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城庙宇@周霞
(2018-07-24 21:36:30)
标签:
2018年所城里特刊 |
分类: 2018年所城里特刊 |
所城,承载着烟台古老的记忆,承载着百姓世代的生活,这里不仅有留存的古城民居,有清幽古朴的庙宇,还有袅袅上升的烟火、悠长绵远的钟声,寄托着世俗人们渴求慰藉的祈盼。沿着幽深的小巷,沿着青砖,沿着黑瓦,我且行且吟,寻觅所城里的庙宇。
漂浮的历史尘烟,带我们回到过往。
明清时期的所城,历史上可考的庙宇,先后建过十座——城隍庙、财神庙、二郎庙、关帝庙、唐王庙、药王庙、菩提庵等等,既有道教庙宇,亦有佛教庙宇,以道教庙宇居多,大概是道教更贴近世俗生活吧。庙宇连结着民间的信仰,无论是宫、观还是寺、庵,都有善男信女。
清朝时期,废除“卫所制”,官兵“军转民”,奇山所城作为军事城堡的意义已消失,原先作为指挥所的四座城楼,便被改成庙宇,福佑所城人的生活。?南门称福禄门,祀奉文财神比干。?西门称宣化门,祀奉武财神关羽(另一说为三官庙)。东门称保德门,祀奉二郎神杨戬。?北门称朝崇门,祀奉火神祝融。这些民间俗神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二郎神保山河社稷的太平,财神保佑生财,火神驱避火灾。生意人求发财,病人求医药,士子求中举,老人求寿,妇人求子则都可以到关帝庙进香。“两道蚕眉锁住汉家社稷,一双凤眼勘破曹氏奸瞒”,在民众眼里,关老爷是万能的神,人们把对英雄的崇拜转化成了对幸福的憧憬。
花开花落,红尘驿站,总会有人来人往。芸芸众生,你和我,人人都需慰藉。日子像从指尖经过的细沙,不经意间悄然滑落。时间的急流不管流向何方,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诉求不会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中轻轻消逝。600年前这里曾经香烟缭绕,晨钟暮鼓,于无声处倾听凡尘诉说。善男信女的呢喃祈祷中,心中的执念和愿景似随着轻烟袅袅,在满眼的期待中化为现实。
香火最盛的药王庙位于北门里街路西9号,坐北面南,供奉“药王”孙思邈坐虎针龙的全身雕像一尊。殿前撰有一副金字对联:龙因目病离沧海,虎为牙痛出山林。开始,人们只是到药王庙祈求百病尽消,后来发展到商贸经营的介入,从敬神发展到娱神,形成独特的庙会传统贸易场所。每逢阴历四月二十八庙会日,药店均休假庆贺,置酒摆宴一天。期间,庙里灯烛辉煌,烟火缭绕,挂满天花彩帐。庙前高搭戏台,戏班连唱三天,甚为隆重。庙外人头攒动,锣鼓喧天,鞭炮轰鸣。高跷、鼓乐、喇叭、杂耍、占卦、算命和变戏法、拉洋片等民间场景,各占一摊,自行其业,构成一幅活色生香的所城社会风俗画。
时间的齿轮不停转动。每一天每一刻,这世界上都在发生着无数的故事。一段故事结束,另一段故事开幕。所城庙宇中最有故事的当属唐王庙。那时,奇山所建城前定居此地的“占山户”和建城后定居于此的“坐地户”产生了宗派矛盾。当年的“占山户”以家世显赫的高姓为首,“坐地户”便想了个压制高家瑞气的法子。他们在坐东向西的高家大院门前,建了一座同样坐东向西的唐王庙,门悬“菩提庵”匾额,供唐王李世民和十八只手菩萨(千手观音),让唐王的后身对着高家大门,给高家添晦气。后来,所城人摈弃了狭隘的观念,意识到此举很不文明,不利团结,就把唐王庙改成民居了。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时候的故事,仍能给今人启示。时代不断变化发展,人性的贪痴嗔念又何时改变过呢?安徽桐城六尺巷的一争一让流传出一段美德故事,烟台所城唐王庙的一建一改亦成了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世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相逢一笑中风流云散。
所城里总面积仅7.96万平方米,不仅建筑物挨挨挤挤的,人口也多。所城里建庙,已无土地可用,因此便在城外建了两座庙宇,一个是西门外的三官庙,一个是南门外的菩提庵。
三官庙,祀奉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元”,系道教所奉的神,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所城人建三官庙的初衷,就是追求幸福,期望平安,跳出苦海,解脱穷困。
菩提庵,又称子孙娘娘庙,位于南门外路西,供观音和子孙娘娘、疹痘娘娘,匾额为刘次恒题写,民国时曾为奇山所城同乐会。观音大士居南海,故所城人将菩提庵建在南门外。传说子孙娘娘司送贵子,所以不生育或不生男孩的妇女多来此叩求跪拜。
道教的庙观,佛教的庵堂,都是传道济世的,是人们虔诚祈祷的居所,寄托心灵的桃源。这里有真实的宁静,有飞逝的流年,有永恒的信仰,承载着芸芸众生的期冀。那屋角的铃,树间的光,空气中的微尘,蜿蜒的胡同,雕花的屋檐,都提醒着人们所城曾经的悠然惬意,曾经的浮世繁华。斑驳的墙壁,老式的门锁,都在暗示人们所城最根本的从前,光影之中,恍如隔世,不知今夕何夕。
600多年时光荏苒,如江水东流入海逝者如斯,所城的庙宇如今大多已经成了遗迹,甚至遗痕难寻,湮灭无迹。倒是最早的城隍庙,吉光片羽一般,成为现今保存较好的庙宇遗址。城隍又称城隍爷,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守护城池之神。人间每个县都有县官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事务,阴间便有城隍管理一个地方之祸福。明太祖洪武三年,正式规定各府州县立城隍神并加以祭祀,修建奇山所城时,便执行了这一旨意。
城隍庙位于所城西门里北侧中段巷内,坐北朝南,此庙建有大殿三间,庙门内有东西两间门屋。院内立一高约2米的铁铸香炉,正房双檐出厦,里间有天棚,大门两旁的枕石雕刻似为麒麟。门前檐廊东侧悬钟一口,西侧廊前古柏一株,院内东西侧各建一砖木神龛。庙堂正中,城隍身着王服,两侧塑有持棍拿牌、捧链执镣的衙役数人,皆黑袍、红毡帽、面容凶,与正襟危坐的城隍相衬相托,透着令人心尖发凉的肃威严相。
如今的城隍庙遗址变为居委会办公用房,虽然经过600多年的风风雨雨,明代的建筑风格仍不难辨别。古老的梁柱、山墙、砖石、椽檩、门墩石刻,大体保存完好,无论是材质还是色彩的搭配、细节的雕琢,仍是那么和谐精细,似乎告诉我们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蕴含着的那段沧海桑田般的历史。
踽踽而行,我在所城狭长安静的小巷里探幽寻古,不时看见沿街大门上胶东民居中特有的门神龛等砖雕小龛,古老建筑的山墙尖和正立面墙体上往往雕刻着“泰山石敢当”、“吉星高照”、“福星高照”、“紫气东来”、“太公在位”的符语。?这些避邪防崇的砖石和神龛,无不映照所城人习以为然的日常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所城人梦寐以求的吉祥如意、天下太平、幸福安康,又何尝不是今人梦寐以求的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谁都不知道下一刻、下一秒,将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正是因为未来有太多的未知,所以才让人有雪泥鸿爪之叹,同时也让人对昨天充满感慨,对明天充满期待。世事如棋,人海孤鸿。寻一方净土,在古朴悠长的钟磬之音中,合上眼,于轻烟缭绕的静默之中祈祷,让灵魂在未知的梦中浮泛。信仰产生的力量能穿透时空迷雾,变成指引心灵的一束光芒。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所城人的灵魂归宿在庙宇,今人灵魂的归宿在哪里?
曾经的庙宇,神像在上方,悲悯微笑,善男信女在祷告,试图忘却忧愁与哀伤,靠近真正的内心和渴望。而今,虽在百缘万劫中庙宇难存,精神的原点犹可追寻,那文化的根仍深深植于骨髓血脉之中。仍有不计得失的所城后人和烟台文化研究者,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守护着所城的建筑,挖掘着所城的历史,弘扬着所城的文化,为文化的薪火相传默默奉献着。虽然尘世喧嚣,总会有一些事,没有功利色彩,没有情绪起伏,只有安静、放下、随缘,平淡如湖面上一片叶子落下,湖水慵懒,甚至没有泛起一丝涟漪。做一件事,不问结果,不辞辛苦,一日一日,直到如心,便是铸造心中的庙宇。
前一篇:所城民国人的衣食住乐@安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