变了她的想法。“在苏州的一次展览中,有一个六十多岁的绣娘,一直围着我的两幅作品看,看了半个多小时还不肯走。我问她是做什么的,她说她也是做刺绣的,但是做了几十年这些针法她都不会做。”
她对刺绣不止有热爱,
还有一种责任心。
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会传统技术,
但是这个行业不仅需要人来传承,
也需要人来创新。
“用新的针法,唤醒刺绣古老的生命,
让它们又再一次活过来,
我感觉我要做的应该就是这件事。”

“苏绣,是一种心灵艺术。”
生于江南的姚慧芬,传承了中华文化中最古老的苏绣技法,并且梦想用刺绣的方式,

“有巧密而精细者”
尽精微而致广大”
这是苏绣的要领,
“发现美是一瞬间,制造美却要很长时间”
但姚慧芬的野心,就是要用针线制造,
江南水墨画一般恬淡的美丽。
让人们从一根银针中,
前一篇:玉雕牛的寓意
后一篇:老了怎么办的答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