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写满幸福生活
(2022-06-26 20:11:39)
标签:
2022年夏季号 |
徐爱清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小时候,家里日子穷,一年的吃穿,都让父母害愁。记忆中,我们一家九口人,填饱肚子都成问题。白面、猪肉是稀罕物,不过年,不过节,难得吃上一回。一日三餐,玉米、地瓜是主食,白菜、萝卜、咸菜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小学三年级,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想都没想,天真地写下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将来天天吃白馒头,顿顿有猪肉,一年四季有新衣穿。老师的批语是:梦想很简单,也很朴实,很快就会实现。
1983年,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家乡。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给农民吃了“定心丸”。父亲憋足了劲,带着一家人,汗珠子摔八瓣,起早贪黑地管理好责任田,这一年,粮食获得大丰收。打下新小麦后,母亲扬净晒干,推到磨坊磨成面粉,蒸了一锅白花花的馒头。一家人吃着白面馒头,就着猪肉炖粉条,幸福感、满足感随着嘴角流出来。家中有了粮,母亲变着法地改善生活,白面馒头、猪肉水饺、手擀面……我上初中时,经常跟着父亲上山劳动,挑水、打药、割稻谷、刨花生、剥玉米,劳动辛苦,劳动也快乐。年底,父亲高兴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把崭新的大钞甩得啪啪响,唾沫涂在手指上,一遍又一遍地点着钱,兴奋地宣布:“今年我们家纯收入1000多块呐!高兴吧!”
我喜不自禁,以我们家为素材,写了一篇《改革春风进万家,汗水浇出幸福花》的文章,发表在地方党报上。编辑加了编后语:从一个家庭可以看出,分田到户,给农民吃了“定心丸”,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90年代后,我们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家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哥脑瓜灵活,买了一辆运输车,走南闯北跑生意,年收入上十万,率先在村里盖起了“小洋楼”,搬家那天,大哥家里鞭炮齐鸣,看热闹的人挤满了院子。大哥一边撒喜糖,一边亮开高嗓门,兴奋地说:“瞧瞧,俺家的“小洋楼”,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吧,咱农民赶上好社会啦!”
大哥发自肺腑的话语,让我有感而发,连夜赶出了一篇新闻特写《农民住上“小洋楼”》,发表在省级党报上。村里的老支书,还把那天的报纸张贴在“阅报栏”里,鼓励村里人向大哥看齐呢。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取消了粮食收购任务,农民不仅不用再交公粮,而且可以领到种粮补贴。二哥如鱼得水,种了50多亩的地,买了收割机、脱粒机、浇水机,种粮实现了机械化,收入成倍增长。二哥感慨地说:“土里也能生金,是党的惠民政策,让咱们农民有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之后,国家更加关注民生。实行了新农合,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难题。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过去,住一次院就要花几千元的医疗费,都是自掏腰包。如今,母亲看病有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自己几乎掏不了几个钱。而且,国家对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补贴,母亲每年能领到近2000元呢。母亲逢人便说:“国家对老百姓这么好,俺要活到一百岁。”
2015年,我经过多年的打拼,在城里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楼房,告别了50平方米的简易出租房。我把搬家的日子定在国庆节。那天,家里热闹非凡,家人、朋友、同学,欢聚一堂,祝贺乔迁之喜。酒宴之上,我和妻子怀着喜悦的心情,为大家合唱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为党的生日献礼。我写的散文《国庆节,我搬家》,发表在一家杂志上。
比我们更幸福的是下一辈人,如今,我的四个侄子三个侄女,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有的办起了食品加工厂,有的开起了农村淘宝店,有的利用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开起了“农家乐”。他们不用父母掏一分钱,相继买上了新轿车。
今年,适逢党的二十大召开,对党要说的幸福话儿,说也说不完。笔端生情,我用手中的笔,讴歌伟大的党,讴歌伟大的新时代!
作者简介:
徐爱清,山东莱阳市融媒体中心,编辑记者。
前一篇:有缘莱山
后一篇:烟台散文作家走进解甲庄街道采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