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泽沛的诗画人生
(2023-07-29 18:17:22)
标签:
2023夏季号 |
杨书清
画家用美的心灵与色彩构思创作诗歌般的画作,诗人用意象情感构建创作直达心灵的画一样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被称为艺术的共同体。
古往今来,中外诗人,以其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作品,这些诗作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时时在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迟泽沛水彩画集》与2016年《中国当代水彩画迟泽沛画集》(二)中,《遗弃的民居》《雪中行》《林雪明净》《故乡雪》《农村雪》《白雪映原》和《苏醒的大地》等诗般的画作,幅幅抢眼,动人心弦。画作大多以雪为背景,让笔者脑海里翻滚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一位挥舞着画笔的巨匠,面对浩瀚的雪原,激情涌上心头,一首圣洁的诗般的画作奉献在人们的眼前。一位诗人被这些水彩雪画作所感动,提笔写下了《时间,落在村头冰天雪地上》,
冬的音符,跳荡在大地的琴盘上
一首通俗的歌,在空旷中无声地响起
此刻,乡间嘹亮了西北风的嗓门
无奈,竖起耳朵的树们
闻听冬要开花了
惊魂似的纷纷归家
麻雀,不知躲在何处不敢吭声
所有的路就地休息
跌宕起伏的小河打起了呼噜
天瘦了,地胖了
屋檐下冰凌尖的一滴水
掷地有声,惊醒了春天的梦
迟泽沛先生是山东莱州人,1934年10月出生在贫穷的农村,毕业于莱阳师范美术专业,在中学美术教育的轨道上,一步一个闪光的脚印,一直耕耘到1994年的退休。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要说迟泽沛的水彩画,还得从他人生的源头去追寻。
迟泽沛先生,幼年刚有记忆的那一刻,最先爱上了舅舅的画作。酷爱绘画又家境贫寒的他,只能用家中烧饭后的木炭作笔,在家乡的空白墙上临摹舅舅的画作。专心致志心摹画,忘掉了寒暑和风霜。一颗艺术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在他的心中萌动了。
1956年初中毕业,迟泽沛考入莱阳师范美术专业班。如鱼得水,两年艺术“熔炉”的熔炼,艺术羽毛日渐丰满。1958年8月毕业,担任了招远三中的美术教师。后又从招远三中调入招远一中,再调入招远进修学校。如果说专业的话,迟泽沛先生与绘画艺术那是货真价实地专了一辈子。
为把所学的美艺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学生,迟泽沛先生以春蚕至死丝方尽思想的境界,把艺术的丝吐尽,用美术驱散了多少学生艺术领域里的黑暗,这些,只有无声的时间记录在册。
其实多数人读迟泽沛先生的画作,只是看到图像色彩和结构。这正如一位诗人所言:“诗人从画上可以看到诗,寻不到画中诗的是没有形象的画。”反过来,画家从诗里可以看到画,寻不到诗的画的是不成功的画。
《美术家通讯》原主编、编审杨悦浦先生在品读迟泽沛先生水彩时说:“迟泽沛先生在把握水彩语言技巧上很是熟练,简言之,用色成熟、用笔利落、用水巧妙,构图变化有致,有纯正清雅之概。我尤其喜欢他画的胶东的丘陵地带山间流泉、野树荒林、田陌小路、村舍门楼,刻划出春青翠涌、夏碧润秀、秋黄明瑟、冬雪映原的种种景色,优雅、平和而深入。”并欣然命笔:百物向荣,一派钟灵。八个一锤定音的大字,让内行人感同身受地叫绝。
专家言简意赅的定论,让笔者对迟泽沛先生的水彩画作,仰慕之意倍增。
1999年5月8日,从电视里看到中国大使馆被炸,气得他火冒三丈,夜不能寐,立即挥水彩画笔创作出《蓝色多瑙河的悲哀》;2008年5月20日,在电视里看到汶川大地震,那惨不忍睹的场面,即刻创作出解放军全力《抢通生命线》的画作;2013年,当疫情在武汉爆发,年届80高龄的迟泽沛先生,连夜画出了《共和国卫士》,画面上呈现钟南山携医务人员抗疫的图像。一芽知春,这三幅画作可清楚地看到他心中的民族、国家、人民是什么位置。他那颗火红的心,每时每刻都在与共和国与人民的心一起跳动。
迟先生退休多年了,但他用甘霖滋润下的“广袤田野上的禾苗”依然茁壮着,葱茏着。最让他难忘的是两个聋哑学子,张丽考取了省级美校,现在山东省民政局工作。邵丽考取了长春大学美术班,毕业后在招远聋哑学校工作。每每想起她俩,他那颗年岁已高的心一直激动着,快乐着,年轻着,自豪着,幸福着。
在拜读迟泽沛先生的水彩画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现85岁的孙华璋女士。无论严寒酷暑,孙女士形影不离地走在胶东山岭村落荒野,奔波于安徽安南,走进沂蒙山区,攀爬陕北荒山土岭,远去巍巍太行……她手拿雨伞,身背水葫芦,承包了迟老写生所需的整个“后勤”,全身心地融入迟老的画中,从未缺席过。风吹雨打,盛夏酷暑,未把这位女性的俊美与丰韵全部删除,无声的奉献,让她忘掉了时间何时从她身边溜走。
艺术家的激情从哪里来?从大自然的美中,从意外的发现中,从胜利后……而最易产生激情的,莫过于恩爱伴侣感情的点燃。读迟泽沛先生的所有画作,最感动笔者的莫过于《老伴》了。那是迟泽沛先生发自心灵深处的馈赠。无言的水彩,厚重深沉中画出了有声的激情。迟老用滚烫的心灵作成一幅饱含深情的画,献给了孙女士。在水彩画里,孙女士永远年轻着、靓丽着,让所有人为之羡慕。
现年90高龄的迟泽沛先生,已步入米寿的旅途,祝迟先生寿艺齐飞,顺畅登上茶寿之巅;祝迟先生的画如四季盛开的海浪花,滋养着一代又一代。
作者简介:
杨书清,山东招远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迟泽沛的诗画人生
画家用美的心灵与色彩构思创作诗歌般的画作,诗人用意象情感构建创作直达心灵的画一样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被称为艺术的共同体。
古往今来,中外诗人,以其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作品,这些诗作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时时在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迟泽沛水彩画集》与2016年《中国当代水彩画迟泽沛画集》(二)中,《遗弃的民居》《雪中行》《林雪明净》《故乡雪》《农村雪》《白雪映原》和《苏醒的大地》等诗般的画作,幅幅抢眼,动人心弦。画作大多以雪为背景,让笔者脑海里翻滚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一位挥舞着画笔的巨匠,面对浩瀚的雪原,激情涌上心头,一首圣洁的诗般的画作奉献在人们的眼前。一位诗人被这些水彩雪画作所感动,提笔写下了《时间,落在村头冰天雪地上》,
冬的音符,跳荡在大地的琴盘上
一首通俗的歌,在空旷中无声地响起
此刻,乡间嘹亮了西北风的嗓门
无奈,竖起耳朵的树们
闻听冬要开花了
惊魂似的纷纷归家
麻雀,不知躲在何处不敢吭声
所有的路就地休息
跌宕起伏的小河打起了呼噜
天瘦了,地胖了
屋檐下冰凌尖的一滴水
掷地有声,惊醒了春天的梦
迟泽沛先生是山东莱州人,1934年10月出生在贫穷的农村,毕业于莱阳师范美术专业,在中学美术教育的轨道上,一步一个闪光的脚印,一直耕耘到1994年的退休。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要说迟泽沛的水彩画,还得从他人生的源头去追寻。
迟泽沛先生,幼年刚有记忆的那一刻,最先爱上了舅舅的画作。酷爱绘画又家境贫寒的他,只能用家中烧饭后的木炭作笔,在家乡的空白墙上临摹舅舅的画作。专心致志心摹画,忘掉了寒暑和风霜。一颗艺术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在他的心中萌动了。
1956年初中毕业,迟泽沛考入莱阳师范美术专业班。如鱼得水,两年艺术“熔炉”的熔炼,艺术羽毛日渐丰满。1958年8月毕业,担任了招远三中的美术教师。后又从招远三中调入招远一中,再调入招远进修学校。如果说专业的话,迟泽沛先生与绘画艺术那是货真价实地专了一辈子。
为把所学的美艺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学生,迟泽沛先生以春蚕至死丝方尽思想的境界,把艺术的丝吐尽,用美术驱散了多少学生艺术领域里的黑暗,这些,只有无声的时间记录在册。
其实多数人读迟泽沛先生的画作,只是看到图像色彩和结构。这正如一位诗人所言:“诗人从画上可以看到诗,寻不到画中诗的是没有形象的画。”反过来,画家从诗里可以看到画,寻不到诗的画的是不成功的画。
《美术家通讯》原主编、编审杨悦浦先生在品读迟泽沛先生水彩时说:“迟泽沛先生在把握水彩语言技巧上很是熟练,简言之,用色成熟、用笔利落、用水巧妙,构图变化有致,有纯正清雅之概。我尤其喜欢他画的胶东的丘陵地带山间流泉、野树荒林、田陌小路、村舍门楼,刻划出春青翠涌、夏碧润秀、秋黄明瑟、冬雪映原的种种景色,优雅、平和而深入。”并欣然命笔:百物向荣,一派钟灵。八个一锤定音的大字,让内行人感同身受地叫绝。
专家言简意赅的定论,让笔者对迟泽沛先生的水彩画作,仰慕之意倍增。
1999年5月8日,从电视里看到中国大使馆被炸,气得他火冒三丈,夜不能寐,立即挥水彩画笔创作出《蓝色多瑙河的悲哀》;2008年5月20日,在电视里看到汶川大地震,那惨不忍睹的场面,即刻创作出解放军全力《抢通生命线》的画作;2013年,当疫情在武汉爆发,年届80高龄的迟泽沛先生,连夜画出了《共和国卫士》,画面上呈现钟南山携医务人员抗疫的图像。一芽知春,这三幅画作可清楚地看到他心中的民族、国家、人民是什么位置。他那颗火红的心,每时每刻都在与共和国与人民的心一起跳动。
迟先生退休多年了,但他用甘霖滋润下的“广袤田野上的禾苗”依然茁壮着,葱茏着。最让他难忘的是两个聋哑学子,张丽考取了省级美校,现在山东省民政局工作。邵丽考取了长春大学美术班,毕业后在招远聋哑学校工作。每每想起她俩,他那颗年岁已高的心一直激动着,快乐着,年轻着,自豪着,幸福着。
在拜读迟泽沛先生的水彩画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现85岁的孙华璋女士。无论严寒酷暑,孙女士形影不离地走在胶东山岭村落荒野,奔波于安徽安南,走进沂蒙山区,攀爬陕北荒山土岭,远去巍巍太行……她手拿雨伞,身背水葫芦,承包了迟老写生所需的整个“后勤”,全身心地融入迟老的画中,从未缺席过。风吹雨打,盛夏酷暑,未把这位女性的俊美与丰韵全部删除,无声的奉献,让她忘掉了时间何时从她身边溜走。
艺术家的激情从哪里来?从大自然的美中,从意外的发现中,从胜利后……而最易产生激情的,莫过于恩爱伴侣感情的点燃。读迟泽沛先生的所有画作,最感动笔者的莫过于《老伴》了。那是迟泽沛先生发自心灵深处的馈赠。无言的水彩,厚重深沉中画出了有声的激情。迟老用滚烫的心灵作成一幅饱含深情的画,献给了孙女士。在水彩画里,孙女士永远年轻着、靓丽着,让所有人为之羡慕。
现年90高龄的迟泽沛先生,已步入米寿的旅途,祝迟先生寿艺齐飞,顺畅登上茶寿之巅;祝迟先生的画如四季盛开的海浪花,滋养着一代又一代。
作者简介:
杨书清,山东招远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