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设计细节(花瓣网优秀设计点剖析)

标签:
花瓣网案例分析优秀设计 |
分类: 交互设计 |
自己在设计领域干得越久,就越觉得:big idea是那么的无力,还不如一个落下来的合理、合适的方案更会产生影响力。
Case 5 信息的传达要达到“能够轻松便于识别”的程度。
完美的设计方案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优秀设计点积累而铸造出来的,将每一步的设计都承载与体现“战略定位”是很难的。当然如果没有正确的设计目的的定位、设计理由的深思、与设计原则的指引,设计方案也不会好到哪去。
最近在从“自己对好的设计判断力”的角度去观察花瓣网,发现一些亮点值得学习,也足见其背后整个团队的“用心良苦”。
Case
1、导航位置的灵活性、可变性(把决定权给用户),既合理又巧妙地解决了导航放在哪个位置更方便用户的问题。
默认的时候,花瓣网的主导航是在顶部的,但是它有一个让用户将导航固定在左侧的机会:
默认,hover的时候,如下图:
Case 2 充分运用合理空间与机会去营销自己。
当到页面滚动底部的时候,90%的网站会在页面右下角,有一个返回定位顶部的功能浮现,但花瓣又多一个二维码的展示位,这种方式没有对用户有多大的“打扰”,又却在用户有机会看的地方广告了,设计得巧妙性足见,本人猜测,背后的设计师一定有广告知识与背景的人物。见下图:
Case 3 好的设计是懂用户使用时的目的。
花瓣一开始只有“转采”与“喜欢/赞”这两个功能,但后来又新增一个“快速采集”的功能,为什么要有这个功能?因为花瓣的用户是喜欢分类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每次看到一个自己的喜欢的图片就知道该如何将它分类到哪里,但分组越来越来多的时候,这种问题就会更突显,所以快速采集到一个“待分类的地方”是一个符合场景、符合用户心理的好设计。见下图:
Case 4 不要忽视跟键盘的交互,其实这个背后的更大思考是,
用户是与环境在交互,而不是仅仅与计算机~~
见下图,好的设计不言而喻。
Case 5 信息的传达要达到“能够轻松便于识别”的程度。
以前画板是一个小小的九宫格,优化后变成下图,一个大图+3个小图。为什么要这么改?
因为当你浏览一个陌生人的花瓣时,之前的那种小小的九宫格,你只能通过画板的名字来理解画板可能的主题,因为九宫格的图都太小了,很难读出内容,而目前的设计就可以图文并茂地将作者的主题更轻松、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给阅读者。底下为什么还有3个小图?其实就是示意这是一个画板,板里面有很多图。
Case 6 临界问题的关注
判断图片的URL是不是重复,如果重复则提醒用户,因为用户有的时候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可能忘记自己曾经转采过,或者因为网速的原因,操作连贯了,这种策略,既解决了用户的问题,又让网站的内容质量更高(避免重复内容的二次出现)
Case 7 战略上的正确,战术上的合理: 只有最大化地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才有机会让用户去“免费”帮你推广
首先花瓣的核心是必须有用户关系,所以在如此明显的位置突出关注微博用户,其实没准儿,亮点在乎,战略上的正确,战术上的合理。当用户点击查看“全部”在花瓣网里面微博好友时候,会进入一个页面,头部不是全部微博好友,而是一个输入框,让你在微博上邀请没有在花瓣里面的好友,底下才是花瓣网里面微博好友。
而且如果绑定了其他社交平台好友,可以切换社交平台的好友关系信息,并且邀请方式的输入成本已经极限低了。
Case 8 合理利用用户的心理,以榜样建立群体效应,良性循环。
花瓣每个品类(如时尚、装修)里面都不仅仅有采集、画板,还有一个战略产品(推荐用户),简单地说就是推荐这个品类中转采质量与数量较高的用户,给广大用户展示自己的机会。
虽然我不敢肯定,但我猜测前期是人工筛选的,或者活动招募的一批优质用户,但是目前在右上角的位置,有一个“推荐自己”的功能,前提的榜样如果建好了,中期的群体追捧将不是问题,这样获得关注越来的用户,越会被鼓励产生更优质的内容,良性循环。
扯了这么多了,我也扯累了,最后一个自创的对偶句结尾:“设计师!未学技之所长,先学识方案之长短!”
后一篇:UX岗位在企业中的定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