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7月2日下午15点,我们一家三口在明德中文学校成立十周年的庆典大会上。
所有照片均由明德的御用摄影师段宇飞先生拍摄。

我和刘瑛在聊天。我们是博友,常文字互动,互相鼓励。
明德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家长们交流思想,怀念故乡的场所。

我和璐儿。她有时显得比我酷,比我老道和不动声色。

6岁的萌萌表演小提琴《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璐儿奉命给她伴奏,她俩是读经中班的同学。
这是她俩上台前和舞台总监洪莉老师合影。洪姐是中文学校的第一位老师,是明德的开国元勋之一。

璐儿在伴奏。这么高级的电子琴,可惜临时音响出了状况。但璐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地弹到最后,颇有小将风度。

奖励璐儿,再贴一张,同时谢谢宇飞!多么温馨柔和的色彩和光线啊。
有时候,激情比技巧重要;有时候,沉着淡定的素质比前两者更重要。呵呵,我又在犯普天下母亲们的通病,肆意地夸奖自己的孩子呢。

读经中班全体学生表演音乐剧《我们班的故事》。剧本是他们多才多艺的许梅老师编写的。
孩子们在台上又跳又唱,还集体吟诵《渔翁对韵》第一段《一东》: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中文,怎一个美字了得。
明德中文学校成立于2001年,最初只有10名学生。
如今,10年过去了,明德中文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德国北威州首屈一指的中文学校,学生人数已经攀升至80人,共有6个班级,分别是中文一班、二班、三班和读经大班、中班、小班。
我的女儿璐目前是读经中班的学生。她们这个班级共有11个孩子,年龄从6岁到10岁不等。
还记得当初觉得该慢慢地给女儿找一所好的中文学校了,于是陪女儿去杜塞尔多夫一家私人办的中文学校试读过一次,但对校舍等情况不甚满意。
好在当时女儿还不满6岁,故我也不着急,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学习的事情马虎不得。
再说了,一大家子的读书人,教个小人儿初涉中文还是能应付的。璐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知识分子,最不济的数爸爸妈妈,但我俩好歹也算是儒商吧。从孩子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都是在绝佳的中文环境里成长。璐儿刚刚能说话,酷爱古诗的外婆和妈妈就开始教她背唐诗了。
对我来说,如果没有合适的中文学校,那我们就先把家当成孩子学习中文的前沿阵地吧。
在我看来,孩子学好中文至关重要,因为中文于我,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它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支夜曲;它是回忆,也是未来;它是乡音,也是慰藉。我不愿意,有一天我得用德语和女儿沟通,即便我是德语科班出身,德语再好,也好不过我的中文啊。在讲中文这个问题上,孩子得迁就妈妈,毕竟中文是我们的母语,中国是我们的故乡啊。
以后孩子回到中国,不管探亲访友,还是工作学习或者旅游,流利的中文都是一块敲门砖,是必不可缺的一项技能。
幸运的是,我们遇见了明德中文学校。
其实,早在2005年初,在“北威州华人企业家协会”的成立大会上,我就见识了该校积极倡导读经教学的张逸讷先生。此公行事认真,作风严谨,雷厉风行与一丝不苟溶于一身,并且非常熟悉和了解德国社会,是当年国家经过千挑万选、第一批公派到德国留学的精英人士之一。只是我完全没有想到他身兼数职,在繁忙的商务与政务之余,还和夫人吴远一起,不遗余力地投身到中文学校的读经教务中。
璐儿在2009年一月正式成为明德中文学校的学生,最初在当时的小小班,2010年2月升格到现在的读经中班。
从此,每个周六从10点到13点,小小璐儿风雨无阻去明德学中文:小呀小儿郎呀,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刮。
有时候,璐儿很郁闷地问我:“妈咪,为什么别的德国孩子都可以周六玩,而我要上中文学校呢?”妈咪答:“宝贝,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啊,我们中国人不会说中文,不会写中国字,不会背唐诗,你说好吗?”璐儿无语。
其实,宝贝,我和你一样,妈妈也想周六睡个懒觉,也不想费劲地督促你读经、读白话文、背诵、写字、默写、听写,妈妈也想玩,想偷懒。
但我们不可以松懈,我们背井离乡,还能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凭的就是比别人能吃苦耐劳。
华人走到那里,都能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因为我们付出的比别人多。
但走得再远,我们也是《龙的传人》,就象老师们和家长们在庆祝会上所合唱的那样: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所以呢,我们要尽力学好中文。
而明德,就是这些在德国的海二代们共同成长的家园,是海二代的父母们相互之间倾述与倾听、交流思想和交换经验的最佳场所。
最后,借用音乐剧《我们班的故事》中的一段来收尾吧:
“天对地,雨对风,欧亚对德中。中文对德语,轻松对从容。贵坚持,不放松,快乐换成功。今日十年风雨过,他日校庆桃李红。”
感谢明德!祝福明德!
祝福每一个乖乖地,持之以恒地学习中文的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