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混出缤纷|张延专访:只被记住去过南极一件蛮惨的事情

(2016-05-28 21:43:15)
标签:

杂谈

分类: 混出缤纷

https://mmbiz.qlogo.cn/mmbiz/2Qg6cVZAaGUg4QWIRWLIWbnj9W8QI9jRIbFBlGjTV2cZPgwV2GSc5HnL9W1Mcz0t1hczkwDD2juYjAakz3nH6g/640?wx_fmt=jpeg

张延身上有很多标签。但是被提及最多的,还是“哦,那个去过南极的啊”。

2015年,他参加了英国探险家Robert Swan组织的南极远征项目,前往南极探险。

这个项目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2041年保护南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不被开发滥用的《南极条约》到期后,南极问题的走向。但张延最初的想法,只是出于“非常非常好奇,想要去看看。”

“但如果去南极的同时,可以顺便教授中学生环保知识,引起大学生对议题的认识,对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一点点的贡献,让这个世界里温室气体含量因为我而有一点点的不同(希望不是多了一点点),那真是太好了。”

张延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rhA4tTyMAHepkzazDQy3BSKgZxDHicibfpBfftmaoNMNcom88aswB9IOUv5GicoiaspjNg8c1llOQ1ApnnA7d5KM7g/0?wx_fmt=png

经过两天漫长的飞行抵达阿根廷小城乌斯怀亚,还没着陆他就开始憧憬,这或许会是个冲风破浪、九死一生的英雄故事。不过生活却也不像电影情节的惊险,在乌斯怀亚接受了两天准备训练后,他们乘坐大型游轮,缓缓驶向地球最南端的大陆,一路平稳,以狂暴的西风和洋流卷起的巨浪闻名的德雷克海峡也是出奇的风平浪静。

随着一块块浮冰出现,神秘的南极大陆慢慢裸露在他们眼前,倒是一路平静。被白雪和冰原覆盖的大陆,幽幽散发着沁蓝的微光,水天一色,风景如画,美得任意一个角度都能拍出很棒的照片。

https://mmbiz.qlogo.cn/mmbiz/rhA4tTyMAHepkzazDQy3BSKgZxDHicibfpbKibFAT8M55Zq57yp6m5vuJFUZUhXtMC39YnvRj6YXgPFAAXdaaNp8w/0?wx_fmt=png

憨态可掬不怕人的企鹅,形态各异的海鸟,模样呆萌却喜欢偷袭的海豹,巨大的喷水鲸鱼……这些鲜活的生灵无疑是南极大陆一抹亮丽的色彩。无论是在冲锋艇上目睹一座冰川的崩塌,还是和队友们接替张开双臂迎风跳进南极冰冷的水里完成“自我挑战”,还是在静谧的夜晚躺在冰面上伴着近在咫尺的漫天银河入睡……都是他新奇而不可磨灭的记忆。

后来他们去到了位于南极半岛西北端的欺骗岛,与之前的白雪皑皑不同,这块最早被人类开拓的大陆一片裸露的黑褐色,岛上十几个巨型油桶显得这里像个废弃工地。1918年,英国水兵发现并占领了“欺骗岛”后,在此大肆捕鲸,在此炼制了360万桶鲸油。而现在,炼制鲸油厂已成了废墟一片。

其实去之前,张延心中一直有个疑问:“既然说南极是地球最后一片净土,不应该被人类过多的打扰,那为什么还要打着不打扰他的名义,每年都去打扰它?”但当他看到队伍中其他人所做的事情,他就明白了这个项目的意义——“解决问题不单只是从问题本身出发,而是通过自己去影响改变更多的人。他们有的是导演、摄影师,有的是环境保护者,有的是科学家……大家回到国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在自己的领域做出点不一样的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他又补充,“这和AIESEC的理念其实是一样的。”

https://mmbiz.qlogo.cn/mmbiz/2Qg6cVZAaGVpp92icQ1uf5ialiaDaG8dSwbOB9hqlpc6Cp0vEpJU52QHQSSWA6W5b4W8icOoUNoNJ00Lgua0bibcFoQ/640?wx_fmt=png

“很多人听到这第一反应是觉得你很伟大无私,为公众利益牺牲睡回笼觉的时间。但讲出来都没人信的是,做这些事情其实就是想获得一点点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说到底始终利己的行为。”

那你去南极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问他。

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我真的是一个群居动物。以后再有机会去拥有这样难得的经历,一定要拉上好朋友一起去!他不假思索。

“孤独感太强吧,一定不想一个人做事情。”

我笑,难不成你原来上厕所还拉个人陪着?

他也笑了,还真是!

https://mmbiz.qlogo.cn/mmbiz/2Qg6cVZAaGUg4QWIRWLIWbnj9W8QI9jROhicibaAt8KAiaMIdvX7RTLBY1dRxkkibUJ9vFbgfuIicVvibj0QiacQZJyEA/640?wx_fmt=jpeg

从南极回来后,张延做了一个环保课程教材,参加高中生绿色论坛,并在AIESEC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去分享这段经历,也被邀请去了很多活动分享,也的的确确引起了许多青年人对南极和气候变化议题的关注。

“其实我的生活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但是确实因为这件事情又多了很多有趣的际遇。”

后来欧莱雅找到他,拍了一个“年轻就要天才”的产品广告。里面有一句台词: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把感悟变成震撼。

“这是我第一次被拍,以前都是拍别人。这件事可以在to do list里面划掉了,真的蛮难得的人生经历。一次就足够。”不过他坦诚,这个经历让他意识到了做一个好的演员真的不容易。

这部广告片在网上有41万的点击量。

我开他玩笑:你也算半个红人了。

“被那么多人记住去过南极,内心是不是很激动?”

“还蛮惨的。说明我没什么其他的东西能让别人记住。”他苦笑。

“我只是在尽力完成我承诺的东西,等我把纪录片做完,这件事就告一段落了,你不能一辈子都在讲南极南极。况且,南极又不是属于我的,我只是去过而已,去过也不能代表什么,并没有做到什么实质改变。”张延一直不愿讲太多南极的事情。“但我倒是会一直带动身边的人去关心这个议题。”

https://mmbiz.qlogo.cn/mmbiz/2Qg6cVZAaGUg4QWIRWLIWbnj9W8QI9jRCkeN74n1lRicEicKHBzheuC8naVwzvo5Zl8iaD3qxiccAtEhkSWmIojnww/640?wx_fmt=jpeg

2015年9月某天,张延不经意看到了美国公益组织e-NABLE关于3D打印义肢的介绍,觉得很有意义,便萌发把这项开源技术引入中国的念头。

说干就干。他立马发邮件给对方希望能获得支持,取得联系后迅速组建团队,自己去学相关的技术,细心地制定了整个项目的运作计划。

在最初筹备时,他通过朋友联系到成功给手掌缺失的儿子做了假手的南南妈。当时南南妈正要离开上海,张延挂了电话跑去火车站见她,短暂聊了之后,他更坚定了要把它做成去中心化的社区平台的想法。不久,他又去到山东威海,把南南的故事拍成了一个小型的纪录片,作为3D打印机械义肢的宣传。

后期不断地自学技术,改数据,写方案……团队运作慢慢有了雏形。前期通过腾讯公益众筹到了第一批打印机械手和举办工作坊需要的资金,并在2016年1月在北上广开展了工作坊,组织志愿者们去认识3D打印,通过打磨,组装,调试,从头至尾经历制作一只完整3D打印机械手的过程。

第一批工作坊成功做了27只手,有16只免费赠送给了需要它的儿童,处于后期的调试。目前第二批工作坊正在筹备中,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自主设计、编码,“展翼计划”的网站也于2016年5月26日正式上线。

“其实最大的困难是需求方的征集,因为我们的目标群体是三岁以上的小孩子,而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找到他们难度蛮大的。”

2015年12月13日,他受邀在TEDx珠江新城做了关于3D打印义肢项目的演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他评价自己并不是一个“能被拿来卖”的人,有时候出于项目需要,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3D打印义肢这件事情,他才会走到聚光灯下,拿起话筒。

https://mmbiz.qlogo.cn/mmbiz/2Qg6cVZAaGUg4QWIRWLIWbnj9W8QI9jRlBYjCrEwms7ibL0Wz0HsdfbxZofN7fKL5ibpVse2W3iaJqW95M4wtsoFQ/640?wx_fmt=jpeg

“你做了这么多公益行动,那你对公益的理解是?”我问他。

“很多人都会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擅长做的事情,和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之间纠结。但刚好,这件事情我很喜欢,并认为它很有意义,恰好我也擅长,就去做了。”

“我的出发点不是公众利益,而是满足自己想要去做这件事情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欲望。他说。

工作坊北京区的负责人廖励志认为,公益不是内心的召唤,它只是一个选择。

“没有那么高大上,没有那么多崇高的东西,没有那么伟大,大家都是平凡简单的人。”


https://mmbiz.qlogo.cn/mmbiz/2Qg6cVZAaGUg4QWIRWLIWbnj9W8QI9jR2cOHEyS6aIgKUpyNyHCDTJYFNCLRZ5H5ic0CibEPv1mpjeibkz8YXP93Q/640?wx_fmt=png

https://mmbiz.qlogo.cn/mmbiz/2Qg6cVZAaGUg4QWIRWLIWbnj9W8QI9jR5k3XLdjSgicm9IWfDY397lIH5lRw9soOIaTZE7dK7FU3mRKQvibzx48g/640?wx_fmt=jpeg

《杀鹌鹑的少女》中有一段我很喜欢。“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谈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最普通的一天。”

第一次见到张延时,一眼就瞥到了他左手手腕上带着的AIESEC in Poland的塑胶手环。他经常带着它出入各种场合,离开四五年了,AIESEC的烙印还在。

张延在大一下学期加入了AIESEC,2010年当选中山大学分会主席。AIESEC中大作为一个初创分会,当时在全球排名六百以后,张延在的这一年带领团队实现了质的飞跃,挤进全球前十。通过中山大学AIESEC平台走出国门做海外志愿者的人数翻了五倍,影响力大大提高。“最大的收获是拥有一群很亲密的队友,到现在都还是很好很好的朋友。”这一年,是他独自承担最多的一年,也是最难忘的一年。

有次他去到印度参加AIESEC的全球会议,因为着装不合适回去换装,和印度的三轮车师傅讲好来回价钱,却因为堵车师傅绕路就要加价。最开始张延很气愤,“我觉得他很不守信用,开始讲好了,但他坚持说路上堵车不能怪他。”两人吵了很久,后来对方做出让步让他先回去换衣服。“其实我本可以出去换一辆车坐,还能省一半的路费。反正他不仁在先。”张延当时想,“而且他那么精明的人,应该有想到刚刚吵了一架后我可能不会再坐他的车,说不定把我扔下先走了。”结果张延换好衣服出门,发现他还在楼下等着,师傅看见他走出来,微笑着冲他招手。

“坐在车上我在想,我是坚守诚信这个原则,但在他自己的价值观里面,可能他会认为如果不是他人为的错误,就不是他的责任,所以他加价也许是出于这个理由,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平摊这份上天的安排。”张延试着去理解他的立场,后来就加了价钱,并对他说了谢谢。

这件小事对张延影响挺大。“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没有人有权利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别人、要求这个世界去怎么运作。这个必须是基于了解的基础上,大家去寻求一个平衡点。”

https://mmbiz.qlogo.cn/mmbiz/2Qg6cVZAaGUg4QWIRWLIWbnj9W8QI9jRgYiaXicmJ8G8fCfrC3Via7uX0lEpzQ6Yk3xlKjCF8KFc0U4LYL1iaHqvWQ/640?wx_fmt=jpeg

“AIESEC的这些经历和在这里遇见的人,改变了我的为人处事和思考方式,塑造了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他说。“在这里,我认识了我自己。”

后来他当选AIESEC中国大陆区副主席。卸任之后,他从北京回到广州,一边学车,一边在自己的博客上连载小说,写自己一路走来的AIESEC故事。

在AIESEC里,有一个我很敬佩的做记者的前辈说过这么一段话

「这一年我最喜欢的作家劳伦斯·布洛克写过,“我推过那道墙,墙移动了一点点。”一年的记者生涯,让我领悟,在我面前,始终有一堵墙,很高、很厚。

我行走在刀锋之先,试着推这堵墙。即使不动,我也并无遗憾。」

类比我自己,我觉得自己只是顾着自己赶路一直往前走,但是一不小心撞到一堵墙,不求撞出个大窟窿,即使只撞动一点点,也并无遗憾。别人再撞几下说不定就倒了。每一下撞击都有意义。

当然啦,最好自己也不要头破血流。

“如果你大一的时候没有加入AIESEC,你有想过现在的样子吗?”

“可能是比较专注在技术方面吧,说不定会当个工程师。”他沉思一会儿,笑道。

“也挺好的,不过应该没有这么有趣。”

他又想了一会儿,补充。

张延打小就喜欢技术这类,喜欢钻研,也确实聪明。初中就考到了初级程序员证书。高考考进了中山大学学习电子通信工程,大一上学期那会儿,同学们都在学些基础入门时,他早已考到了CCNA的证书。(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

他日常的朋友们很多是在这里认识的队友,也是挚友。尽管和有些人天各一方,大家还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偶尔还会被邀请回到一些论坛会议上去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

张延觉得自己已经离开AIESEC很久了,但又觉得好像从未离开。

他在微博签名栏写道:I am STILL an AIESECer.

都是命运的安排。

https://mmbiz.qlogo.cn/mmbiz/2Qg6cVZAaGUg4QWIRWLIWbnj9W8QI9jRGKxnurn2bY6BP3SwVmVVXG7gKP3rZeASDZYgvA1td5NpNt6HrkZlNw/640?wx_fmt=jpeg

张延很喜欢看《火影忍者》。有一次他去玩一个周边游戏,游戏开头放了《火影忍者》里长长的画面,他呆呆看了十几分钟,然后就哭了。“我觉得很神奇,某国家的某个人讲的一个故事能让我这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受到触动,能够有这么强的感染力,很伟大。”拍东西、讲故事的这种欲望在他心里发芽。

2013年,张延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然后用它拍下了自己的继任者,2011年AIESEC中山大学分会主席Lisa的故事,这个小小的短片,至今还被放在AIESEC官方资源管理库的首页,每次看着都让人热血一阵沸腾。

年底,他去了莎利文听障儿童康复中心,只用了一天拍摄出了《让生命更动听》,讲述听障儿童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在2014年初,他找到了林伊伊和王雅洁,一个是要做人工耳蜗手术的小女孩,一个是刚完手术的妈妈,跟拍记录他们的故事。伊伊的故事他断断续续拍了九个月,见证了伊伊装上人工耳蜗的全过程,创作出了《新声》。

他坦言,在拍《让生命更动听》时,自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些听障群体比较惨,需要帮助,因此自己需要把孩子拍得再惨一点,这样才能引起大家的同情心,所以整部片子基调灰暗,配乐压抑。但跟拍伊伊和雅洁的过程中,他慢慢发现自己最初的印象不太对。

《新声》后来被凤凰视频纳为“创纪录TOP50”纪录短片,多平台综合起来有20万的播放量。

他在日记中写道:“每个人都拥有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这份追求无关身份处境,于你于我都是一样的。我不应该下意识的就给他人套上一个弱者的标签。”这件事情也对张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发现他们跟我一样的同时,我也可以更勇敢地去追求想要的事情。”

我问他,为什么你会想到去拍这些东西?

他打了个哈欠,懒洋洋地回答:因为无聊啊。

切。

后来他跟着一个视频团队去美国拍了一个关于中国留学生的系列纪录片《飞遍美国》,跟拍了6个年龄、职业、生活轨迹迥然不同的人。一个月,早起晚睡,扛着很多摄像器材,对方走哪儿他跟到哪儿。但他说,在纽约和亚特兰大的这段时间是他学习和成长最快的时间。“拍摄很累,但很大的收获是,你跟着几个人,拍他们的生活,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就会感觉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浓缩了很多人的人生,像是自己活了好几辈子。”

“其实我是个很怕无聊的人,所以想做点跟创作有关的事情,喜欢从0到1。”

这个无聊又厌倦无聊的人,在去年生日的晚上和朋友一起熬夜拍出了据说是他自己人生第一个定格动画片《乐高航模阅兵大电影》。一帧一帧煞费苦心地在工作台上细微移动实际物体,最后浓缩成了一个三分五十秒的小动画。

其实哪有什么大神,只有一直在坚持做自己所热爱事物的人,一点一点,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然后好像就这样做出了那么点不一样,而那一点点不一样,也足够能让他在人群中闪闪发光。

https://mmbiz.qlogo.cn/mmbiz/2Qg6cVZAaGUg4QWIRWLIWbnj9W8QI9jRchibic2neZRhicRJicIx1knrKUc9Uhm4cZagM1wSfNzo6b9SpJSia9xcqug/640?wx_fmt=png

有次跟他聊天,我说,给我讲讲你的故事呗。

他说,没啥有趣的啊,都蛮无聊的。

我笑,你的人生怎么这么干瘪。

他反驳:人生本来都很干瘪啊,哪有那么多人的人生都那么丰满,活下去都已经竭尽全力了。

王小波说,双目失明的汉弥尔顿为什么还坐在黑灯瞎火里头写十四行诗?那就叫“自我”。虽然张延还没到那种境界,但创作的心情还是能够感同身受的,只是不那么刻苦罢了。

他这个人,你只跟他聊聊是没办法完全认识他的,但你用心看他的作品和日记,就可以理解他。他拍的视频、拍的照片,都是有温度的,都是富有生机的,都是柔软的。这个人啊,会因为自己制作出了一部好的作品而有那么些小小的开心和骄傲,也会因为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别样经历而有所反思,甚至自我辩论。他做自我年终总结会着重把第一次学做的一桌子菜放上去,并自嘲道这是他人生的里程碑。

“你做的这么多事情都是规划好的吗?”我很好奇。

“都在意料之外。”他答。

计划的天职就是用来被变化赶超的。——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那你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混乱。就把时间浪费掉,去做些好玩的事情咯。”

这个随性的男人看似对什么都漠不关心,但他所谓的无聊的背后,其实就是他对生活的热爱,虽然爱的很慵懒。

https://mmbiz.qlogo.cn/mmbiz/2Qg6cVZAaGVpp92icQ1uf5ialiaDaG8dSwbqUpiaM7lbmV8FrPU6RMNqkrrZpgqx1lKtzibPjO4fDkWJpHUC2Uy1mNw/640?wx_fmt=jpeg

张延有张照片我印象特别深刻,他穿着正装,却伸出食指直冲着镜头,半咧着嘴,浮肿的眼袋,粗黑的眉毛斜斜向上插去,眼神坚定,很有张力。

最初我在想,这该是个多么狷狂不羁的人。

直到有次看到他和一个小孩子玩耍的照片,两人笑得很开心,他抱着她,亲吻着她的额头,眼神里尽是温柔。某天跟他闲聊,他放了首陈奕迅的《baby song》,单曲循环了一个多小时,听着听着,还情不自禁地哼起来。“……不过你只需要倾听,倾听你的心……”他轻轻唱着。

“我很喜欢这首歌。”末了,他说。

https://mmbiz.qlogo.cn/mmbiz/2Qg6cVZAaGUg4QWIRWLIWbnj9W8QI9jRTlYtibpGzZmWoqtRyAQED12v6icHCI72XicEHiaAoVfcGfwq2BQricWiaVvg/640?wx_fmt=jpeg

后记:

写连载小说、拍纪录片、做机械义肢……当年学通信电工程的标准理科生张延估计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会走上向社科人文的创作道路吧,正如十年前的他不曾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够站在世界尽头欣赏浩瀚银河。就跟蔡依林在她的《蛋糕哲学》里讲的那样,生活其实是充满了未知、惊喜和不可预测。加入AIESEC对他来说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在这里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无数可能性,拥有了尝试的勇气,一步一步,不再害怕失败,创造出了自己的缤纷人生。

这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很中立,也很克制;没有自大,也不算谦虚。走过五大洲的他,做过一些疯狂的事情,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也有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这么多缤纷新奇的经历令人艳羡向往,然而于他,其实只是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强烈的好奇。

“最好的状态就是从心追逐喜欢的事情。在这条路上慢慢散步,不慌不忙,这样才算是缤纷的人生啊。”


张延的故事就是这样

而你的故事

要靠自己去创造。


人生就是要大胆尝试,

不要害怕失败。

年轻人们更要去混出属于自己的缤纷色彩,


大胆去“混”,

让世界看看你的颜色!

-   文字 /   Amy Wei   -

-   编辑 /   Amy Wei   -

-   照片 /   Gene Zhang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