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斛泉涌出胶东——《綦国瑞文集》总序

(2023-11-23 16:49:03)
标签:

2023年秋季号

鲁东大学原副校长  柳新华

国瑞先生几年前就对我说过,他想把几十年来陆续发表、出版的作品汇编成文集,我十分赞成他的想法,但想到这件事工作量巨大,非是一时所为,让我料想不到的是,在20225月下旬,他居然将洋洋洒洒约400万字的《綦国瑞文集》电子稿发到我的电子邮箱,电话里嘱我看看文稿提提意见,并为文集写几句话。

我在北京寓所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这部由新闻、文学、历史、理论四卷10集组成的《綦国瑞文集》通览一遍,不由得赞叹我这位老友,几十年来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不仅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爱好实现了著作等身的愿望。这部文集综合记录了他几十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工作总结、思想总结和文化总结,更是他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大半生,对工作、对事业、对社会奉献的真知灼见、崇论宏议和智慧的结晶。

国瑞先生称得上是著书立说的写作人生。他对写作的热爱非常人可以比拟;他涉足的写作领域几乎包括方方面面,有文学方面的散文、诗歌、电视脚本、画册文本、报告文学,有非文学方面的新闻报道和公文写作;他在各个写作领域都颇有建树,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获得各种奖项也非一般的人、甚至专业作家所能企及。

 

        

国瑞先生笃志好学,勤于思考,勤于笔耕,他的写作人生起步于对新闻写作的痴迷与爱好,这也是他工作与事业上的强项。在新闻卷中,国瑞先生收入三部作品《大潮起蛟龙》《中国魂》《涛声依旧》,主要通过通讯、消息、报告文学等新闻体裁记述了烟台及胶东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再现了这片土地上干部群众的时代精神和辉煌业绩。

国瑞先生1948年生人,1967年读完高二,“文化大革命”开始,回乡务农5年。1972年进烟台师专中文系学习。1974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安排到掖县(今莱州市)朱由公社担任组织干事,由于业余投稿频频见诸报端,3年后被调到了掖县县委报道组工作,他初出茅庐第一篇反映掖县知青工作的新闻报道,就被登载在《人民日报》上。又是3年后,他因“笔杆子”名声大振被调至烟台市(地区)宣传部新闻科。那时正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时期,特别是80年代初期,还是烟台地区时,烟台与威海两市尚未分设,胶东半岛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百业待兴。他站在时代的潮头,用饱蘸浓浓感情的纸笔,记述800里胶东的改革风云,讴歌这片土地上的风流人物。

1990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国瑞先生的新闻通讯集《大潮起蛟龙》,收入这一时期发表的40多篇通讯,其中有在改革大潮中腾起的弄潮儿,有乘开放东风驶往远海大洋的开拓者,有在危难关头舍生忘死奋勇拼搏的好男儿,也有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劳动者。他努力追求真实的事件,倾情再现真切的场景,通过各种矛盾冲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今天重读这些作品,依然可以从中听到烟台和胶东人民前进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走向改革开放大潮的胶东人的意气风发、担当作为!

1998年,青岛出版社出版了国瑞先生17篇报告文学结集而成的《中国魂》。书中他以其特有的新闻敏感,围绕着一系列新闻人物展开报道的视野,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在商海中把握大势运筹帷幄的谋略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建立现代企业体制的先行者,思想超前、目光盯向新世纪的改革者,在合资企业中继续发扬我党优良传统、保持共产党人本色的企业家,还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都是时代的英雄,这些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精神综合到一起就是浩然正气的“中国魂”。“新时代需要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工作方式,新时代也仍然需要我党提倡的拼命精神、严细作风和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好品质。”书中表达的普通而又深刻的道理,也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精神。《涛声依旧》是国瑞先生1976年到199820多年间采写的大量新闻稿件的选编,我逐一阅读有356篇之多。我意外发现其中还有上世纪80年代我在烟台市(地区)经委工作时与他合作的稿件,如1986年的18篇新闻稿中,有我与他共同署名的就有7篇之多,因时间久远我已忘记了,想不到在他这里还完整保存着,可见国瑞先生确是一个有心人。那时国瑞先生在市(地区)宣传部门工作,应该是机关中最忙碌的人之一,为了写好一篇新闻稿子,整天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其中诸多艰辛今天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他采写的新闻稿涉及方方面面,跨过春夏秋冬,始终紧跟形势,配合中心工作,在推动各项工作、各项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国瑞先生做过掖县县委报道组组长、烟台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做过烟、威日报社副总编、《烟台晚报》负责人、高级记者、编审,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十几年中,他昼夜不舍伏案疾书,将稿件源源不断投向国内的大报大刊,先后在中央和省市以上报刊发表消息、人物通讯、报告文学100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单是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稿件多达80余篇,被《人民日报》加编者按或评论的就有7篇。他采写的人物通讯报道农民企业家李德海、优秀教师姜元俊和模范治安员陈光武等优秀人物的事迹,成为烟威地区口口相传的典型,更在国家级媒体打开了一扇烟台、威海面向全国的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烟台、威海和胶东人。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威海六龙系列报道引起很大反响,其采写的诸多人物通讯广受读者喜爱。长篇人物通讯《牵住牛鼻子的人》,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农民报》《中国乡镇企业报》相继发表,被评为《中国农民报》改革开放征文一等奖,获得电视机一台,这在80年代初家庭电视机还很少见的时候,成为街谈巷议的佳话。

新闻报道是国瑞先生写作生涯的发轫之始,也是他人生历程的重要阶段,他创造了烟台、威海面向全省、全国新闻宣传的时代高度,也增添了他人生的炫目光彩,不仅留下大量新闻稿件,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正如他自己所总结的:“回顾我所走过的新闻道路,是充满艰辛和困难的道路,也是不断学习和拼搏前进的道路。在困难面前我没有动摇过,在挫折面前我没有灰心过,靠党和新闻界前辈、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靠不断学习和奋力进取精神,使我永不停歇,步步向前。”正因为他的执著和坚守,拼搏和奋斗,才有了来之不易的累累硕果,他不仅在步入而立之年被评为主任记者、编审,1990年还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为胶东公认的著名记者。他至今对从事过新闻报道工作无怨无悔,充满眷恋,正如他自己所说:“其实,我的强项是新闻。”这个强项的内涵就是他不与人道的艰辛历程以及付出的大量汗水和心血。

 

        

国瑞先生始终怀有浓浓的文学情结,作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散文作家,尤其对散文写作情有独钟。如果说新闻写作是他在工作中千锤百炼的强项,那么,散文写作则是他业余生活平生之好的最爱。在文学卷中,国瑞先生收录了《家住海边的日子》《那条长长的胡同》《心中的北斗星》《第一方红印》等4部散文著作,以散文体裁叙写了烟台与胶东的风光和人物,其中也不乏以朴实、优美的笔触描写踏足过的祖国壮丽山河与迷人风情的篇章。还有一部《诗影试楫》,则是他涉猎诗歌、电视、散文诗等多个文艺形式的文集。

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尽管走上工作岗位之初,国瑞先生主要撰写的是新闻和公文,但一次不经意的机缘,让他与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1978年,山东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一本反映胶东名胜的游记,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他。他趁着春季山花烂漫、蜂蝶成群,攀上这座自孩提就熟稔一草一木的名山,并乘兴写下一篇名为《春游云峰山》的游记。出版社编辑收到他寄去的样稿后,深为字里行间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所打动,当即拍板通过。“是云峰山,给我提供了走上文学之路的契机。”多年后,他回忆起自己与散文的首次“触电”,至今记忆犹新,感触良多。

后来,国瑞先生从宣传部门走上领导岗位,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工作内容越来越繁多,但他却始终没有放下对文学创作的热爱,1996年他的第一部散文集《心中的北斗星》结集出版,2003年第二本散文集《家住海边的日子》问世,2012年第三部散文集《那条长长的胡同》刊行,2022年第四本散文集《第一方红印》付梓,虽然说不上高产,但要知道这些文稿,多数是在职能部门和市政府繁忙工作之余的创作,其中后两部多为退休后的作品,非有顽强的定力和对文学的执著追求是难以写出这么多东西的。

赏读国瑞先生收入文集的散文作品,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人生感悟,第二类是观风问俗,第三类是咏物寓情,第四类是寄语后人。最能代表他散文创作个性与成就的是第一类和第二类,这两类散文创作对于新时期烟台乃至胶东和全国散文创作而言,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尤其钟情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人物,以他特有的家国情怀对苏轼、王懿荣、郑耀南、杨朔等许多人物进行艺术性现代解读。他对所见的自然、文物、事物都有独到的文学再现,你听,《古城,那条长长的胡同》是他对失落的传统、失落的文化的寻觅呼唤;《永恒的惊叹》是他目睹牟氏庄园奢靡生活让家族曾拥有的财富冰消瓦解发出的“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的无限感慨。你看,《故宅如炬》是他对丁氏一代代人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的躬身礼敬;《女省长的目光》和《侍母琐记》是他用诉说衷肠的笔调展现出真情的温暖和传统美德的力量。就是那些应邀的急就章,他也都用心用力写,具有直达人心的感染能力。他的作品追溯历史也好,面对现实也好,我们似乎不难体会到一位胸抱家国情怀的散文作家的一片赤情和良苦用心。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代著名作家峻青老人生前在《家住海边的日子》一书序言中写道:“国瑞的散文确如我见过的人一样,朴素流畅优美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真诚。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总是怀着一片爱心投进它们的怀抱,在饱吸了甘甜的乳汁后,又蘸足心血,酣畅地书写出独到的、深刻的、发人深思的感受和真情。”我的鲁东大学校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先生的评价是:“其文与人有着与他人不同的韵致和格调,有着强烈的地域色彩。他之情怀、经历和学养,决定了其篇章的格局和高度。”著名作家、学者红孩如是说,“他对散文充满了热情、敬意和深研,无论是文化散文、风光散文、人物散文,还是纪实散文,都写得清新质朴、大气不凡,表现了与众不同的胸襟和格局。”这些评价无疑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也是对国瑞先生的不虞之誉。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国瑞先生在钟情散文创作的同时,以博大的胸怀和责任担当,以团结社会上的散文作家和爱好者繁荣散文创作,提高群众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为己任,于2007年发起成立烟台市散文学会,2008年创办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刊《烟台散文》。在没有固定编写团队、没有资金来源、缺少后盾支援的情况下,国瑞先生和烟台市散文学会“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了一条路”。我有幸与他共同走过了这段历程,并见证这一切。如今,《烟台散文》成为烟台文学创作的阵地,培养新人的平台和城市的亮丽名片,得到中国散文学会的高度赞扬和各界的公认,曾在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新闻出版》上介绍过《烟台散文》的办刊经验。国瑞先生是烟台散文事业的重要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今天烟台散文取得的这一切成绩,其功不可没,值得在烟台的文学史上大书特书一番。

国瑞先生在散文园地辛勤耕耘、成绩斐然,非一般的业余作者可以比拟,就是专业作家也罕见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他的大量散文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作家通讯》《山东文学》《散文选刊》等十几家国内知名报纸、杂志,并屡屡获奖,2006年《家住海边的日子》获第九届烟台市文艺创作奖一等奖;《失落的古城》获20062008“鲁艺杯”山东省优秀散文荣誉奖;2010年《女省长的目光》获首届“星光杯”感动中华全国优秀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心灵霁光》获全国当代散文奖、《娱亲记》获全球华文“漂母杯”奖、《海上漂起白色的云》获海洋征文“岱山杯”奖;2014年《凤凰阁记》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那条长长的胡同》获首届齐鲁散文奖荣誉奖;2015年被中国散文学会授予“突出贡献奖”、获第三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2018年获齐鲁散文奖等诸多奖项。尽管如此,他并不因此而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时至今日,他仍在艰苦跋涉,向着更明确、更远大的目标迈进。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丰富多彩的瑰宝。国瑞先生钟情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整理,潜心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他因此担任了烟台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开辟了他写作人生的另一番天地,其既守正又创新的研究成果,得到专家充分肯定并推广,被以历史学者称之。在历史卷中,国瑞先生收录了《莱州史话》《莱州历史文化通览》(部分)《莱州南关史志》,这些作品都是他受家乡之邀,为莱州及故里撰写的博古通今的史料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存史和鉴今作用。

2007年,国瑞先生还在工作岗位上,因为在市政府工作,常常来了客人想了解烟台的文化,可是没有合适的书拿给人家。他就萌生想法把烟台的历史文化加以发掘和整理,搞成一套文化礼品书,既可以对外宣传烟台,也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往。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得到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于是他主编的《烟台历史文化丛书》在泰山出版社顺利出版,成为烟台市第一部以文学形式全面、真实介绍烟台历史、人物、名胜、风俗的丛书,并成为烟台市委、市政府对外交往赠送的文化礼品,在全市的“读、唱、学、做”活动中被列为必读书目之一,在全市图书评选中名列第三。

2008年,国瑞先生退休以后,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烟台的历史、文化、人物和风俗,尤其致力于挖掘和弘扬胶东的地域文化,他因此担任了烟台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的故乡莱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莱州曾是登莱青道的所在地,行政区划西边到潍坊,东边一直到荣成,管辖山东三分之一的地方,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但是现存史料由于区划变迁却少之又少。他受家乡之邀,系统地梳理了莱州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编著了《莱州历史文化丛书》,200812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获得烟台市第八届文艺工程精品奖,入选烟台市社科奖;20111月他再次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著作《莱州史话》。这两套有关莱州历史的通俗读物编撰出版以后,填补了莱州市历史研究的空白,还原了莱州市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为莱州市增加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在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莱州南关史志》是国瑞先生一部打破传统模式的创新之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内编写村史,在上世纪的50年代末期曾普遍开展过,但因为种种原因而夭折,80年代以后,村志大量出现,但村史却少有编写。《莱州南关史志》以创新的精神,打破了史、志不同书的惯例,设计了村史、村志上下两编,使史、志合为一书,独出心裁,别具新意。70余万字的《莱州南关史志》,是一部真实反映村庄变迁历史、保持村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的独一无二之作,它不仅为历史悠久的南关村村民留下千金敝帚,更是献给南关村人世世代代的永垂竹帛,同时,也是对中国社会和历史奉献的一份珍贵资料和可以效仿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村庄消亡迅速的紧迫形势下,如何保护、传承、弘扬养育了我们世世代代千百年村庄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保存好历史的印记和先辈们的奋斗成果,《莱州南关史志》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的范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曾在莱州生活过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对国瑞先生而言可谓恰切。在国瑞先生的书中,字里行间透着对国家、对家乡的浓烈情怀。因为莱州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和哺育了他,所以不管身在何处,他从没忘记讴歌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故乡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创作的根,他是故乡的歌者。在报社工作期间,他多次回故乡做长篇报道,还应市委之邀为家乡撰写了大型画册《中国月季城——莱州》,离开了报社后,他也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变化,笔翰如流始终跟随改革开放的脚步书写着家乡一年一年的辉煌,家乡也随着他的文章一次一次登上全国各大报刊。因为他的执著书写,山东第一个抗日政权创始人郑耀南的英雄事迹,一次次再现在《天津文学》《烟台日报》《烟台散文》和《第一方红印》《这片汹涌澎湃的海》《百年先锋》等书籍中。此外,他编著的《所城纪事》《印象所城》《烟台散文十年精选》等也都成为烟台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不管在什么岗位,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不管多大年龄,不忘国家,不忘家乡,不忘这块养育我成长的文化沃土,将自己的才智贡献给终生钟爱的祖国和家乡,这是我应尽的职责。”国瑞先生如是说。

 

       

国瑞先生的写作人生何以精彩逼人,是由于他的写作从“必然王国”跨入“自由王国”的境界所致。国瑞先生具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学习底蕴,他对所有从事过的工作都善于进行理论思考,勇于深入研究和探索,使其成为有多方面理论建树的新闻工作者、出版工作者、家教工作者、历史研究者和作家。在理论卷中,国瑞先生收录了《人物通讯写作指要》《浅谈人物通讯的采写》《浅说散文写作》《笔底风雷》《走上讲台》《教子成才60法》6部著作,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理论、散文创作理论和公文写作理论、家庭教育理论四个方面。庾信文章老来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就内容而言,四个方面的理论成果实在是难分伯仲。

在新闻报道理论方面,国瑞先生捷足先登,先声夺人,独领风骚于时代前沿。他既是新闻园地的实践者,也是积极的理论探索者,特别是他到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深造后,更注意了新闻理论的研究。《人物通讯写作指要》《浅谈人物通讯的采写》就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产物。新闻界有一种现象,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往往缺乏新闻实践,所谓的理论为实践者难以接受,而从事新闻实践的人又不注重理论研究,涉及理论多是零散和浅显的实践经验。为此,他将理论与实践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在这两部著作中,既对人物通讯的运作全过程作了系统、完整、严谨的理论阐述,又紧紧结合他人和他本人的写作实践加以论证。具有这种鲜明特点的书对新闻实践者是大有裨益的,对理论工作者也不无用处。其中《人物通讯写作指要》,创新性地提出人物通讯写作的三个阶段,成为许多大学新闻系的学习书目,至今,全国好多所大学仍然放在网上供师生选读。

在散文创作理论方面,国瑞先生大器晚成,左右采获,倡导明公正义,以挽世风颓靡之风为己任。他不仅醉心撰写散文,还把自己的散文写作实践上升到理论阶段。他立志要在文学创作上达到新的高度,不断地追求题材创新、写法创新、语言创新。他四处采风,从实践中获得真情实感;他参加国内各种会议,向散文大家学习与交流;他举办培训班和讲座,与有识之士切磋琢磨。《浅说散文写作》中收录50余篇关于散文的文论、文评和序跋,其中多为他在散文理论上的研究和探索。我十分赞同他“打开文学散文的两把钥匙”之说,即情怀和感觉。一位散文写作者如果缺少应有的情怀,文章虽然看去文辞华美,结构有序,但因为缺少情怀就会使文章缺乏深度,缺乏打动读者的力量。同时,一篇散文只有达到形、情、意兼备的境界,才能多角度多手段地表现生活。这些观点和思想,非在散文写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上下过一番功夫,是难以得出如此精辟论断的。他的关于散文写作的体会文章很接地气,为众多文学爱好者所喜欢。

在家庭教育理论上,国瑞先生居安思危,针砭时弊,为家庭、家长谋划教育后代之良方。1990年,他从威海调回烟台,担任了市出版局副局长。他针对社会上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创办刊物《现代家教》并出任主编,每期开设《名人家教》《父母星》等二十几个栏目,亲自操刀撰写卷首语。在1995年山东省优秀期刊评比中,《现代家教》以98分的高分获得第一名,傲踞齐鲁大地几百份期刊之首,全国发行量年度高达70多万册。在此期间,他积极学习和探讨家教理论,写下数百篇这方面的理论文章。19961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教子成才60法》,一经问世便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至今还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他因此可以称得上是家庭教育的专家,他本人家庭教育的成功就是证明。他有两个儿子,大儿伟琦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研究工作,小儿伟杰现在剑桥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电子工程研究工作,本书中还收录了他的小孙子泽凯学前六七岁写的14篇文章,读来饶有趣味,由此,可以佐证他的教子成才法确实施教有方、行之有效。

在公文写作理论上,国瑞先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研究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规律用以指导公文写作。国瑞先生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少不了和公文写作打交道,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公文颇受领导赏识,而且在公文写作理论上颇多建树为同事折服,在《走向讲台》中,记载了他在公文写作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的弘论卓识。他撰写的公文写作教程,对公文基本要素主题、题材、结构、语言的掌控,对公文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运用,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党政机关要求很高、难度颇大的调查报告写作方法、写作路径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论论述,对领导关注、把握不易的领导讲话稿写作更有深刻体会和系统研究,倘为初学者学习掌握、潜心应用,必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他的公文写作课在党政机关单位和高等院校深受欢迎和好评。

 

        

国瑞先生是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他的写作人生始终与人民同行,为时代放歌。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一心想为党、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情,以大局和事业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是个有情怀的人,执著追求自己的理想,绝不虚度年华;他是个有涵养的人,看淡世态炎凉,凡事顺其自然;他是一个务实的人,干一行爱一行,每干一行都竭尽全力干出成绩;他是一个低调的人,不事张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他从基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不论是从事新闻报道,还是出任报刊主编,不论是担任部门负责人,还是作为市政府的领导干部,他的工作成就都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这里不必赘述。

人生难得一知己,余生难得同相聚。我与国瑞先生的友谊几乎跨越半个世纪,单从个人履历来看就多有交织。他1972年跨入烟台师专(今鲁东大学)中文系学习,我1978年考入这所大学中文系,我们是同门学子。我1980年大学毕业进入烟台市(地区)经委工作,他刚调入烟台市委宣传部新闻科一年,由于工作关系开始多有联系合作,我们是市直机关同道而行的同志。1998年他到市政府任副秘书长,我们在同一个领导班子工作,是朝夕相处的同事。我们一起共事到2004年,这一年因组织安排,我离开市政府办公室到鲁东大学任职直到退休,他则在市政府办公室工作到退休。我们还同住在一个生活小区,是一路之隔的邻居。特别是2007年他创办烟台市散文学会并任会长,2018年换届时因年龄原因,他力推我接任会长一职,他担任名誉会长,联系日益密切和频繁,是对文学共同爱好的文友。这种工作和生活上的交织,加上趣味相投、惺惺相惜,使我们成了志同道合、无所不谈的莫逆之交。

让我最为敬佩的是国瑞先生退休后的生活。2008年他正式退休,按理说应该是无官一身轻、悠闲度晚年了,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说:“人生没有退休,人生是一个不断前行、不停奋斗的过程,我的生活常态就是读书、写作,再加上讲课。一年四季的锻炼方式就是游泳。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我感觉奋斗着才是最大的幸福。”一位退休干部把读书和写作变成退休后的生活方式,让晚年生活忙碌并充实着、劳累并快乐着,老了仍有所学、有所为,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退休之人尊敬和佩服吗?

书山有路勤为径。国瑞先生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既研读文学大家如托尔斯泰、莫泊桑、曹雪芹等的传世名著,从中获得启迪和教育;也阅读政治书籍和时事文件,紧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不当落伍者;也选读当代文学期刊,了解文学现实,让自己的写作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步。我多次到过他的家里,惊叹他的家里藏书可谓丰富,二层阁楼藏书过万,一面长达6米、高2米的“书墙”甚是壮观。因为多年潜心文史研究,藏书大部分是文史哲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也是他汲取不竭的创作源泉。书架上最早的一本书是他10岁时,靠捡煤渣换来65分钱买的《汉语成语小词典》,是为他的首藏之书,60年来藏书种类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俨然已成为家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他的藏书可不是为了装潢门面,附庸风雅,他对我说,“这里边的每本书我都浏览过,不少的书我都反复仔细研读过。”尽管已年过古稀,他始终保持每天不少于两小时的阅读量。

学海无涯苦作舟。国瑞先生左铅右椠,手不停挥,笔酣墨饱书写美文华章。他仅在2014年之后就写了100多篇散文和文论。除了在当地报刊发表外,更多的是在全国的报刊发表。“因为热爱写作,才能耐住了寂寞,消除了浮躁,拥有了健康的心。”这是国瑞先生生活的真实状态、真实写照。写作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就是他的人生寄托,写作让他的晚年生活焕发绚丽耀眼的光芒,温暖着自己,照亮了他人。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现如今,国瑞先生是烟台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领军人物,在新闻、历史、公文、文学、出版、家教各个方面都颇有建树,并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红孩称他是烟台文学的“大旗大树大德”,他的文章是对烟台文化建设的积累,是对社会的重要贡献,是对历史的留存,是鲜活的教材。《綦国瑞文集》的出版,正如石英先生所言,这绝不是国瑞先生写作生涯的终结,而是他写作人生的新起点,扬帆起航的新征程。“生命不息、写作不止”,这是国瑞先生的毕生追求。最近他还对我说,“我还要有更高的追求,不断努力,不断攀登,写出更好的作品,奉献给社会和人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豪气干云,不减当年。著名作家石英为他题词“文峰山下真士子,蒿莱丛中觅美文”,中国作协副主席李存葆赞扬他“家国情怀,书生本色”,这应该是对国瑞先生为人做文的最好诠释和褒扬。我们期待国瑞先生老当益壮,宝刀不老,在有生之年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行文至此,想到苏轼《文论》中的一句话:“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忽觉得国瑞先生十卷本文集不正如胶东美丽山川中涌出的万斛泉水吗?于是,决定给这个序加个题目《万斛泉涌出胶东》。

在《綦国瑞文集》付梓之际,书此感怀,聊表敬意,忝以为序,或有不当,请国瑞先生匡正是荷。

      202274

写于北京寓所,78日改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