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文必考阅读《诗与直觉》详解

(2011-04-18 01:05:52)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考资源

 

现代文必考阅读《诗与直觉》详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2008年广东高考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1)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第1段:诗的境界的形成,全靠“见”的作用。(引出话题,并引起思考:“见”如何才能升华为“诗的境界”)

(2)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第2段:对几组概念的阐释(破题):

诗的“见”必为“直觉”,

觉包括“直觉”和“知觉 ”

直觉的知——立足于对个别事物的知;

知觉的知=名理的知——立足于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的意义的知;

所觉的对象可以是事物的意义,也可以是事物本身的形象,将全副精神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就可以觉出事物本身的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欣赏诗歌就是如此)

(3)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亮出观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即诗的境界)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第3段:亮出观点。指出“直觉”与“诗”的关系——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并以崔诗为例,表明读诗时必须要聚精会神地专注于对象本身,才能直觉出诗所写的情境(即诗的境界)。

   (4)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强调直觉对于形成诗的境界的重要性,用思考起联想时,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客观地看待思考对于形成诗的境界的作用:通过艰苦的思索,会产生灵感,使诗的境界得以突现而出)

   第4段:思考、联想对于诗的重要性——诗的境界的形成必须起于直觉,但通过艰苦的思索,会产生灵感,使诗的境界得以突现而出。

(5)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本文有删改)

第5段:只有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形成完整的形象,才能成为诗的境界——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一.弄清段意,分层勾要,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2—4):集中论述诗与直觉的关系。

第一层(2):破题,阐释几组概念。

第二层(3-4):亮出观点,并集中分析诗与直觉的关系。

第三部分(5):得出结论,强调观点。

 

二.把握几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诗的境界=诗所写的情境=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知觉的知=名理的知=借助思考、联想而见出事物的意义或事物之间的关系

直觉的知=通过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凝神注视)对象本身而见出形象本身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便对象本身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

诗的境界的形成与哪些方面有关:

直觉(诗的境界用“直觉”见出)——思考(桥梁)——灵感/顿悟(使诗的境界得以突现而出)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C、D)   (5分)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 “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 “‘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答案C、D(C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C  )   (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答案C(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3段内容。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原答案是“这种说法不正确”,评卷时作了补充,回答时答“正确、不正确”都可以。因为本题题干表述不够严谨。“诗的境界”在文中有两种含义,一是第三段所说的“凝神注视”时用“直觉”见出来的“诗的境界”,一是第四段所说的“作诗和读诗”时通过思考和联想感受到的“诗的境界”。题目中缺少必要的限制,“诗的境界”所指不同,答案也不相同。所以回答“这种说法正确”或“这种说法不正确”都可以。如果观点是“这种说法正确”,则应根据第三段来说明理由;如果观点是“这种说法不正确”,则应依据第四段来说明理由。观点本身必须要有,但并非得分点。关键是所列理由应与所持观点保持一致。答案要能自圆其说。

如果是回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就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然后进行概括。作者的观点在第3段:“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而解答本题的主要信息来自第4段,第4段的第2句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思考、联想愈周密、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而且,通过思考与联想,“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酿成直觉的知”;而思考和联想又都属于“名理的知”,由此可见,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诗的境界的形成主要靠“直觉的知”,但也离不不开“名理的知”。因此,题目中说“诗的境界”的形成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一说法有误。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在诗的境界的形成过程中,思考与联想必不可少。思考、联想愈周密、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而且,通过思考与联想,“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酿成直觉的知”,而思考和联想又都属于“名理的知”,由此可见,诗的境界的形成主要靠“直觉的知”,但也离不开“名理的知”。因此,题目中说“诗的境界”的形成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一说法有误。

 

如果回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应该关注第3、4、5段的相关内容:

第3段: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亮出观点)

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第4段:但是用思考起联想时,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

第5段: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即如果加入了“名理的知”,就不能形成独立自足的意象,也就不能形成一个独立自足的境界。

综合这些内容,参考答案:

正确。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诗的境界”。(主要信息来自于第3、4、5两段。)

  或:正确。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必须专注于对象本身,亦即只能有“直觉的知”,不能起联想,亦即不能有“名理的知”,联想一发生,就会“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

 

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词“见”“诗的境界”这两个关键词,可推知内容要点涵盖全文,必须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内容要点,才能作好归纳、概括。

其次,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升华。升华:表明是一个过程,过程必然包括一个个的阶段,每个阶段自有其内容,找出各阶段的内容,加以整合。

作者开头就指出: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那么,见如何升华为诗的境界?作者认为,诗的“见”必为“直觉”(第二段)。诗的境界是用有别于名理的知的直觉的知的见出来的(第三段);这种直觉的知也需要以思考与联想作基础,“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不能同时进行,否则就不能形成“诗的境界”;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的思索,达到豁然贯通,产生灵感,于是诗的境界突现在眼前,所以必须重视“灵感”的作用(第4段);只有直觉成为一个“独立自中的意象”,才能形成“诗的境界”(第五段)

由此可见,“见”升华为“诗的境界”的关键过程可以概括为:直觉(诗的境界用“直觉”见出)——思考(桥梁)——灵感/顿悟(使诗的境界得以突现而出)——独立自足的诗境。

 

参考答案一: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需要用“直觉”见出来,经过思考之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参考答案二:由“见”到“直觉”,并依靠“直觉”发现“诗的境界”;处理好“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关系,二者不能同时进行;重视“灵感”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独立自足的意象”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与此题的命题方式及解题思路相同的一道题:2009年的广州市一模题

《境与象》的第4题: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些的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