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程颢程颐兄弟故里

标签:
文化 |
访程颢程颐兄弟故里 |
|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儒家学说就统治了二千多年。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术界却唯独把出生于今武汉市黄陂区的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的理学称之为“新儒学”,看来,二程对于儒学在宋代的再造与复兴,实在是功不可没。出于对二程的景仰和传统文化的再思考,事事关心记者最近走访了二程出生地——武汉市黄陂区,试图从二程走过的脚印里,寻找出一点文化积累与沉淀的过程。 从程乡坊到双凤亭 您可能不知道,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地地道道的黄陂人,二程祖父程遹、父亲程珦先后担任黄陂县令、与黄陂县尉时,就落户安家在武汉市黄陂区的草木巷内,并建有红砂石牌坊,上书“程乡坊”三个大字。程朱理学的另一重要人物朱熹题写的二程词记中这样记载,“洛人大中大夫程珦,初任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生子曰颢,字伯纯,又明年生子,曰颐,字正叔。”这也证明了二程就出生在黄陂。程颢、程颐兄弟俩的祖父与父亲在黄陂也留下了不少传说。 “通过考察和了解,我们认为,黄陂是二程兄弟的第一故乡,出生地,因为大量的史料证明了,我们黄陂的《明代志》、《康熙志》、《同治志》,都讲到了这一点。” 这是黄陂区二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黎世炎告诉记者的,黎老先生研究二程文化已经十多年了,他对程氏故居简直就是如数家珍。 “那里有一个石坊高6米,宽8米,上书宋体的‘程乡坊’,面朝南边,,在石坊不远的有青石素瓦的硬山石结构的民房,这就是程氏故居,也是面南背北的。这个民房是三重四合小院,黑漆字大门,门的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守护,迈进石门槛,迎面就是一个青砖砌起的照壁,绕过这个照壁之后,就是青石铺的天井,两边的厢房,正中为会客厅,二重为雅堂,书房,三重是后宅,厨房,后门还有一口小塘,栽着很多柳树,相传这个地方夏天没有蚊子,后来我还特地寻访了老街坊,他们说是的,的确是没有蚊子,可以说是一块风水宝地了。” 根据二程文化研究会另一位常务副会长陈瑞华的考证,程颢、程颐兄弟俩就出生在这块风水宝地里,而他们的出生,更是在传说中被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程颐、程颢,在他们的父亲程珦在任黄陂县尉时,他们的母亲侯氏,夜梦双凤投怀,然后在1032年和1033年连得两子,就出生在程乡坊。” 正因为有夜梦双凤入怀而连生二程兄弟的传说,后人在黄陂鲁台山建起了一座双凤亭,虽然先后几经焚毁坍塌,但为了纪念两位大儒,也是几经重建,目前的双凤亭是1841年,清道光时所建,是湖北省重点保护文物,正在申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中。 根据宋史、中国通史、黄陂县志等书记载,二程祖孙三代在黄陂生活了68年,留下了多处遗迹,被海内外称为二程第一故里。在当地,程家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 “他的祖父程遹,在宋太平兴国平年间任黄陂县令时,就做了许多好事。这里有一个传说,程遹在任期间,自己出资修了一个简易的码头,那时的人们过河原来都是搭起跳板,如果有孕妇、挑担子的、年老体衰的都容易掉下去,程遹修起这个简易码头后,方便了往来渡河的人群。从此以后黄陂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是坐船过河的人,划船的人都要问一句:‘你姓什么’,过河的人如果回答说姓程,船夫就不会收他渡船钱了。”这是黎老先生告诉记者的一个故事,“凡是姓程的过河不收船钱就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直到抗战的时候,这个规矩就算破掉了。” 走过二程故里,听着老人娓娓道来的传说,记者心中泛起这样一丝感觉,二程并没有以文章闻名于天下,而以道学传颂于后人,他们对于做人治学的态度,已然是可想而知。这样的态度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些故事里,记者似乎看到了一丝踪迹。 经过一番走访,记者了解到,虽然二程成年之后并没有定居在湖北,但程颐十九代孙程伯贤认为二程出生在黄陂,宗祠不能没有人事奉,所以专程迁居黄陂创建程家墩。因此,二程在黄陂留下的后人至今大约有一万五千余人,分布在三十五个湾组之内。 程门立雪与如坐春风 说到二程,谁都知道他们在道学上的造诣,也知道他们创造的程朱理学或者说是新儒学成为了以后中国八百年内的正统思想,可是您是否还知道,除了这些之外,二程兄弟在教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代表人物。 尊师重教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二程兄弟在这一点上更是身体力行。黄陂区作家协会主席裴高才介绍说,“二程兄弟从读书时就一直非常尊崇儒家,尊重圣贤,黄陂有一座鲁台山,山上还有鲁台望道的遗迹,这就是二程少年读书时,筑土为台,眺望圣人孔子家乡留下来的,连鲁台山这个名字都是因为二程筑台望鲁而得的。 从黄陂看山东孔子的家乡,自然是看不到的,但这也充分说法了二程夫子是如何尊重教育的,同时也给黄陂留下了这座鲁台望道的遗迹与传说。正是因为二程兄弟尊师,他们的弟子同样也继承了这一优良美德。 北宋另一著名儒家代表人物杨时,先求学于程颢,后被程颢推荐到程颐门下。一年冬天,杨时与好友游酢前去拜访程颐,不想先生正在瞑坐,杨时与游酢于是侍立一边,等到程颐先生醒来之时,门外大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成语程门立雪就是这样来的。黄陂区作家协会主席裴高才十分感慨。 “正是由于二程的熏陶,才有这样的弟子,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鲁台望道,才有后来的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教,二程的这些行为那是影响了中国以后的一千多年历史。” 尊师是求学者必备的条件,而重教则可以说是兴邦强国的良方。二程兄弟在为官期间一直都很重视教育,与《道德经》中“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的观点相反,程颐明确提出“民可明之”。黄陂二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黎世炎介绍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程颢当官的时候,有一个上元县,山西的上元县,一百多年没有出过状元,他到了那里之后就抓,抓什么,抓教育,你不合格的老师,你给我下来,选有能力的人来教学,他自己,在办公之余,他自己还亲自教课,后来这个地方有十个人考取状元,有百余人是秀才,这就对推动文化起了很大作用。 除了选贤任能之外,二程兄弟更是亲自在洛阳创办书院,大兴教育。当时有位叫朱光庭的人千里赶赴洛阳,只是为了向程颢求学,一个月后,朱光庭回到家乡,朋友问他听课的感觉如何,朱光庭回答说,我好像在春风里沐浴了一个月。这就是成语“如坐春风”的由来了。 无论是鲁台望道或是程门立雪,无论是选贤任能或是如坐春风,二程夫子的一举一动无不说明他们是如何尊师重教的。这不仅给黄陂留下了许多遗迹和传说,更使黄陂在以后的岁月中成为了一个重教兴教的地方。由黄陂二程祠改建的二程书院当时与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并称,为纪念二程兄弟,明代武臬、武滨兄弟更是自己捐资又在黄陂创办了甘露书院。一时间黄陂文风大盛,史载明清540年间,全国共有52624人进士及第,平均每县30.36人,其中黄陂县却有81人,大大超过平均水平。即使是时至今日,黄陂仍然保留了尊师重教的传统。黄陂区程家墩小组长、程颐第34代孙程义周介绍说。 “我们采取的这个办法就是,凡属于考上了大学的,小组里提供赞助金4000元,凡考上重点高中的,提供赞助金2000元。” 看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并没有随着程颢、程颐兄弟俩一起变成历史,它与程氏后裔一起,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了。 傍花随柳过前川 去过武汉市黄陂区的人可能知道,黄陂区中心街道名叫前川大道,可是您是否知道,前川大道的前川二字从何而来呢?黄陂的主干道中还有双凤大道,理林大道,您是否又知道,这两条路的名字又从何而来呢?就让我给您揭开这个谜底吧,双凤大道是因黄陂双凤亭得名,理林大道则是根据黄陂另一景点理趣林而来的,而前川大道中的前川二字则是出自古诗《春日偶题》中的傍花随柳过前川一句。 翻开千家诗,第一首诗就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颢所写的《春日偶题》:“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里的傍花随柳过前川,指的就是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南的一条小河——前川河。 您也许会有些奇怪,作为北宋以来正统儒家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兄弟俩一直被当作河南人,明景帝朱祁钰也曾经诏封洛阳伊川为二程故里,而这首《春日偶题》的千古名句怎么会写到黄陂了呢? 黄陂二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黎世炎介绍说,为了弄清二程出生地这个千古之谜,他们已经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现已证实,二程不仅出生在黄陂,而且祖孙三代更是在黄陂生活了整整六十八个春秋。 前川河两旁柳树成排,绿荫蔽天,每年春天,野花伴映柳树间,是二程兄弟少年时常常休闲游玩之处。而前川河南端与滠水河交汇处的北坡河畔,有一片枫杨和苍松翠柏的林区,相传有的是二程兄弟亲手所植,这里林水相映,空气清新,宁静自在,更有一个“理趣林”的名字,这个名字的来历也与二程兄弟有关,二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瑞华告诉记者。 “为什么叫理趣林,这是因为二程兄弟年少的时候,常常游至林荫深处,兄弟二人和他们的同学就在这个林荫深处,席地而坐,进行学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这群人谈经论史,常常达到情趣横生的境界,后人因此,就把这个地方叫做理趣林。” 鲁台山南是前川河、理趣林,鲁台山北有一个小湖泊,湖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漫游,湖边绿草如诗,垂柳如画,则是二程兄弟习武的好地方。这个湖名也奇怪,叫流矢湖,湖中有一种鱼被当地人称作箭杆鱼,这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黎世炎老先生介绍说。 “二程兄弟不仅学文,也习武,这一天,两个人去射箭,在流矢湖射箭,一箭射得掉到这个湖里去了,传说中这箭就变成鱼了,叫做箭杆鱼。” 正因为二程兄弟生在黄陂,长在黄陂,所以与御封的“二程故里”洛阳伊川相对,这里也被海内外称为二程第一故里。二程不仅给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他们新儒家的哲学思想,更给黄陂留下了数不清的传说与遗迹,晒书台、聪明池、涵虚亭等都与二程兄弟关系非浅,而其中为了纪念二程兄弟所建的双凤亭还收入了《中国名胜古迹录》。 黄陂区作家协会主席裴高才告诉记者,黄陂区这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地方有三个亮点,也是三种文化。一是盘龙文化,3500年是武汉市的老祖宗,二是木兰文化,三就是二程文化, “要说研究二程文化,作为目前的现实意义最大,因为它的文化底蕴最深厚,也是目前最迫切的一件事。” 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二程以及后人为了纪念二程留下的许多遗迹已经湮灭在历史中,但“傍花随柳过前川”的诗句,将继续随着后人的吟颂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五百年来宋二程,前川从此有专名,闲时花鸟迎人笑,悟后风去过眼轻。”也许由清代诗人向古所写的这首诗步前川并不怎么出名,可是此时此刻记者却觉得这首诗最能表达后人对二程夫子的景仰和对黄陂美景的赞叹。二程兄弟并没有传下许多名句,但仅这首收录在千家诗首篇的《春日偶题》恐怕就足以让他们流传千古了,也足以让后来人记住黄陂前川这个地名了。 让二程文化走出黄陂 说到孔子,您会想起山东曲阜,说到孟子,您会想起山东邹县,说到荀子,您会想起山西安泽,可是说到北宋程颢,程颐兄弟俩时,您会想起武汉市黄陂区吗?作为二程的出生地,黄陂在二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却一直没有什么作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说起武汉市黄陂区,50年来的盘龙古城研究可以说是举世闻名,花木兰的故事,木兰山、木兰湖的风景也是久誉盛名,而同样坐落于黄陂区的二程故居却不为人知,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黄陂文化的一个缺失。 现在,随着黄陂二程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这个遗憾和这个缺失终于得到了弥补。 二程,指的是程朱理学创始人、新儒学代表人物、北宋大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俩,用黄陂区作家协会主席裴高才的话来说,“二程是地地道道的黄陂人,出生于黄陂,生长于黄陂,在黄陂学习到十五六岁,但是却一直躲在深闺人未识。” 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历史,二程故居的荒废与二程的历史学术地位怎么来说都是不相适应的,同样,这与武汉市黄陂区要建设文化旅游名城的规划思想也不相适应。二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胡培青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 “二程文化,是黄陂历史底蕴、人文资源的一个富矿。” 二程是黄陂的一座文化富矿,又何尝不是武汉的、湖北的、乃至全国的一座文化富矿呢?程朱理学,这个统治了中国近800年的后儒家文化,虽然有它封建糟粕部分,但也有它朴素的真理。 “二程文化,我们认为它是理学的开山祖,具有现实意义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还值得借鉴,真正应该继承和弘扬的,一个是对教育方面,这个二程都强调要兴国,必须重教,另外一个,身洁行廉,洁身自好吧。”黄陂区作家协会八十多岁的老教授、知名作家王士毅这样评价二程兄弟,黄陂区作家协会另一位老作家王美今对二程兄弟也是赞不绝口: “二程它是生在黄陂,长在黄陂,不仅对黄陂,而且对全国,世世代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后来产生的一种尊师重教的精神,在我们现在仍然值得发扬。” 除了古为今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之外,二程更可以成为黄陂开发旅游项目的重点。二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瑞华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曾经这样说 “程颢、程颐留下的这些遗迹,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见证,是黄陂独有的人文资源,提高黄陂旅游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知名度,开发利用黄陂二程文化,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山名鲁台,台之东有流矢湖,台下有聪明池、涵虚亭,池前数武为前川,即傍花随柳处,台西南有理趣林,外若白云洞、西郊桥、环水台,皆为二夫子游衍处。后还洛,陂人景怀不置,遂建双凤亭于山巅,立端祠于山麓。”这篇《二程记》中所说的遗迹,林林总总,已经不下十几处,足以让黄陂人骄傲,更是值得黄陂人重视与开发的。 而黄陂二程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则标志着黄陂已经将开发二程文化列入了日程表,二程研究会更是得到了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王靖风会长,听说黄陂要成立二程文化研究会后主动提出要去担当顾问,更准备吸收二程研究会成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集体会员。 根据黄陂区政府的计划,他们将重建二程祠与二程故居,扩建双凤亭游览区,恢复花柳前川与理趣林景区并与二龙潭公园合并,他们更准备将二程后裔聚居的程家墩改建成仿宋古民居,重建程家宗祠。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在黄陂走入历史,重新回顾二程兄弟走过的足迹,而二程兄弟也能走出武汉市黄陂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其实,二程文化不仅仅是给黄陂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而程朱理学长达800年的生命力更足以让它在世界思想文化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和开发二程文化,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势在必行的。恢复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二程文化也是如此,我们期望二程故里的人们,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并克服一切困难,在不久的将来,让二程文化真正成为武汉市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张名片。(记者何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