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是如何教育富二代的?(下)

(2011-06-03 10:49:22)
标签:

杂谈

范蠡丧子这个故事,可能不少朋友都听说过,一般是从知子莫如父的角度来分析的。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范蠡作为父亲,确实对于大儿子和小儿子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有非常清楚的了解。

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有两个问题非常奇怪。

第一个问题是,既然范蠡事先想明白了,如果是小儿子去,二儿子或许还有活命的可能;大儿子一去,二儿子反而死定了。那么,他为什么最终要派大儿子去呢?

前面讲过,范蠡在经商时,在用人方面有一个特点,叫做“择人”而“不责于人”。就是说,范蠡很善于选择人才,很善于知人善任,同时又对人比较宽厚,不求全责备,不斤斤计较。可想而知,他的手下应该少不了有本事、会办事的人。既然他明知大儿子会把事办砸了,那么,他完全可以派上几个有本事、会办事的明白人,去帮一帮大儿子,以防止大儿子办傻事啊。为什么他不这样做呢?

也就是说,既然范蠡明明知道大儿子肯定会出问题,为什么不采取一点防范措施呢?这不是明知故犯吗?难道说,范蠡老糊涂了吗?

第二个问题是,二儿子的尸体运回家来之后,别人都悲痛欲绝,为什么范蠡哈哈大笑啊?这绝对不是一件可笑的事情,更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啊!人间最悲哀的事,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之痛,不知有多痛楚,范蠡亦然。然而,范蠡的笑,究竟因何而来呢?

这两个问题,究竟如何解释?

 

我们说,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范蠡对于《计然之策》的商业哲理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范蠡作为一代商圣的高深莫测的人生智慧。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范蠡得知儿子因为杀人被判了死刑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无非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选择是,不管不问,顺其自然。

第二种选择是,不惜人财物各种代价,全力以赴,动用各种资源,把儿子救出来。

这两种情况,显然是两个极端的选择。

现代人,有很强的法制观念,懂得遵纪守法,不管是什么人,只要犯了法,都会完全听凭司法机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处理,不会干预司法程序。所以,现代人一般都会采取第一种态度。

古代的时候,法律制度不像现在这样健全,人们的法制观念也比较淡薄,有些人,特别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可能会目无法纪,不择手段地拉关系走后门,可能会采取第二种做法。

范蠡是怎么做的呢?从前面讲过的故事可以看出,范蠡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也就是说,他既没有不管不问,也没有全力以赴。

这样一来,就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这就是,一方面想救人,另一方面,又不肯尽力。

这种矛盾,发生在绝顶聪明的范蠡的身上,是非常令人不可思议的。这个错误太低级啦!它简直就不像是范蠡做的事!

对于这种矛盾现象,当然可以做出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范蠡的确是老糊涂了。或者说,范蠡起初对老大怀有侥幸心理,想着冒险赌一把,结果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太粗心大意了。

相应的,第二种解释是,范蠡后来说的他早就预料到了事情的结局之类的说法,纯粹属于事后诸葛亮,是范蠡为了安慰妻子,故意说的。

这些解释,当然未尝不可。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老虎尚且会打瞌睡呢,任何人也都难免会犯错误。至于说在犯了错误之后,范蠡自我解嘲,说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从而给自己找回一点面子,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我们主张的,是第三种解释:

我们的看法是,范蠡身上所发生的既想救人、又不肯尽力的矛盾的现象,那种表面看上去很低级的错误,实际上,是范蠡故意犯的。范蠡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是在明知故犯!

讲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更加一头雾水了。范蠡为什么要明知故犯啊?莫非他是精神有毛病吗?

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个事情,与范蠡一生的特点和思想脉络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范蠡在儿子问题上的矛盾现象,是非常好理解的。不反常而是很正常、不矛盾而是非常合乎逻辑。

那么,范蠡的一生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前文我们曾经总结为八个字,这就是知进知退、适可而止。范蠡一生当中的很多大事,都证明了这八个字。

无论是在越国功成名就之际的弃官从商;还是在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发了大财之后,退还齐国的相印,分散家财给乡亲朋友;以及在迁居到陶这个地方以后,十九年间,三致千金,又几次把家财分给贫穷的乡亲朋友。可以说,范蠡的一生当中,每当通过艰苦奋斗,达到一个事业巅峰的时候,都要急流勇退,自己把自己打回到起点,从零开始,重新创业。

范蠡之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自己折腾自己,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对《计然之策》的商业哲理以及道家的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着深刻的理解。懂得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意识到了“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危害。

如果弄明白了范蠡的人生特点和思想脉络,那么再回过头来看,范蠡在儿子问题上,既想救人,又不肯尽力的那个似乎矛盾的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

具体地说,就是,范蠡之所以想救人,是从感情出发的,是出于父亲的人之常情。父子毕竟是父子,在他那个时代,儿子面临杀头之祸,当父亲的如果无动于衷,不闻不问,没有一点表示,对于妻子和家人,是说不过去的,他自己也未必能够忍心。很想把儿子救出来,应该是范蠡作为父亲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而范蠡既想救人,又不肯全力以赴,则是从理智出发的。原因就在于,他懂得知进知退、适可而止的道理,为了避免贪得无厌的灾祸。


(收录新作《商贾智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http://s9/middle/6cb0994fta4c5d39dffc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