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尖与普陀山的历史渊源
(2010-10-09 20:30:35)
标签:
田庵宋体普陀山朱家尖岛普济寺杂谈 |
分类: 瞻读千岛 |
朱家尖与普陀山的历史渊源
和 旅 游 资 源 整 合 的 现 实 意 义
普陀1953年建县以来的首部县志《普陀县志》(1990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第四篇“普陀山朱家尖”开篇就说:“普陀山为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朱家尖系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组成部分。”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包括普陀山本岛、洛迦山岛、朱家尖岛东部区块,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朱家尖是舟山群岛的第五大岛,全岛面积72平方公里,相当于普陀山的六倍。朱家尖与普陀山相距1.35海里,中间隔着莲花洋,两岛唇齿相依,互兴互荣,同为舟山群岛核心旅游区域“普陀旅游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陀山以观音道场为核心的佛教圣境闻名,一千多年来一直为进香朝圣的旅游胜地;朱家尖则以旖旎的山海风光著称,于1988年才启动旅游开发。朱家尖在1993年成立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以后,统一负责对朱家尖东部28.8平方公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和建设;1998年建立了朱家尖风景旅游管委会,并与朱家尖镇政府合署办公,在市、区政府的领导下,实施全岛一体化管理,旅游体制得以理顺,朱家尖旅游区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那么,朱家尖与普陀山在历史上的渊源到底怎样?两岛旅游资源的整合已经显示出了多少现实意义?
一、从历史发展角度考证朱家尖与普陀山区域关系之渊源。
1. 朱家尖沧海桑田的岛域演变和名称变化
今天的朱家尖岛,原先由朱家尖、顺母涂、泗苏和糯米团四个岛组成,经过沧海桑田的变迁,历代普陀山寺僧的筑堤围塘,于解放后连在一起的。
朱家尖古称“福兴山”、唐时也称“顶岸山”,宋元时称为“马秦山”,明嘉靖戊午(1558)称“乌沙悬岛”,嘉靖42年(1564)《定海县志》始称“朱家尖”,据传为最早住民姓朱而名,民国12年定海县修志时居民数千户。顺母涂,俗称十亩涂、认母涂,宋元时称顺母山,在朱家尖西二里,民国12年居民七百余户;泗苏和糯米团较小,宋元志书中无明显记载。在民国12年《定海县志》中,泗苏又称四苏山,在顺母涂北;糯米团又称糯米潭,在朱家尖西;两岛居民均为十余户。糯米潭与朱家尖间新涨滩地甚广,顺母山与马秦山相隔一港,即为石牛港,可泊帆船。朱家尖岛西侧、北侧水域古时为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往来交通要道。
马秦山之名出现在古籍上始于宋《乾道四明图经》。宋《宝庆四明志》有图,马秦山就在顺母山东边。宋时有关马秦山、马秦岙、马秦坊的记载很简单,到了元《大德昌国州志》和《昌国州图志》中就稍为详细。有了“歇桥岸”“莲花峰”“箭岩”“乌石塘”等条目。明初汤和徒岛民于内地,至明朝中期地名发生变化。嘉靖三十九年(1560)编纂的《宁波府志》已经有了“朱家尖”地名,但在地图上没有朱家尖出现,马秦山依然在顺母山东边。而到了嘉靖四十二年编纂的《定海县志》地图中,马秦山的位置已被朱家尖所取代,朱家尖的知名度在明朝中期已盖过马秦山。
2.朱家尖与普陀山同时期建造佛寺
据朱家尖岛西岙兵船湾出土石戈等文物考证,朱家尖开发始于商周。唐代翁山设县后,和桃花、六横等划为安期乡。到宋代,山上便建有保宁、碧云等寺庵,供游人顶佛憩息。宋《宝庆四明志》载,“保宁院,县东南海中,旧名保安,晋天福元年(936)建,皇朝治平二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四十九亩,山一千二百二十九亩。”志中的“昌国县境图”标明,保宁院就在马秦山。《大德昌国州图志》载,“保宁寺在安期乡之马秦山,旧名保安,晋天福元年建,往宋治平二年赐今额,田七顷三十二亩,地四顷三十六亩,山十五顷五亩”。古时一顷等于一百亩,从寺院的田产来看,元朝时保宁院的规模比宋朝时大了很多。说明宋元时期,岛上已经有了上规模的佛寺。《大德昌国州图志》又载:“马秦山,在海之东南,昔有碧云庵,马耆禅师修道于此。”碧云庵遗址在今大青山打鼓岭南侧。据说当年马耆禅师常与好友黄龟年、黄鹤年等在此石上饮酒、赏月、赋诗。此庵建于何时,已无据可靠,但至少宋时就已存在。南宋胡长孺《题马秦山图》有“僧坊翠微互隐见”诗句,僧坊即僧人的住处。寺院僧坊半隐半现于在翠微的山色中,也可见证当时山中建有寺院。值得注意的是,保宁寺始建于公元936年,普陀山最早的寺庵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即916年,相差20年,应该说是属于同时期的。因此可以推想,朱家尖的佛寺是受普陀山的佛寺影响而建造的。历史上,普陀山以开发佛寺弘扬观音道场而兴,朱家尖则以承延普陀山佛法而兴。
3. 朱家尖建有普陀山相关寺庵的下院
元朝大德五年(1301)起,朱家尖岛成为普陀山庙产的一部分,普陀山僧人在朱家尖岛设庙建庵,两岛关系日益密切,成为姐妹岛。朱家尖岛上至今还保留以普陀山寺庵所建下院或田庵,以及因此命名的自然村落:
普济寺下院有清莲寺,在老佃房村,俗称老佃房,康熙四十一年建;新田庵,在香莲村盐厂附近,俗称新佃房;大乘庵,在香莲村,清道光二年普济寺住持月中桂重建。法雨寺的下院有保圣庵,在西荷村,清代为法雨寺田庵。慧济寺下院有西荷村西荷庙边的田庵一处;洪筏房下院有庙跟村的洪福房田庵;报本堂下院有在东沙村的田庵,亦名报本堂;还有分布朱家尖各村的普陀山有关寺庵的田庵20余处。
4.清朝朱家尖的海塘涂田多由普陀山僧人修筑开垦
普陀山佛法重扬,梵刹扩建,因供养之需,寺僧陆续来朱家尖岛开发。康熙五十二年(1715),僧人绎堂为息来院募置普陀山六峤及朱家尖月岙、西岙底、香莲岭下4处。五十六年开垦田地山涂4668亩。五十七年(1718),普陀山普济、法雨两寺寺僧奏请,康熙朱批宽免寺庙在朱家尖、顺母涂4668亩土地赋税。
清道光五年(1825)普济寺住持鸿崑,倾尽多年积蓄修葺寺宇。虑僧众乏食,置朱家尖香莲、白山、小洞岙等处田产,分助3大寺及各庵堂。十六年(1836),朱家尖、顺母涂有普陀山寺产6000余亩。十九年(1839),普济寺住持(或曰承恩堂僧)鸿崑购置香莲岙土产清一堂中陇田50亩,又助本寺白沙港田地山场1岙,助法雨寺朱家尖西荷花池坟头山1侧,助慧济寺西荷花池田20亩,助前山各庵小洞岙田地60亩。
光绪十八年(1892),僧人戒文、开如等筑成朱家尖众香塘,得田上百亩。十九年(1893),普陀山寺僧集资筑“众香塘”(俗称老南塘),沟通了朱家尖与糯米团。二十一年(1895),僧人坤宝置朱家尖田30亩归本山。
在僧人的带动下,特别是在康熙朱批免税之后,达官显贵多有资助,加快了朱家尖的开发。
康熙四十一年(1702),定海镇守府张彪。捐资垦朱家尖田,充入普陀山中。
乾隆四十三年(1778),法雨寺住持郎和在朱家尖白山头(今白山风景区)一带筑塘,时筑时坍,始终未放弃。直至嘉庆八年(1804)法雨寺僧人超尘得到浙江提督李长庚资助,继承郎和遗志,终于筑就朱家尖白山头堤塘,得田800亩。
乾隆五十六年(1791),浙江提督陈杰等2人,捐资筑朱家尖香莲岙石塘,围田上千亩。陈杰作《香莲隩海塘序》、释了尘赋《普济寺香莲隩筑塘碑记》以纪念。
嘉庆年间,厦门提督王某,浙江提督邱某,广东提督李某,定海知县沈泰,各捐银,助筑普济寺朱家尖香莲隩泥塘。沈泰作《香莲燠添筑泥塘记》。
在普陀山各寺院的地产中,以朱家尖为最多。民国十二年《定海县志》中《舆地·列岛》朱家尖条:“朱家尖禾田居全岛三分之一皆普陀僧产”;《舆地·水利》记载:“朱家尖禾田居全岛三分之二皆属僧产”。民国十三年《普陀洛迦新志》记载慧济寺寺产在朱家尖者,“民田十六亩七,涂田六十八亩七,丁荡田五十二亩,山五亩一”;记载法雨寺寺产在朱家尖者,“民田,四十一亩四。涂,六百三十亩零。荡,二百八十一亩。山,一百零六亩。地,一百二十三亩八。共一千一百八十二亩零”;记载普济寺寺产在朱家尖者,“民田,一十二亩零。涂,九百四亩零。丁,一百六十二亩。荡田,一百三十五亩。山,九十一亩零。地,二十一亩零。共一千三百六十一亩零。”单以普济寺为例,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有地620多亩,其中朱家尖就有390亩;道光十二年(1832),有地1700多亩,其中朱家尖有1200多亩;民国十三年(1924),有地1620亩,其中朱家尖就有1361亩。
5. “恩免普陀钱粮碑记”见证朱家尖田产由普陀山寺庙管理
康熙五十八年(1719)五月,普济、法雨两寺,各立一碑。碑身高八尺五寸七分,厚九寸七分,宽四尺七寸五分。碑顶高二尺七寸,趺身高二尺五分,长七尺一寸(碑在御碑亭西)。
准内务府清字咨文,奉旨将普陀洛迦山普济法雨二寺和尚,心明、性统,开垦田地,求免钱粮原折,交与织造孙文成,与浙江巡抚朱轼,查明妥议,具奏,钦此,钦遵,等因到。臣遵即会同行据定海县知县曹秉仁,亲往安期乡、朱家尖、顺母涂地方,查丈寺僧开垦之产,共田地涂山,三十三顷一十五亩三分零。内已报起征田地涂山,二十八顷八十二亩五分零。应征银六十一两四钱四分五厘零。米一十四石一斗六合零。又已报升科,尚未起征田地涂山,四顷三十二亩八分。应征银七两一钱三分六厘零。米二石二斗九升六合零。又朱家尖,未垦田地,一十三顷五十三亩,俱经寺僧筑塘管业。该县逐一丈明,备造清册,详送前来。经臣孙文成,奏请。蒙皇上鸿恩,将朱家尖、顺母涂,已垦田地,三十三顷一十五亩零。未垦荒地一十三顷五十三亩,一概宽免。奉旨传与巡抚,照此折依议钦遵在案。……臣等,谨将饬僧免赋情由勒石,永垂千秋万祀云。浙江巡抚臣朱轼,杭州织造臣孙文成,恭撰,进呈。奉朱批:是知道了,钦此。
同时两寺又在朱家尖老佃房村立了《恩免普陀钱粮碑》(断裂成二,在朱家尖区公所院内),碑高1.62米,宽0.8米,厚0.23米。碑文如下:
远广永□
佛陀□济□□□石碑
普陀大寺常住□桑□□□无斋田
大士圣火永为供众斋
另开香莲浦山
住山心明暨职事
前后公议治田耆宿僧
在朱家尖观音文化苑莲花广场的进门处左边长廊内置有两块石碑,前面是康熙五十八年,康熙皇帝关于朱家尖田产由普陀山寺庙管理并免赋役的石碑,距今已有280年的历史。这块碑说明了朱家尖和"海天佛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后面一块石碑是对朱家尖与普陀山历史渊源的详细阐述,让游客一目了然。
历史上朱家尖非但与普陀山息息相关,犹如裙带。而且在清康熙至道光年间清朝,朝廷实际上已准许将朱家尖划给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最重要后勤补给基地,经普陀山僧人在朱家尖筑塘围涂、垦荒造田,普陀山才得以发展成为“五百丛林、三千僧众”的观音圣地。康熙二十七年(1688)任普陀山统辖住持的释汉兆《顺母涂山》诗就见证了这一切:“历来蠲赋足斋粮,粒米同餐云水堂。曾说丛林香饭好,钵盂到处福无量。此地相传顺母涂,僧家也要学农夫。种来粒粒香米饭,大众同尝道味腴。”
再看清人祝德风诗《题朱家尖》:“分来活壤养禅伽,使得慈恩住洛迦。饭熟秝香清福享,莫教岁月听蹉跎。”前两句就点明了朱家尖的“活壤”归于了普陀洛迦。朱家尖与普陀山、洛迦山已经三体一位了。
1.
相传观音大士正是由佛渡(今朱家尖白山)跳到普陀山,白山石群全系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和垂直裂隙,形成奇岩、怪石和奇洞异缝。石质呈灰白色,山也由此得名。山上林木葱茏,时有烟云过境,白石与绿树相映,翠岚与碧天相拥,于是有“海上雁荡”和“白山灵石”之誉。白山顶上还留有观音大士一个硕大的脚印(即观单跳),与普陀山“观音跳”石正好配成对。其中有一千丈崖又称千丈云崖,崖高约120米,崖壁峭立,光滑圆浑,与普陀山遥相对望,气势壮观。历史上有关朱家尖岛的传说和白山旅游景点的来源,几乎都有着佛门踪影。可见佛教文化在朱家尖的影响程度。为了进一步丰富观音文化,把海天佛国普陀山建成既是观音道场参拜地,又有全国最大集中观音文化欣赏处的佛教胜地,朱家尖观音文化苑应运而生。2004年春节,白山千丈崖上彩绘了一尊高69米,宽30米,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慈悲观音金身壁画,乃亚洲最大的岩体彩绘壁画,堪称“海上莫高窟”。“白山”已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观音文化的内涵,成为一座新的“佛山”。于此,由观音大立像、心经谷、南海阁、佛山广场等组成观音文化苑景区,以丰富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凭借历史渊源融入观音文化内涵,既遵循普陀山观音文化的中心地位,连接普陀山的历史纽带,又深度挖掘朱家尖的人文和自然资源。
2.
由中国佛教协会投资,投资2.4亿元的中国佛教教育学院,落户朱家尖香莲村,无疑增添了朱家尖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该学院是一个集培养本科毕业生的学历教育、中国八大佛教宗派研究、佛教和居士培训及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佛学院,包含宗教活动场所(礼佛区)、教学院区、国际佛教文化交流区三大功能区。学院采用唐代建筑风格,游客可以在佛教大学内了解到中国和世界佛教史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即大乘佛和小乘佛)的区别,了解汉语系佛教、巴利语佛教、藏语佛教的分布和传播等知识,从中享受到在一般寺庙所接受不到的佛教文化知识,这必将成为广大香客解惑求知的好场所。
《管子》云:“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人才培养是长久之计。1992年,赵朴初先生层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从1988年由妙善方丈亲任院长的浙江普陀山佛学院,到今天的中国佛教教育学院,朱家尖沐浴到的更是佛教文化发展前景的一种祥征。浙江普陀山佛学院“一院带五校”的教育格局,曾经开辟了一个从学戒堂至研究班,从通才到专才的教育网络,使学院向全方位、高层次稳步有序地发展。笔者认为,中国佛教教育学院将绘制一幅中华佛教跨世纪的办学蓝图,它的定位,完全可以是,打造一个面向全球信徒的普陀山佛学人才“硅谷”。朱家尖和普陀山通过自身的融合,抓住了这次史无前例的机遇。
3.
为纪念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普陀山佛教协会决定花巨资中国佛教教育学院西侧,兴建“世界佛教论坛舟山会馆”, 这是一项既能满足举办大型佛教展览,又可以召开国际性佛教会议的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工程。2006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普陀山圆满落幕后,在世界佛教界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论坛闭幕式上通过并发表了《普陀山宣言》,呼吁人类遵循佛陀的教导,实现“新六和”的愿景,即:一愿培植善心,发乎善行,则人心和善。二愿亲情稳固,爱心充满,则家庭和乐。三愿真诚沟通,平等互助,则人际和顺。四愿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则社会和睦。五愿彼此欣赏,尊重包容,则文明和谐。六愿将心比心,化怨为友,则世界和平。继承和弘扬了佛教“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慈心悲愿,谱写了佛教发展史的新篇章。
中国自古就“以和为贵”。“和”的内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佛教就一直为和谐社会,稳定人心,建设美好的人间净土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奉献着。对每一位虔诚的佛子或佛教信徒来说,为构建和谐社会,护教兴国贡献自己应有力量,是他们不可推卸之神圣使命。
世界佛教论坛舟山会馆选址朱家尖,是朱家尖与普陀山携手创导海天佛国和谐共生的举措,也是具体落实“新六和”愿景的重要步骤。
4.
2008年6月20日,中国普陀山国际佛教用品博览会在朱家尖海洋科技馆隆重开幕。此次博览会共3天,以“海藏普陀,佛博天下”为主题,有包括日本、韩国、泰国等20多个国家在内的156家佛教用品生产商、100余位佛教文化用品收藏人士等共3000多名客商参展。展品有佛像、佛具、佛教字画、佛教书籍、佛教音像制品、佛教工艺品、各类天然有机素食、庙宇建筑材料、经典旅游纪念品等,博览会期间还有佛教用品团购大会、佛教艺术文化讲座、佛教艺术品鉴赏会等活动,成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佛教用品博览会。这也是普陀山继观音文化节和“普陀山之春”旅游节后的又一重要节会品牌。
举办首届国际佛教用品博览会,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展销等活动,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普陀山历史经典,生动演绎普陀山文化旅游,努力开发和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佛教用品,是一次搭建佛教藏品展示平台、实现佛教文化交流和产业资源共享的深度探索,也是普陀山放大首届佛教论坛成果,接轨国际会展舞台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为延伸佛教用品的产业链,博览会期间还在朱家尖举行了招商会,吸引国内佛教工艺品生产企业落户普陀,打造具有舟山特色蕴含普陀山文化的旅游工艺品。这对舟山市加工生产经营佛教工艺品的企业和个人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观摩学习机会。
综上所述,根据舟山市加快发展海洋旅游产业、打造旅游精品的思路,朱家尖白山观音文化苑、中国佛教学院教育学院、世界佛教论坛舟山会馆等的建设,不但弥补了普陀山岛小空间布局受限之不足,而且还将和普陀山、洛迦山一起,共同构成普陀山风景旅游区,成为集礼佛朝圣、游览观光、修身养性于一体的国际佛教圣地。同时利用海洋科技馆等完善的硬件设施,与普陀山观音文化节、“普陀山之春”旅游节等相呼应,举办各类佛教文化活动,进一步将两岛的佛教风景资源整合成一块,共同推进、提升普陀山“世界佛教圣地、国际旅游胜地”品牌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