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之歌》赏析
(2011-02-16 20:52:29)
标签:
文化 |
分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
鹰之歌
丽尼
黄昏是美丽的。我忆念着那南方的黄昏。
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岗变成了暗紫,好象是云海之中的礁石。
南方是遥远的;南方的黄昏是美丽的。
有一轮红日沐浴着在大海之彼岸;有欢笑着的海水送着夕归的渔船。
南方,遥远而美丽的!
南方是有着榕树的地方,榕树永远是垂着长须,如同—个老人安静地站立,在夕暮之中作着冗长的低语,而将千百年的过去都埋在幻想里了。
晚天是赤红的。公园如同一个废墟。鹰在赤红的天空之中盘旋,作出短促而悠远的歌唱,嘹唳地,清脆地。
鹰是我所爱的。它有着两个强健的翅膀。
鹰的歌声是嘹唳而清脆的,如同一个巨人底口在远天吹出了口哨。而当这口哨一响着的时候,我就忘却我底忧愁而感觉兴奋了。
我有过一个忧愁的故事。每一个年青的人都会有一个忧愁的故事。
南方是有着太阳和热和火焰的地方。而且,那时,我比现在年青。
那些年头!啊,那是热情的年头!我们之中,象我们这样大的年纪的人,在那样的年代,谁不曾有过热情的如同火焰一般的生活!谁不曾愿意把生命当作一把柴薪,来加强这正在燃烧的火焰!有一团火焰给人们点燃了,那么美丽地发着光辉,吸引着我们,使我们抛弃了一切其他的希望与幻想,而专一地投身到这火焰中来。
然而,希望,它有时比火星还容易熄灭。对于一个年青人,只须一个刹那,一整个世界就会从光明变成了黑暗。
我们曾经说过:“在火焰之中锻炼着自己”;我们曾经感觉过一切旧的渣滓都会被铲除,而由废墟之中会生长出新的生命,而且相信这一切都是不久就会成就的。
然而,当火焰苦闷地窒息于潮湿的柴草,只有浓烟可以见到的时候,一刹那间,一整个世界就变成黑暗了。
我坐在已经成了废墟的公园看着赤红的晚霞,听着嘹唳而清脆的鹰歌,然而我却如同一个没有路走的孩子,凄然地流下眼泪来了。
“一整个世界变成了黑暗,新的希望是一个艰难的生产。”
鹰在天空之中飞翔着了,伸展着两个翅膀,倾侧着,回旋着,作出了短促而悠远的歌声,如同一个信号。我凝望着鹰,想从它底歌声里听出一个珍贵的消息。
“你凝望着鹰么?”她问。
“是的,我望着鹰。”我回答。
她是我底同伴,是我三年来的—个伴侣。
“鹰真好,”她沉思地说了;“你可爱鹰?”
“我爱鹰的。”
“鹰是可爱的。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夜里它。你知道鹰是怎样在黑夜里飞的么?是象这样飞的,你瞧,”说着,她展开了两只修长的手臂,旋舞一般地飞着了,是飞得那么天真,飞得那么热情,使她底脸面也现出了夕阳一般的霞彩。
我欢乐底笑了,而感觉了兴奋。
然而,有一次夜晚,这年青的鹰飞了出去,就没有再看见她飞了回来,一个月以后,在一个黎明,我在那已经成了废墟的公园之中发现了她底被六个枪弹贯穿了的身体,如同一只被猎人从赤红的天空击落了下来的鹰雏,披散了毛发在那里躺着了。那正是她为我展开了手臂而热情地飞过的一块地方。
我忘却了忧愁,而变得在黑暗里感觉奋兴了。
南方是遥远的,但我忆念着那南方的黄昏。
南方是有着鹰歌唱的地方,那嘹唳而清脆的歌声是会使我忘却忧愁而感觉奋兴的。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提示:
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等。
丽尼的散文以抒情见长。《鹰之歌》抒发了对被反动派残酷杀害的女友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作为全文中心的那个忧愁的故事,作者并不重在对事件过程的具体叙述,而是以抒情的笔调,含蓄的手法,抒写了“我”在那个希望变为失望、光明变为黑暗的动荡的年代里的忧愁凄伤,以及由女友而忘却忧伤、感觉奋兴。对女友,也不交代她的身世事迹,而着重写了她对鹰的赞美。“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暗里飞”,女友的对鹰的特征的概括、评价,也正是女友的性格、精神的赞歌。《鹰之歌》是旧世界的叛逆者的赞歌,是在黑暗的逆境中也仍然展翅奋飞的顽强的革命战斗精神的赞歌。
作品中对南方美丽的黄昏的描写,和数次出现的那赤红的天空之中的鹰的翱翔和歌唱,构成色彩浓重、情调悲壮、富于象征意蕴的动人画面,加强了作品的诗的韵味。“我忘却忧愁而感觉奋兴”的反复抒写,像乐曲中的主旋律,奠定全文基调,使全文各部分连成一气,首尾呼应。
强化:
1.简析《鹰之歌》的主题。
丽尼的《鹰之歌》完稿于1934年,是作者“怀着一颗企望黎明的心”而唱出的一支“忘却忧愁而感觉兴奋”的歌,抒发了对被反动派残酷杀害的女友的怀念和崇敬之情。《鹰之歌》是一曲旧世界的叛逆者的赞歌,也是一曲在黑暗的逆境中仍然展翅奋飞的顽强的革命战斗精神的赞歌。
全文由三个抒写片段组成。第一个片断是怀念“南方的黄昏”。在绚丽多彩的黄昏,一只鹰在赤红的天空中盘旋,它唱着清脆而嘹亮的歌,宛如巨人底口在远天吹着口哨,为下文作好了铺垫。第二个片断叙说南方有着“火焰的地方”,现实生活的“浓烟”窒息了腾腾烈焰,整个世界变得黑暗了。而鹰依然在天空中翱翔,唱出了短促而悠远的歌声,透露出一个珍贵的信息,点明了“鹰”——作者“三年来的一个伴侣”的壮烈牺牲,使全文的主旋律达到了高潮。
这三个片断紧密相连,层层递进,从虚到实,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在这三个片断里,作者集中刻画了一个坚强的革命女性的形象——作者的女友。她赞美“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黑暗里飞。”作者女友对鹰的评价其实是作者对女友性格、品质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概括和礼赞。
作品通过对“鹰”的描写,不但勾勒了一个革命女性外表的飒爽英姿,更显现了她灵魂的纯洁与高尚,传达出她内心的性格之美。作者对具体物象的瑰丽想象,打开了读者理智的大门,引导人们进入多维的空间,去思索现实中严峻的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鹰之歌》是憧憬光明,赞美反抗的交响曲,是抨击旧世界,讴歌叛逆者的“春之声”。
3.分析《鹰之歌》中鹰的形象。
丽尼的抒情散文《鹰之歌》借鹰的形象抒情,对女友,也不交代她的身世事迹,而着重写了她对鹰的赞美 。鹰是女友人格美的集中体现和化身。对鹰的形象中是这样描述的:“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李飞,也能在黑暗里飞。”鹰的形象是一个旧世界叛逆者的形象,它的飞翔是对光明与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在黑暗的逆境中也依然展翅纷飞,这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战斗者的形象。散文对鹰的形象的塑造正是对女友性格、精神的一曲真诚的颂歌。
3.简析《鹰之歌》开头对南方黄昏的描写的艺术特点和作用。
《鹰之歌》开头对南方美丽的黄昏的描写,和数次出现的那赤红天空中的鹰的翱翔和歌唱,构成色彩浓重、情调悲壮、富有象征意蕴的动人画面,加强了作品的诗的韵味。
“我忘却忧愁而感觉兴奋”的反复抒写,像乐曲中的主旋律,奠定全文基调,使全文各部分连成一气,首尾呼应。
4.分析《鹰之歌》的艺术热点。
《鹰之歌》是一首散文诗。它的艺术特点在于集诗歌与散文之长。
首先,既有诗歌的跳跃特点,又有散文随意抒发的自由。整首散文诗是以南方的鹰为描写对象,第一个片断写鹰在南方“赤红的天空中盘旋”,第二个片断写发生在南京的“忧愁故事”,第三个片断写鹰为追求光明而死去,一个崇高的形象被黑暗吞没,而她的精神又如万丈光华冲天而起。这中间有两次跳跃,每次跳跃都出现一段空白,产生一种时空感。并且形成诗的节奏,它是思想层次的深入,也是意境的转换和升华。这三个片断,也显示了散文随意抒发的自由。由忆念“南方的黄昏”,到“一个忧愁的故事”,再写到“鹰”的牺牲,写她的精神对现实的影响。看似无拘禁地驰骋,其实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在一条主题红线的贯穿下,随意抒发自己的情思。
其次,《鹰之歌》具有含蓄的长处。这片散文诗篇幅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而且长于哲理,具有“咫尺万里”的艺术概括力量。《鹰之歌》按照“含蓄”的美学原则进行艺术总体设计,通过对鹰的形象塑造和赞美来表达蕴含于作者心中的向往光明、颂扬革命、谴责黑暗的先进思想,有一种“意在言外,思而得之”的意境。另外,在第二个片断中写到:“有一团火焰给人们点燃了,那么美丽地发着光辉,吸引着我们,使我们抛弃了一切其他希望与乡愁,而专一地投身于这火焰中来。”这“一团火焰”之所指,就是通篇诗中所展示的形象,含蓄地引导读者去想象。作品含蓄的美学意蕴是直通意境的,文章在结构上,层层深入,一个跳跃接着一个跳跃,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展现着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形成哲理的空间,有一种“言近而旨远”的妙处,耐人寻味。
第三,《鹰之歌》有着优美的格调。这种优美的格调来自于语言清新自然。诗人喜欢用富有生命力的喻语来加强画面的优美和感染力。南方的黄昏被诗人写得十分美丽,他以“一片赤红的落叶”来比喻晚霞,山冈被它染成“暗紫”,因此,“好像是云海中的礁石”。这些新颖别致的喻语,构成了有动有静的画面,把斜阳暮霭下的山冈晚景写得形象生动,生气盎然。就是那棵“垂着长须”的榕树这一拟人手法,也体现了诗人创造美的构思,这里不但有情景,而且有情思。在作品中作者还通过对一个形象的反复刻画,起到深化思想的作用。如在第二个片断中,作者不断地描画“火焰”,从而显现在“热情”的年代,“有着太阳和热和火焰的地方”,一群年轻人追求那“如同火焰一般的生活”,把自己生命“当做一把柴薪”,来“加强这正在燃烧的火焰”,并决心“在火焰之中锻炼自己”。“火焰”的反复抒写,展现出火一样的生活,火一样的青春,火一样的激情和火一样的壮美。在《鹰之歌》的总体结构中,诗人还用反复手法来形成节奏,创造优美的格律。如“南方的黄昏”、“鹰是我所爱的”,“我忘却了忧愁而感觉兴奋了”等句子。犹如叠唱一样连绵不断地在文章中回环,有力地推进和激化着作品的思想和感情。作家对南方的“年轻的鹰”的深沉思念,在这些诗句的反复回环所形成的节奏中升华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