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个远去的背影

(2022-04-15 19:45:23)
标签:

2022年春季号

姜华

2022年的新春佳节,终于如愿回到老家烟台过年。疫情期间,能有机会回来过年,让人倍感珍惜和亲切。
正月初三的下午,我们一家三口吃饱睡足之后,信步走出家门。原本是要去面包店买点“口粮”,预备着初五回济南路上吃的,出门的一刻,我的母亲提醒了一句:时间挺早,要不要先去所城里逛逛,再去面包店?
这是一个好建议,出了家门,我和老公带着孩子,沿着北大西街一路向东走去。虽然还是在正月里,天气确是极为晴好,路上少有车辆和行人,清清爽爽地漫步而行不失为好的选择。
一路向东,不过五六分钟,便走到了大庙的戏台子。远远地我就指着告诉女儿:“看,这是大庙戏台子!”也许是因为“大庙”二字,凸显了“大”的意向,女儿四处张望了一下,才发现了栖居在小小广场一隅的戏台子。女儿十分好奇地问:“这个戏台子哪里大了?”我解释给女儿,这个戏台子确实不大,之所以叫“大庙戏台”,是因为原本在戏台子的对面有一座庙的,老百姓称之为“大庙”。女儿绕着戏台子简单看了看,在戏台子的东侧发现了石牌上刻着“烟台天后宫戏台”几个字,问道:“妈妈,这个戏台子明明是‘宫’里的,你为什么说是‘庙’里的?”听到她的问题,我瞬间笑了,同时也十分赞赏她的细心和认真,告诉她天后宫是海边的老百姓供奉妈祖娘娘的地方,就像“寺庙”的作用一样,老百姓都会到这里来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但是,由于海边的居民更信奉妈祖娘娘可以保佑渔民们出海劳作顺利平安,所以,在烟台好多地方都有天后行宫。供奉妈祖的地方被称为“天后行宫”或“天后宫”,可是在老百姓的日常表述中,更习惯将其简称为“大庙”,就好像是给它起了一个可爱的昵称一样。所以,这里的戏台子,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庙戏台”。
听了我的讲解,女儿明白了。女儿说,妈妈怎么懂得这么多?听到女儿的夸赞,内心莫名得一暖,不由自主地向戏台子西南方向的小区瞭望片刻。我告诉女儿,妈妈之所以懂这些,是因为以前这个小区里住着一个老爷爷,他曾经给妈妈讲了很多关于老烟台的故事,他也曾为了能守住这个戏台子做了很大的努力……
离开戏台子,走过华茂街,穿过桃花街,便来到了福建会馆的后门所在。“你们看,又一个天后行宫!”我指给老公和女儿看。原本以为,春节期间,福建会馆会不开门的,没想到一扇小门敞开着,两名保安大叔热情地接待着来访的游客。
“妈妈为什么说这是又一个天后行宫?宣传牌子上面,明明写的是‘福建会馆’!”女儿真是一个“小问号”。我问:“你还记得,我们去聊城游玩的时候,去过‘山陕会馆’么?”女儿回答:“记得呀,是山西和陕西的商人在聊城聚会、商议事情的地方!”旋即,她立刻说:“我知道了,福建会馆是不是福建商人们聚会的地方?”我说是的。
我们一行来到大殿,看到了慈祥的妈祖娘娘,也欣赏了大殿木门上的木雕和充满了闽南风格的建筑。我告诉女儿,这个天后行宫的建筑、木雕、石雕都具备极为高超的艺术水平,尤其是山门的雕刻最为出名,其中雕刻了许多典故和神话传说。这里的戏台子,在清代的时候,每年九月初九妈祖娘娘诞辰之日,大家都在这里组织戏曲演出以示祭拜。
女儿好奇地问:“妈妈知道的这些,也是那个老爷爷讲给你听的么?”女儿的话,又把我再次拉回到记忆里面,是呀,是那个老爷爷,曾经他带着我在天后行宫里一处一处地走,一点一滴地讲,讲烟台的历史,讲精美的石刻,讲精彩的彩绘……
走出福建会馆,不远就是所城里了。女儿指着城墙上的字问道:“这里明明是奇山所,怎么又叫所城里了?又是老百姓起的小名?”我听了之后,哈哈一下,还真让她说对了,奇山所就是当初明朝政府设立的“奇山守御千户所”简称,之所以在这里设立具有军事意义的城池,就是看中了当时该地重要的军事地位和作用。我问女儿,你还记得“烟台”这个名字的由来么?女儿回答,知道的,是烽火台的作用。我又问她,从今天来看,烟台大还是奇山所大?女儿很干脆地说,当然是烟台大,烟台是整个城市呀!我告诉她,在明朝最初设立奇山所的时候,可不是这样,那个时候“烟台”是归奇山所管的,奇山所一共管辖着8座狼烟墩台,烟台只是其中一个。女儿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
现如今的奇山所,在整修后于2021年2月份重新开街,我们再次走进了这里,穿过了“宣化”城门,走在青石板路上,去抚摸老墙砖、去叩响老房门。在所城里的展览厅里,我们看到了拍摄精美的历史片,听到了关于老烟台的寻根故事。
女儿问我,妈妈知道关于奇山所的故事,也是老爷爷讲的么?我告诉她,我所知道的所有关于老烟台的故事和历史,都是这个老爷爷讲的……
“这个老爷爷,到底是谁?可以带我去认识他么?我们去给他拜年好不好?”女儿问。
“没办法介绍你认识了,老爷爷已经去世了……”我内心充满遗憾地告诉她。
这个老爷爷,是我多年前认识的被誉为“烟台活历史”的王焕理先生。提到这个名字,现在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他,但是,他却为了挖掘烟台历史、保护文物、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王爷爷的相识,是在20多年前的2001年的年初。当时我正在读大学二年级,因为参加学校寒假的山东民俗文化调查活动,通过爸爸朋友的关系,认识了王爷爷。那时候,他身体硬朗,思维活跃,谈吐清晰。他听说我来访的目的后,便无须我再多言,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给我讲烟台山、讲十七国领事馆、讲阳主庙、讲朝阳街、讲福建会馆、讲芝罘岛、讲白石村。
王爷爷曾任烟台市博物馆书记兼馆长,早在1992年就被确诊为鼻咽癌晚期,医生说最多活两年,但是他在退休后,却靠着不知疲倦地挖掘烟台历史和笔耕不辍地勤劳写作,进行乐观豁达的抗癌斗争,并奇迹般地活了十多年。与王爷爷认识之后,每个假期都会去爷爷家坐坐,看看爷爷和奶奶。王爷爷也不忘每每都给我呈现他的作品,他常年坚持写作,将调查了解的老烟台故事一个个写出来,先后在《烟台日报》《烟台晚报》发表文章近千篇,开设的“半岛纵横”专栏被评为“山东省报纸副刊好专栏”。他的作品集就这样一本接着一本的出版——《烟台史海钩沉》、《老烟台风情》和《烟台往事》被誉为“烟台历史百科全书”。爷爷每次结集出版的时候都不会忘记我,总会送我亲笔签名的新书。每当这样的时刻,我都会在心中暗暗地佩服,一位古稀老人,爱着烟台,爱着老烟台,也爱着新烟台,勤奋地书写那些曾经的故事,写那些如果再不写就湮灭在时间中的故事。无怪乎,《烟台晚报》称他为“烟台活历史”。
记得不止一个暑假,我跟随着王爷爷走进过福建会馆,走进过烟台山,也走过朝阳街和广仁路…… 时隔多年之后的今天,我深深地体悟到,认识这样一位老者、学者是多么幸运而幸福的事情。听爷爷讲那些陈旧而生动的故事,随着他的话语、神态去体悟历史悠远的沧桑,感受一位老烟台人对一座城市的热爱和钟情。
曾经,听爷爷讲过,烟台有那么几位老先生,倾心研究老烟台的文化和历史,这些先生们早已进入耄耋之年。如今,走在烟台的大街小巷,路过每一处的老建筑时,总能想起王爷爷用洪亮的声音认真地讲着那些历史。我高兴地看到,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很多建筑保存下来了,有的进行了修复、有的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历史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留存下来,渐行渐远的故事也在这些热爱烟台的学者的努力下传承下去,值得欣慰。
2009年10月份,王爷爷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了。那时,我赴异地深造和工作已4年有余,也只是趁着假期去做短暂的拜访。如今距离王爷爷去世已经10余年了,此次回烟台过年,在城市漫步,我深深地怀念这位老者。怀念他对历史的坚持和执着,怀念他对家乡的钟情和依恋,他对烟台历史、对烟台这座城市的爱,是一份大爱,穿梭过时间和尘埃,亘古弥坚。
我知道,自己心底有一份对这个城市和这个老人的热爱,自己现如今早已身不在烟台,却依然愿意也喜欢用一份深藏于心底的情感凝望这个城市,凝望老人远去的背影……

作者简介:姜华,女,山东省烟台人,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现就职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傻闺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