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宣言:《德国逸远慈善与教育基金会》
(2012-01-25 05:46:02)
标签:
逸远基金会
扶贫助学
教育
|
分类:
感知德国
|
任职宣言:《德国逸远慈善与教育基金会》
这个题目有点唬人,仿佛奥巴马的口气。
其实,我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来宣传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力所能及地做慈善和捐善款,为那些素不相识的、生活在贫困中的孩子们。
从2012年1月1日起,我担任德国逸远慈善与教育基金会的理事,作为分文不取的义工负责公共关系这一领域。
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的民生和教育。发起人是一批20世纪80年代初从中国赴德留学的知识分子,他们如今活跃在德国的商界、政界和知识界。其代表人物是现任基金会主席张逸讷先生和夫人吴远女士,以及基金会副主席丁永健教授等等。
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当时在德华人众志成城,所有人都不甘落后,积极捐款,记得当时我任职副主席的“北威州华人企业家协会”在一个下午的聚会中筹集了2万5千元欧币,通过大使馆捐献给了地震中的同胞。但逸远基金会的几位发起人比我们走得更远,他们以此为契机,设立了酝酿已久的以扶贫助学为其宗旨之一的基金会。
基金会崇尚孔子宣扬的“有教无类”的儒家思想,每个人无论出身的高低贵贱,都应该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目前基金会赞助的主要项目有:成都SOS儿童村,北京太阳村(帮助父母在服刑的孩子们,孩子是无辜的),黔南贫困地区一对一扶贫助学,立人乡村图书馆等等,其帮助扶持的对象多是最弱小、最无辜和无助的孩子们。如果想了解详细情况,大家可以登录逸远基金会官方网站,上面有中德两国文字:http://www.yfce.org/index_cn.php
其中,一对一扶贫助学是指赞助有名有姓的贫困生,特别是因为贫困而面临辍学的高中生,因为高中在中国是不免费的,不属于义务教育。
真正能改变一个普通人命运的就是教育,对此,我深有感触:我的祖父祖母出身贫寒,文化水平低下,但二老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如今年过古稀之年的父亲在他的回忆录里念念不忘祖父祖母对他少年时期求学的支持和鼓励,而他特别感激的是: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的不收分文的育才学校。可以说,没有祖父祖母渴望自己孩子上学受教育的意识,没有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地为穷孩子们办学的义举,就没有我父亲成为歌德专家和翻译家的今天,也没有我和妹妹从小生活在书香园地里的无忧童年,和我们如今能够为自己孩子提供接受最好教育的德国生活。
因此,我愿意为那些生活在偏远山区的、贫困中的、甚至失去至亲的孩子们,力所能及地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我希望,通过我们持之以恒的、共同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孩子无后顾之忧地完成他们的学业,从此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如果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帮助更多的孩子,在此,我诚挚地邀请你或者你们成为逸远基金会的赞助会员,作为个人,会费是每年48欧币或者96欧币,当然欢迎更多的捐助。
作为公司,会费是200欧币或者500欧币,同样欢迎更多的捐助。
先生与我从2011年起,以我们公司的名义成为了逸远基金会的赞助会员,我们每年认捐的金额是1000欧币。我们会一直做下去,无论我以后是否继续在基金会担任职务。
和国内大多数基金会不同的是,逸远基金会没有任何管理和人员费用。所有任职的人员皆是兼职和义工,不拿一分钱工资和任何补助。所有因工作而产生的费用,小至电话费、邮费,大至餐饮费、差旅费、甚至住宿费全部由基金会成员自行承担。我们募捐到的每一个欧分(欧币的最小单位),都将用在需要帮助的人们身上,特别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孩子们身上。
平日,我在家相夫教女,深居浅出;此次,我义不容辞地出山任职,因为我相信,在逸远基金会,我能实现由来已久的的理想:回报社会,让今天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孩子们,能够成为明天心智健全、有一技之长、有尊严和思想的社会公民。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为了他们更美好的明天,我愿意在这里抛砖引玉地喊一嗓子。
而你,愿意和我们同行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