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半山居士
半山居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82
  • 关注人气:5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芦柴棒”——借代乎,借喻乎?

(2013-05-02 16:08:49)
标签:

股票

分类: 知识苑地
           芦柴棒”——借代乎,借喻乎? 

——借代、借喻区别例说

借代、借喻,因其具有近似之处,常常容易混淆,特别是当它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时,更是这样。夏衍《包身工》:“‘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少滚。”一句中,对“芦柴棒”这一修辞格的确认,极易搞错。甚至在许多参考书上,也意见分歧,使人莫衷一是。

要搞清这个句子的修辞手法,只能从概念入手,加以判定。

“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相关的事物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做‘换名’。”(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样一看问题似乎解决了,“芦柴棒”正是“代替”,是“换名”,这里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似乎也是确定无疑的了。

然而再一看借喻的概念:“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出处同上)真有点不说还清楚,越说越糊涂的感觉。“芦柴棒”正好“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那么,它又似乎是借喻。

这到底是那种修辞格呢?让人一时难以下断论,难怪经常被人混淆。

其实,只要我们把两个概念加以对比,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清楚的。借代侧重于“相关性”,借喻侧重于“相似性”。侧重于“相似性”的借喻,自然可以改成明喻,而侧重于“相关性”的借代,则不能改成明喻。这种疑虑就顿消了。“芦柴棒”取其与身体瘦消的“相似性”,而非“相关性”,即她并无和“芦柴棒”有什么关连,既没带,也没拄,而且这个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其实根本用不着改,在同一段中就有:“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夏衍《包身工》)这也是它属于借喻的一个内证。

显而易见,“芦柴棒”在原文中属借喻的修辞手法是确定无疑的。掌握了以上规律,与此相近的例子也就不难分辨了,如: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鲁迅《故乡》

⑵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鲁迅

例⑴中的“圆规”取其与杨二嫂的相似性,而无相关性,因此属借喻。例⑵中的“花白胡子”取其人物外贸的局部来代替全体,是相关性而无相似性,因此属借代。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原来的定义,借代与借喻,虽有相近的地方,然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只要我们具体细致的分析、比较,就可避免混淆。

由此可见,辨别两种相近似的事物,应从它的概念入手,深入理解、分析、比较,搞清搞透,不能凭感觉,凭印象,这样问题就显得清楚明白,迎刃而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