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中不能寐·咏怀诗·阮籍》赏析

(2012-03-01 10:39:49)
标签:

《夜中不能寐

·咏怀诗·

阮籍》

赏析

杂谈

分类: 高考资源

《夜中不能寐·咏怀诗·阮籍》赏析

原文: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衿。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佪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译文:

半夜辗转不能眠,披衣起坐弹琴弦。明月照在薄帐里,清风吹拂我衣衫。野外独鸣孤鸿雁,北林哀嚎飞鸟旋。徘徊不止何所见?独自忧思伤心怨。

【解】《詠懷詩》共八十二首,是阮籍平生作的總題,不是一所作。容大多自己對現狀滿法解的矛盾苦心情。情非常激,但也有不少消極頽廢成份。在表手法上往往以求仙道、香草美人作比喻,旨比較隱晦。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夜深人靜時自己不平的苦心情。

 

赏析:

阮籍“好诗书”有“济世志”,但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由施展,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取了消极的反抗态度。他在“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的佯狂放诞的表象中,把寓藏在内心的无由发射的痛苦与忧愤用隐约曲折的诗歌形式倾泻出来。《咏怀诗》不是一时之作,它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感情。

《夜中不能寐》是《咏怀诗》的第一首,它表现了诗人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反映了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思。诗中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的意象,映衬了自己不寐而弹琴的孤影,写出了诗人在长夜未央时代的“徘徊”“忧思”。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开篇就营造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这是一个时代的长夜,这是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夜晚。在芸芸众生酣睡之时,我为时代而忧,难以入睡,披衣起坐,弹响了“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的诗章。“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因为帷帐薄,所以月光直泻进来,风也随之进来吹起我的衣襟。这里诗人写月明风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这虽非屈原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这里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北林”化用《诗经》“(“音郁”)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本有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之志,可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只能接受“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现实。

本诗凄清悲凉,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忧思,孤独的徘徊,永恒的悲哀。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著 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石般不动的夜色为背景的动,这里的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这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著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