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和《发现》赏析
(2011-01-16 09:35: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
死水
闻一多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提示: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浠水县人。新月社诗人。四十年代积极参加民主运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诗篇《死水》作于1926年4月,主要抒发诗人留美回国后因目睹种种现实惨状而引起的悲愤心情。诗人在国外时激情地歌唱着“如花的祖国”(忆菊》),可是现实给予他的只是荒凉和破败,混乱与杀戮,使他经受着莫大的痛苦。《死水》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诗中描摹的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的象征,涵蕴着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诗作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的旧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正如朱自清所指出的,“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的希望”(《闻一多全集·朱序》)。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死水》便是他这种理论的最满意的试验。每行诗都有四个音步(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三字尺在每行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有变化,收尾都是双音词,这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发现》写作背景与写作时的心情略同于《死水》,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黑暗现实失望、痛苦的心情。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发现》不像《死水》那样通篇用了象征的手法,而采用比喻、征询的写法,以恐怖的“噩梦”极写现实的黑暗,以紧迫的追天擂地的发问抒发内心的痛苦,想象丰富,感情像烈火燃烧,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诗作以痛苦的“发现”起始,以惊讶的“发现”作结,把自己对于祖国家邦无限眷恋、热爱和对现实极度失望的心情作了新奇独特的表现,构思精巧,感人至深。
相关:
1.简要概述闻一多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乐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闻一多在集成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商籁体)的“音步”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而提出的“音尺”是闻一多的“发明”。他还具体提出一行诗中音尺的排列可以不固定,但每行的三字尺、二字尺的数目应该相等,以见出新格律体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要强。
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闻一多留美时研习美术多年,对色彩之美特别敏感,俨然以画家的目光观察世界,又以画家的技法铺彩缡义。他的诗中,经常出现红、黄、青、蓝、紫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丽色彩感的物象,注重色彩对比,使诗画相通,设色浓淡相宜、深浅适中、错彩镂金、斑斓繁丰。
建筑的美主要是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整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建筑美是“三美”诗论中闻一多的着意之处,在新诗形式美的探索上别具一格。虽有刻意求工、雕琢过甚之弊,而被讥为“豆腐干”,然而,从总体上应给予肯定。
2.分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在《死水》中的表现。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死水》便是他这种理论的最成功的试验。
(1)音乐美。《死水》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构成,而四个音步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交错组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每行诗中“三字尺”所处位置的参差变化,来体现诗歌韵律的抑扬顿挫。另外诗人还以平、上、去、入古韵隔行押韵,并且三字尺在每行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有变化,收尾都是双音字,这样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分明,韵味无穷。读其诗,使人感到好像是欣赏一首沉郁雄劲的乐曲。
(2)绘画美。该诗注重绘画艺术的色彩描绘手法的运用,用词色彩斑斓,视角形象突出。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真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纷呈。以美衬丑,从而引发读者对散发着奇臭的一潭死水的憎恶之情。
(3)建筑美。《死水》共有五节组成,每节四行,每行九字,看起来仿佛是一组组线条整齐明快的建筑群,结构紧凑,毫无枝蔓,又好像是绳墨清晰的“豆腐块”,丝毫没有随意删削斧凿之痕。
闻一多的《死水》是实践这“三美”理论的力作,他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3.分析闻一多《死水》的主题。
诗篇《死水》作于1926年4月,主要抒发诗人留美回国后因目睹种种现实惨状而引起的悲愤心情。诗人留美期间,耳闻目睹了帝国主义的民族歧视与压迫,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和对美好祖国的眷恋。然而,当诗人回到祖国后,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满目疮痍,黑暗的现实与理想中的“如花的祖国”形成了巨大反差,悲愤之情油然而生,《死水》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诗中描摹的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的象征,涵蕴着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诗作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的旧事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
全诗共分五节。第一节用“一沟绝望的死水”象征帝国封建军阀蹂躏下的黑暗、沉闷、腐败的中国;第二节至第四节以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美好形象反衬死水的丑恶,巧妙地讽刺了粉饰太平、美化自己的反动统治者和以丑为美的官场御用文人;最后一节诗人以正话反说的语气表达了希望死水般的旧中国早日灭亡的急切愿望,正如朱自清所指出的,“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的希望”,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4.分析闻一多《发现》一诗的思想及艺术。
《发现》一诗写作背景和写作时的心情同《死水》一样,都表达了对祖国黑暗现实失望痛苦的心情,诗人在国外时曾激情地歌唱着“如花的祖国”,可是归国之后现实给予他的只是荒凉和破败,混乱和杀戮,使他经受着莫大的痛苦。《发现》正是这种极度失望和愤懑心情的反映。作者以恐怖的“噩梦”极写现实的黑暗,把多灾多难的祖国比喻为“噩梦”。“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作者以紧迫的追天擂地的发问抒发内心的痛苦,想象丰富而大胆,感情如烈火一般燃烧,极富浪漫主义特色,具有摇撼人心的力量。
诗作以痛苦的“发现”起始,“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痛苦的发现本身就包含着对现实的否定。诗作又以惊讶的“发现”作结,“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作者把自己对于祖国家邦无限眷恋、热爱和对现实极度失望的心情作了新奇独特的发现,构思精巧,感人至深。
5.结合《发现》一诗,简析诗题“发现”的双重含义及精巧构思。
《发现》是诗人爱的结晶,愤的怒火,表达了赤子归国后的忧愤,哀痛,失望的心绪。小诗取名《发现》,立意不凡,构思新巧。开端奇特,结尾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诗人一反常规,单刀直入,用悲痛的惊呼喊出了自己的“发现”:“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紧接着又用了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比喻,写出了“我”日思夜想的美好祖国,如今竟是满目疮痍;梦中的召唤,回来却是“一块空喜”。这撕心裂肺的呼喊犹如“高山坠石”造成一股惊奇突兀之势,祖国的黑暗现实像“恐怖”的“噩梦”,“噩梦挂悬崖”,诗人在困惑、失望、哀痛激愤之后惊呼:“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读到这里,读者定会认为这就是诗人的“发现”,如果诗人的发现仅仅指祖国的沉沦,山河的破碎,那么这首诗的构思也就说不上新颖奇特了,因为同时期的不少诗人早已有类似的抒发。绝妙而精彩的是诗的最后四句,诗人捶胸顿足,问天擂地,寻找“如花的祖国”,可是“总问不出消息”,竟至“呕出心来。”啊!“咱们的中国”就深藏“在我心里!”篇末揭示了悬念,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心中“如花的祖国”究竟是怎样的?虽还属朦胧,却是心向往之的。她占据了诗人整个的身心。为了寻找这心中的祖国,诗人执著追求,一生忠贞,直至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完这首壮丽的小诗。这样的结尾可谓辞警意丰,令人咀嚼而九转回肠。
6.比较分析《死水》和《发现》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各自特点。
闻一多的《死水》和《发现》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心情比较相近,都是表达赤诚之子对祖国黑暗现实失望、痛苦的心情。但是,表现手法却各异。
《死水》通篇运用象征手法。诗题本身就是象征,以“死水”象征旧中国黑暗、破败的现实,而泼入“死水”中的垃圾——破铜烂铁、剩菜残羹,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军阀压迫的象征。“春风”象征着进步力量和先进思潮。全诗通篇以象征手法写来,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具有生动、具体的特点。而且,通过这样的象征手法,把极度的失望写得淋漓尽致,同时,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努力则更含蓄,也更感人。
《发现》不同于《死水》,它以痛苦的“发现”起始,痛苦地宣布“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最后采用比喻的手法极写自己的失望——“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又以“噩梦”比喻自己的愿望,美好的愿望只不过是一场空“噩梦”而已。以征询的手法极写现实和愿望之间的巨大反差,愈加痛苦不堪。可是,最后又惊讶地发现,我对祖国、家邦仍然爱得那样深,这爱,深深地藏在我的心中。极度失望而仍深深的爱,越加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