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忘的会面

(2023-05-06 20:36:56)
标签:

2023年春季号

綦国瑞

安家正先生是我非常崇敬的文人,他有两点让我敬佩之至:一是自觉地、真诚地、全心全意地对烟台地方文化的热爱、关心、发掘和宏扬;二是以忘我的态度写作,著作等身,身患重病仍不松懈。
况且,他还是文人中的豪士,心胸似壮阔的大海,总是激情翻滚,每言又如江河滔滔,不可遏止,且总有振聋发聘的力量。书生意气,直抒胸襟,不藏不掖,快言快语,这更是我喜欢和敬佩他的地方。
前几年,他在原教育学院教师宿舍居住的时候,我曾去看过他几次,那时,他行走已不太方便,每有活动是靠一把特制的高脚凳子,先用两手把凳子向前挪动一下,然后两脚再跟进一步,视力也十分模糊,我看了很觉心酸,不自觉地扶上一把,可他并不在意,畅意交谈,话题总离不开烟台文化和他的创作,言语所及,每每情真意切,慷慨激昂,一介书生有如此热烈的地方文化情怀,实在让人感动,这让我有了为他写点文字的冲动。
2021的冬季,一场大雪过后,我驾车拜访了他的福山磁山新居。此前,我通过他女儿告诉了他此行的目的,并出了一个题目,谈谈他的人生之路和创作之路。
安老的新居环境幽雅,房间不多也不大,向阳的一间是他的卧室兼书房。冬日的阳光穿过玻璃,把房间照射得异常明亮。靠窗的地方安放着他从旧居搬过来的土黄色的老式书架和同样老式的不大的书桌。他坐在椅子上,脸朝向门的方向,看我进来,热情地大声招呼,费力地抬了抬屁股,但终于没有站起来。他的夫人,也是我的莱州老乡邹老师,连忙解释:“老安,刚出院,行动还不是太方便。”“知道,知道。”我连忙说。
思想活跃的人,有个性的人是不会被采访者的题目所束缚的。“你还记不记得我们是什么时候相识的?”他微笑着大声地先开了口。
我被冷不丁问到,真是无以对答。他却自问自答了:是1978年,那时你还在掖县宣传部工作,山东人民出版社组织出一本胶东风光散文集,许平社长带着一帮作家到了你那里,县里指派你接待并承担云峰山的写作任务。那时,你还很年轻,特意为我们从海上弄来大螃蟹,在伙房煮熟,用大脸盆把黄澄澄的、香气喷喷的大蟹子端到我们宿舍里,又一个个塞到我们手里,你的热情、诚实给我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你在云峰山上给大家对云峰山的解说,更让大家称赞,为此我还特意了解了你的身世。
安老师就是有着充沛的精力和惊人的记忆力,病中也无稍减。他说的这件事,我真的早忘记了。但他的旧事重提,却让我觉得温暖。
那次交谈中,我得知他的求学经历十分坎坷,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他求学的学校和地点不断变动,他的中学时代是在青岛度过的,但不论走到哪里他都是学习尖子,是学霸,是才华横溢、全面发展的明星。
那天,我俩的心情都很好,无拘无束,天马行空。不知不觉间,他把自己与邹老师的恋爱秘史暴露了:在曲阜师院就读时,他以出奇才情,被聘为校报编辑。因他是学文的,在编辑数学方面的文章时,出了纰漏。于是校方就从数学系找了一位才貌双全的校花,来参与编辑部的工作,这位校花就是现在的邹老师。当时,两人一个是郞才,一个是才女,两厢倾慕,终成眷属。在讲到这事时,已是时过50多年,但安老的脸上仍充满了甜蜜,而年近八旬的邹老师,也有羞涩之情。
因为谈得投机,他不自觉地告诉了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光时刻。当时他还在文登工作,因为他那时已文名极盛,被借调到反映天福山起义的剧本创作组。这个平台给了他展现才华的机会,他与其他同志一起创作的这个剧目参加了全省的大会演,并大获好评。当时的省委书记白如冰亲自接待剧组人员。因是初战告捷,现在说起这事,还有些喜气洋洋。
让我至今不能忘怀的是,本来是采访他的,他却大谈对烟台一些文化事的关心。他说,听说现在正在对所城进行改造,我在那居住过好多年,对那里的历史很了解,这次改造要把一些文化元素保留好,千万不能丢失;他还说,我现在居住的磁山是个有故事有文化的地方,已经有了一些开发的想法,要找机会告诉他们。我觉得烟台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他骨子里去了,而他对烟台文化的关心和热爱已经成为生命的自觉。  
……
两个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人的会面,有问有答、有交流、有探讨、有碰撞、有升华,宛若溪流淙淙,没有停顿,恰似冬日见花,喜气满满。不觉日近正午,虽是谈意仍浓,自觉应让出院不久的人休息,只好忍痛割爱坚辞离开。但是关于他的创作之路的采访,还没展开呢,好在我有他多年前出版的白皮的十卷文集,也有他近年出版的彩版的十几卷文集续集,这次又给了我两本新出的精装图书,我先好好研读,约好改日再聊。没想到,因为疫情的延宕,我的采访也就拖下来。没想到,这是一次再也不能完成的采访,那次见面竟成永别。思念至此,不觉眼热。
好在,一个成功的文人,一个成功的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他的二十几卷的文集,是留给烟台和后世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用自己的著作树立了一座不倒的丰碑。
写下简短的文字,是对烟台一位卓有成绩和贡献的文人的追思和怀念。

作者简介:
綦国瑞,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名誉副会长、烟台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编审、高级记者,《烟台散文》主编,《烟台散文》微刊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