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的薛涛朱相如
(2019-07-04 12:04:04)
标签:
2019年夏季卷 |
从汶川、茂县、到松潘,在岷江两岸的泥石流、滑坡残迹间,一片片小树林在风中争相绽绿;山间路边崭新的羌、藏村寨,色彩斑斓的变幻着不同风格的民俗风貌……在这个大峡谷中颠簸,就像穿行在历史的隧道中,于你专心致志地翻看汶川地震遗迹公园、红军纪念碑、大禹故地等历史册页时,川西高原的地貌气候,还时不时地为你插上一帧让人震撼的特色风景。
带着惯性的颠簸在松潘城外下车,直到走进城门,登上城楼,扑面而来的峻山雄水才濯去了身上的不适。远眺松潘大地,这著名的“松潘之战”古战场,这大唐藏汉和亲的迎新之地,在逶迤接天的峰峦间,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文成公主在吐蕃民众的拥戴下,从这儿走进雪域天国时的娉婷背影,听到了她从这儿走进中国历史的精神高地时的铿锵脚步。
今天的松州古城,斑驳的古街老巷,雄风犹在。变幻的超市广告,闪烁着藏东明珠的璀璨。热情的松州古城,还用一条别处少见的“边塞诗长廊”,向我们敞开了它内心沉厚的积淀。这条郭沫若题签的“松潘边塞诗长廊”,从北门一直延续到东门,共长2080米。诗廊的城墙上分别屹立着刘邦、项羽、李白、杜甫、李商隐和薛涛6位汉唐人物的铜像,他们的40首边塞诗,则被镌刻在铜雕的竹简上,沿着城墙内壁排列开来。川西门户,边陲重镇松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悠久的边防城楼上镌刻战乱时的边塞诗,更易让人沉入“烽火连三月”的铁血气氛中,生发意欲携诗长啸的冲动。廊中人物,五位名满天下的男士,唯一的女诗人名列其中,足见她在松潘人心中的地位。同行的一位诗友告诉我:“薛涛的遗迹在成都很多,在这儿出现,不仅是因为她作为女诗人,却能写一手雄豪干云的边塞诗,还因为她在这儿被流放过一年,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朋友告诉我,薛涛是唐朝蜀中著名的才女。8岁那年,她与父亲闲坐成都家中,看着庭院中高耸繁茂的梧桐树,父亲便以“咏梧桐”为题,吟出了“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这样壮景中含有敬仰高风亮节的两句诗。薛涛听后,随即对出“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两句贴切对句。谁也没想到,她小小年纪吟出的这两句诗,竟预示了她一生的命运。她14岁那年,父亲去世,为了寡母孤女的生计,她不得不去欢场上侍酒赋诗、弹唱娱客了。唐德宗时,能诗善文的剑南节度使韦皋听说薛涛诗才出众,就召她来帅府侍宴,她也缘此逐渐成为了蜀中交际场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一年后,韦皋欲提拔她为帅府中的校书郎官,虽因故未能付实,但她的“女校书”之名却从此不胫而走了。“年少气盛易心狂,薛涛也不例外。”朋友的语气有些低沉。
那时,薛涛的诗名已越过了蜀中,飞向了全国。贞元四年,韦皋破吐蕃于清溪关外,黎州刺使韦晋前来帅府述职,其所行的《千字文》,因遭到了她的讥讽,惹起韦皋不快。一个时期以来,因韦皋与薛涛的关系甚好,每有使车至蜀,往往先赂涛,以求参见。她亦不顾嫌疑,往往上纳。这更让韦皋尴尬且恼怒了,于是贞元五年,就罚她流放松州。当然,在这种惩罚里,或许还有因惜才而让她暂脱成都的花花世界,清醒一下头脑的意思。于是,20岁的薛涛便流放到松潘的一个仅有几户农家与官兵的小城堡——高屯子里住了一年。
在苦寒的生活中,薛涛常思索于蜿蜒曲折的岷江边,寻句在黄水沟的溪畔花丛间。她将一种油栅子的淡黄花瓣制成花环戴在头上,以示清白;将深红色的野玫瑰别在胸前,意表无辜。她在把情怀寄托于大自然的同时,也把诗的触角伸向了民间底层,写出了“闻道边城苦,今来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这样同情戍边军民的诗句。高屯子人也很同情她,常来帮她砍柴、挑水。一位村妇经常送“索朗栅子”(高山杜鹃)给薛涛作引火烧柴。薛涛觉得这种花树极易生长,给它起了个名叫“素仙花”,后来获释时把它带回了成都。薛涛还从松潘带回了一种西仙花,此花娇艳,花期短,薛涛觉得和自己的命运差不多,非常喜爱。后来成都的一些文人为这种花冠以“虞美人”的雅号。
以前,我就听说过薛涛笺、薛涛井、薛涛酒等许多关于薛涛的故事,知道当时的名流才子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辈庆、张籍、杜牧、刘禹锡、元稹、张祜等,都与薛涛有过诗文酬唱,可我一直就纳闷,在锦官城里“叶送往来风”的薛涛,凭什么能写出那么大气的边塞诗来呢?这次经过松潘,朋友讲述的故事终于解开了我心中的疑窦。原来薛涛经历过这样一番苦寒苍凉的流放生活的历练,这样一次生命的大跌宕,不仅拓开了她的眼界,也解放了她的胸襟,她的思想和诗艺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了边陲生活的打磨、有了苦寒生活的亲身体会,“松潘的薛涛”就比“成都的薛涛”有了质的飞跃,这时,接地气的薛涛能写出“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这样脍炙人口的好诗来,便是早早晚晚的事情了。
回去的路上,朋友让我紧盯着窗外绿油油的藏东草原,希望能看到当年薛涛喜爱的那种素仙花、虞美人。然而,不知是时令不对,还是花儿为茅草所掩,直到汽车驶出了松潘县境,我也没能看到花儿们的踪影。
前一篇:知人与自知
后一篇:内江桥上的萨克斯朱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