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离死别的思索

(2015-11-29 20:41:27)
标签:

情感

健康

死亡

生命

怀念

分类: 话题随记

生离死别的思索

 

  第一次接触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我11岁。那年的清明前夕,祖母不幸病逝。她生于1918年,走的时候仅62岁。那一晚,她与老伴、幺女、幺儿一起喝酒聊天,聊得高兴,喝得畅快,躺下后,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两年前的1978年,大儿子考上了北京社科院的研究生;唯一的女儿和最小的儿子陆续从农村插队回来,从遥远的边陲回到了她的身边;两个孙女接连出世,她给她们取名喜喜欢欢;眼下幺儿又找到了满意的对象。一切才刚刚好起来。

  那些年,我常常想起她,夜里梦见她,醒来后泪眼婆娑,无限怅惘。感叹她走得太早,没有享到福。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祖母生前是幸福的母亲,有七个优秀而孝顺的孩子,还有连我在内的一群活泼可爱的孙子孙女们。从此,再想到她,我不再悲戚,不再泪水涟涟。我明白了她的苦与乐,她的幸福与不幸,她的人生短暂而丰沛。

  母亲的离世给我的人生画上了一条分界线。无形之中,我一下子长大成熟许多。以前的我任性恣意,却自以为坚强独立。过去的岁月里,我把祖母当作最爱自己和自己最爱的人来怀想,沉醉于回忆,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身旁的亲人,把他们的关爱与呵护视作理所当然,不曾去思考‘天长地久有时尽’,万事万物都有枯萎终结的那一天。

也许这是人之通病,为逝去的而叹息而哭泣,却常常漠视了身边的爱护与关心。杨绛在钱钟书仙逝后写成的《我们仨》中叙道:妈妈已于去年十一月间逃难去世。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地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母亲离世不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但我的情形与杨先生如出一辙:“悲苦地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

母亲走后,我特意去重温这本讲述生死离别的书。上面这段话以前没有过心,看过就忘了,而现在却给了我安慰和启示。我念给先生和女儿听,告诉他俩我的感悟。怀念逝者,逝去的一切无法再回来,只能供追忆;再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是幻想,如水中月,镜中花。让时间、对话、独处和阅读去抚平心中的悲哀与伤痛;珍视眼前人,珍惜当下一点一滴的快乐与欢喜。

在德国参加了几次德国朋友的葬礼,和前不久在电视上看见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国葬上,都听见牧师念道出自《圣经》的句子: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我没有通读过《圣经》,孤陋寡闻,过去不知道这句话的来源,只觉得寓意深远,用在葬礼上恰如其分,给生者很好的慰藉。生有时,由不得自己做主;死亦有时,死亡不在任何人的掌控之中,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与贫富贵贱善恶智愚长幼强弱均无关。死神总是不期而至,没有人能够抗拒,唯有安然接受。今年十月份回重庆,中学时代的好友送我一本圣经,她在给我题写的留言中,眷抄了这段话,我才恍然大悟其来由。

《圣经》中还有一段话,也常常在德国人的葬礼上被引用,不过一般只在古稀之年过世之人的葬礼上: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母亲过世的时候72岁。大学时代最要好的闺蜜笃信基督教,她当时微信发给我这段话的第一句,想以此安慰我。当时我心心念念的是:要是母亲再陪我十年二十年就好了,我舍不得她,我怎样都舍不得她。我一个人执拗地钻在牛角尖里,悲伤恸哭,怎样都出不来。我固然明白闺蜜的好意,却对这段话鲜有共鸣,也就无法从中获得慰藉、汲取力量。日子一天天过去,阳光慢慢洒进我的胸口,将悲痛难舍一点点挤出胸膛。现在回头再诵读,我的心感觉到平静和安宁。

生命就是一段旅程,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把我们一步一步引向回家的路。生老病死属于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不在我们凡夫俗子的掌控之中,没有人能够主宰死神,只能够尽人事,听天命。死亡本身不应该是悲伤或者哀痛的。是别离让人痛苦,无论生离还是死别。爱把人聚在一起,死亡把人永远分开,天人两隔,只剩下回忆与怀想。

生命存在的时候好好享受它,享受每一次相聚,每一个当下。死亡来临的时候,坦然接受它,接受命运的安排,接受永远的别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