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舟山海岛传统服饰

(2010-09-27 21:54:45)
标签:

小布

舟山

宋体

老虎鞋

布襕

杂谈

分类: 瞻读千岛

舟山海岛传统服饰

                         

 

    舟山海岛传统服饰,是海岛民众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物质之一,它既具有保暖护体遮羞的功能,又具有装饰和文化象征的功能,除了服饰本身的使用价值外,还蕴含着穿饰者的精神、意识、审美、习俗等文化价值。

舟山海岛传统服饰的起源可以早推至《山海经》记载的远古时代。东南沿海有个捕鱼氏族叫玄股国,其国民“善长用鱼皮制衣”。玄股国民先有葛,后有麻和丝,最后有了棉花。其间捻线织布是最原始的纺织术,而纺轮则是纺纱的主要工具。近年来在白泉和大巨岛的孙家山等地,考古发掘的一件扁圆形石纺轮和一件陶纺轮,以及骨针、骨锥等物,足以证明远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海岛上已有纺织和缝纫之术,服饰习俗也随之诞生。

舟山岛民的服饰习俗,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其服饰的发生与海岛自然环境和海洋生产方式紧密相关,同时也与岛外地区的辐射和渗透有关。下面介绍几种舟山海岛过去常见、现在已经罕见的传统服饰,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催生衣

    舟山群岛有一种习俗,凡有出嫁女儿生第一胎,外婆都要准备各种服饰催孩子出生,谓“催生衣”,旧时的催生衣,从肚兜尿布(大部份都是大人穿过的较柔软一些的内衣内裤制成长方形的多层布块)、添里布衫裤(内衣内裤、夹袄夹裤、棉袄棉裤、罩布衫裤,直至一口钟(一种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以形如钟覆而名,又名“斗篷”、“莲蓬衣”、“一裹圆”。明方以智《通雅·衣服》:“周弘正著绣假钟,盖今之一口钟也。凡衣掖下安摆,襞积杀缝,两后裾加之。世有取暖者,或取冰纱映素者,皆略去安摆之上襞,直令四围衣边与后裾之缝相连,如钟然。”)、横衲、大布褴、小布褴(大小布褴又分单布褴、棉布褴)、帽子、鞋袜、等。应有尽有,式样繁多。未满月的孩子只穿内衣裤和棉袄,外用衲爿包裹,尿布要大量使用,所有裤子均开裆。有钱的每样各送三件,次档的每样各送二件,最穷的每样必须送一件。因此,多的用担子挑,少的也有两大包。

    缝制催生衣,许多时候特意用黄布以示兴旺,黄与旺是谐音讨个吉利。有的还用红色的布块,裁成梭形钉在衣服的后领上,用彩色线穿过梭形布块打成一个结,剩一寸长,表示聪明孔。在缝制过程中,若第一个进屋来的是女性,则可能生下来的是女孩。若第一个进屋来的是男性,则可能是生男孩,据此来猜测怀胎中的性别。

催生衣送到女子夫家后,即开始摊展,其意思是松开包裹,临产时能松开肚子,顺利生产。其中之一包是糖面(白糖和空心粟面条挑到女婿家里要放在水缸上,意为女儿产下后奶水可充足。送催生衣的日子是初一或月半(即十五)。催生衣在小孩出生前一星期将这些东西送到女儿家,指望女儿在生时生得快些,保大人小孩均平平安安。

 

二、满月衣

    小孩满月,外婆要送“满月衣”,又叫“红袄子”。包括龙虎鞋、红肚兜,银项圈、银手镯、银脚镯。打扮起来,活像一个“脑海的小哪吒”。

穿满月衣(红袄子)代表了小孩能长命百岁,一生快乐吉祥。在小孩满月那天,必须穿从外婆家里拿来的那件满月衣。这是一件和尚襟夹袄,里子用花色棉布,面子用红色的绸缎料子,上面用过去的衣线绣有精美细腻的花样,绣得像男绣花一样(因过去绣花绣得好的都是男子)。整件衣裳由男裁缝用手工缝做而成。衣裳的领边和袖口都锭上花桂子(现在是花边,过去是桂子)。衣裳的四周镶上蓝锻光边,钮扣是用蓝锻盘的小盘钮扣。据说小孩子穿红袄子,下面穿的是绿色的绸锻裙子。蚂蚁岛乡穿山村沃雅芝仍收藏有一件相传一百多年历史的红袄子,是从她的外婆手里传下来的,至今已传承到了第五代手里。

婴儿一满月,父母就将婴儿穿戴一新。还要戴狗头帽或虎帽、猫帽。狗头帽是一种用花布或绸缎做成类似狗头状的童帽,上面绣上眼睛、花草,顶上缝上两只耳朵,耳朵边用皮毛。据传,这是要外婆亲自缝制的。帽上还有竹叶、铜钱等吉祥物,意味着婴儿长大后,像小狗一般的活泼可爱,灵敏康健,一年四季,无病无痛,视为吉兆。还有一种叫虎头帽,帽的四周围以银或铜片制作“八仙过海”立像,象征孩子长大后具有闹海弄潮的本领。同理,满月这一天婴儿还要脚穿虎头鞋,谓生龙活虎,前程如虎(王者),长大后威风八面,不是当官,就是财主。腰系绣花红肚兜,红兜上绣着“哪吒闹海”等图案。由此可见童饰是一种物化的载体,通过这载体来表达海岛人对美的追求和理想。

海岛婴儿的头饰也有特点。满月时,婴儿习惯剃光头,头颈上要挂长命线或长命锁、长命袋、银项圈等装饰物。长命锁多为银质,也有碧玉制的,能避魔去邪。长命线是五色丝线扎长,取阴阳五行学说。长命袋是只小小的黄布袋,内装一枚“洪武”皇帝的钱币,也有装着小贝壳的。惟有项圈除了银质外,还有海贝壳串成的贝壳项圈,为海岛特有装饰。若是女孩,到了七、八岁,耳朵要戴上金耳环,过了十七八岁,颈上要挂金项链或银项链,都是头饰组成的部分。

    桃花岛鹁鸪门村殷吹英擅长制作刺绣“老虎”鞋,制作工艺如下:

    1)制作鞋底:根据老虎鞋类型不同分为有纳底和糊底二种,根据宝宝的不同年龄,做到软硬适合;

    2)制作鞋面:鞋面大部分采用丝缎、绸缎、棉布等;

    3)制作鞋面衬里:鞋面衬里根据老虎鞋类型不同采用羊绒、丝绒棉、棉布;

    4)制作鞋帮:鞋帮工艺是制作制作老虎鞋的重要工艺之一,要做到让宝宝穿的舒适并且不容易脱落;

    5)制作鞋帮衬里:鞋面衬里根据老虎鞋类型不同采用羊绒,丝绒棉,棉布;

    6)鞋底绣花:根据老虎鞋类型不同手绣各种花纹图案;

    7)棉鞋填充:填充物根据不同需要可分为新棉花,丝绵,驼绒,晴纶棉;

    8)鞋面和鞋帮的滚边缝合:鞋面和鞋帮的滚边并缝合。

    9)制作五官:精心制作老虎鞋所需的“耳朵(布料),鼻子(布料),胡须(丝线),毛发(动物毛发),眼睛(丝线手绣)眉毛(丝线  手绣),脸部“王”字(丝线手绣)”及合理组合使老虎鞋更逼真生动;

    10)整体修整:老虎鞋基本制作完毕,进入最后修整。

 

三、草(蒲)鞋

     古传葛仙翁曾穿着草鞋直上黄杨尖岗,在白泉河东大山岗、万寿新公岭墩岩石中尽留有仙翁踏过的草鞋脚印,就此后人称草鞋为“仙鞋”。清朝康熙初年,尽遣内地的居民陆续回岛,岛民上山砍柴、下田耕地、挑担驮物不能赤脚,但也穿不起鞋,草鞋便成为普通岛民日常穿用的一种鞋,草鞋制作技艺在那时得到广泛流传。

     草鞋制作材料一般为糯稻草、棕榈、麻绳、碎布条等。在收割稻谷时,选择优质的未淋过雨的糯稻草晒干,去壳、整齐后根头扎紧,一人握住根头不断翻动,两人用木制榔头轮番敲打,使糯草逐渐变软、变韧、不易断裂。有一个木头做的槎耙,耙上有九个齿。中间长三寸左右,两边各四个约一寸长,下边生个大木钩,钩在长凳的一端,制作草鞋者骑马跨坐于长凳上,腰上系一个槎模,先拷熟稻草搓编成草绳,将草绳垫在屁股上便于操作。用一条一人长(两手左右平伸时,两手掌间的距离称“一人”)的糯草绳对折套在草鞋耙的中齿上,用几根草拧紧做出鞋鼻子,然后调过头来把鞋鼻子系在木制弓形的腰带上,将原来对折的两条细绳再对折变成四股,作鞋筋,分别套在草鞋耙的其余方形木齿上,半上半下反回编织,约十几转生纽,后二十几转又生纽(八个纽叫八纽草鞋),逐层编织出耳朵、鞋底、后跟即成。用糯草编成的草鞋走路、挑担、上山劳动不易打滑。穿旧了还可以翻过来再穿。为使草鞋经久耐穿,还可以用麻、棕榈丝、破布之类的东西来编织。

    还有一种用芦苇和蒲草织成的鞋子,叫芦花蒲鞋或者龙蒲鞋。海岛渔民出海,原本是不分春夏秋冬都打赤脚,后来条件稍作改善,夏天一般就穿草拖鞋或蒲拖鞋,春、秋两季穿草鞋或蒲鞋,冬天下雪结冰穿一种特制的芦花蒲鞋,又称“龙花蒲鞋”,鞋厚,鞋身大,又暖和又舒适,并且不会在带水作业中滑跌。

   “叽咕嘎,茅洋老绒做蒲鞋”、“龙潭老浓挑青柴,富翅老浓织蒲鞋”旧时这类反映妇女做蒲鞋的歌谣很多,蒲鞋的鞋底用稻草编,鞋面就用蒲草编。蒲草是生长在大水塘田里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长得细长滑圆,晒干后又韧又柔,制作者预先把蒲草割来晒干备用,在做蒲鞋时得心应手,编织得既美观又结实,深受渔民兄弟欢迎。现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草鞋、蒲鞋已无人问津。

 

四、龙裤

舟山各海岛渔民一直流传“下海穿龙裤”的习俗,至解放后1955年才逐渐消除。据有关史书记载,在清末民初时期,舟山居民的服饰敦尚朴质,虽是殷富人家,也是穿着素静,布衣洁服。即使是喜庆佳节,外出做客,文秀罗缎的服饰也很少见,贫困的渔民,当然也就更简朴了。

龙裤始于康熙年间,关于它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说它的形状像龙灯里中的筒裤式龙体;二说康王逃难定海紫微时曾经穿过,赠送给为他摆渡的舟山渔民。三说,龙裤衩口两边,古代传下来一直绣着飞龙图案,孤儿名之。舟山渔民穿龙裤最盛之时,是在清代后期。相传当时有个老渔民,有三个儿子,娶了三房媳妇,他想从三个儿媳妇中选一个心灵手巧的来当家,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说自己年纪大了,冬训出海捕捞怕冷,要三个儿媳每人给他做一件御寒的冬衣,要求既保暖又省钱,捕捞作业方便。到了期限,三个儿媳把各自做好的衣服送给公公。老渔民看到大媳妇、二媳妇做得都很一般,只有三媳妇做的这条龙裤,别出心裁。老渔民十分满意,就让小儿媳当了家。从此,穿龙裤就在渔民中流传开了。后来,舟山渔村形成了一个规矩,新媳妇到夫家后的头一件事,就得为自己的丈夫和公爹做一条合身的龙裤,这等于是考一考新媳妇的手艺。

龙裤是用土布制成的单裤,质地厚实耐穿,经济实惠。特别是它与一般裤子不同,直筒大脚裤,裤腰宽松并左右开衩,前后褶皱成纹,在腰开衩处,缝有四条带子,便于穿时束缚,十分方便。龙裤也讲究美观,衩口两旁,有的还用七色丝绒绣着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如“龙凤呈祥”、“哪咤闹海”、“八仙过海”和鳌鱼驮仙师等图案;腰身前后还配上绣有“四海平安”、“顺风得力”、“天呈祺样”或“龙王赐宝”等吉语,寄托了渔村妇女对出海的丈夫或儿辈的关心和丰收的祈愿。龙裤一般为深蓝色和玄青色,少数也有用栲皮栲成酱黄色。渔民在海上捕捞操作时,特别是在冬天,把棉背单往裤腰里一塞,四条裤带一束,两只裤脚束紧,既舒服又暖和;而且裤裆宽大,很能适合下蹲、起立和跨越等幅度较大的动作,便利于渔船上起网、捕捞、跨越船邦、上下码头。龙裤肥大还有其特殊的作用,过去渔船上无备救生衣,万一渔民落水,龙裤鼓起会产生较大的浮力,起了增强抗风浪的自救能力。手冷了往裤腰衩口里一塞,又可以挡风御寒,真是一举多得。

笼裤被舟山渔民钟爱还有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装饰美。如色彩的多样性,旧时,嵊泗列岛的渔民多用崇明、南汇产的印花蓝布制作笼裤,故裤色多为深蓝色和玄青色,普陀沈家门一带受闽南渔民的影响,多用栲皮染成,故裤色多为棕红色或酱黄色。可见笼裤的色彩十分丰富而美观。

  普陀博物馆藏有那种独特的服饰。这就是过去东海渔民所穿的十字裆龙裤和粗布大襟衫,从式样上看,十分明显地保留着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人的服饰遗风。

在虾峙岛,名老大周叙成至今还珍藏着两条龙裤,一条是生产用的,一条是作客用的。

 

五、布襕

海岛渔妇的服饰中比较有特征的是一种系在腰间的长及膝的裙裾,俗称“布襕”,又称腰巾。

因为海岛妇女的劳动场所,主要是船头和滩头,系上布襕可保暖、防尘。另外,海岛妇女的劳作方式,多为织网、拣鱼或晒鲞,若将布襕的两角扎起,可当盛器,有时手脏了还可揩手,更多的是保护衣裤免受磨损和玷污。由于布襕有众多的实用功能,所以,海岛的妇女几乎从早到晚都系着布襕,成为海岛服式的一大标志。

布襕由玄色或青色的土布做成,布襕制作较为简单,一块方布,上系两条带子,围在腰间,在背后打个活结就行。但布襕的布料和色彩花样较多,如布料,有龙头细布、印花蓝布、绸缎、油布、皮货、胶塑布等等;心灵手巧的渔妇,还在布襕上绣着各种图案,有“喜鹊登枝”、“腊梅迎春”以及“鱼跃龙门”、“一帆风顺”等吉祥图案。可谓“五彩缤纷”,俗称“绣花布襕”。但是,就海岛而言,大多以纯色为主,年轻的系花布襕,中年的系蓝布襕,老年的系黑布襕,各得其所。

    其实,海岛布襕并非妇女所专用,渔民在海上作业时也要系布襕。但因起网或捉鱼时,常常是带水操作,故而布裥上要染上桐油称之“油布襕”,或系上防潮、防水的塑胶布襕或羊皮布襕,这就与海岛妇女所系的布襕有所区别。

 

六、肚兜

在海岛妇女的劳动服饰中,肚兜亦很重要。这是因为渔汛旺季,海岛妇女特别忙碌,尤其是洗鱼、剖鲞、晒鲞和翻鲞都由妇女担任。此时坐在滩头,头顶骄阳,脚踩热沙,弯腰起身,挥刀杀鱼,忙个不停,必定是热汗直淌。为此,渔妇多以肚兜护体,一是为了护住乳房,减少摆动,劳作时感到利索轻快;二是为了体内的汗水逐渐被肚兜所吸收,一时间不使汗水流淌直下。可见,肚兜服饰的形成与海洋性生产方式有关。

   所谓肚兜实是块红色的棱形料子,它的原料有红布,也有红绸做的,形似一件单面背心,俗称“红肚兜”。“红肚兜”不仅为劳动所需,也是姑娘出嫁和婴儿出生的必备之物。肚兜的制作,红棱上端两角钉上红绒线或银链子,系在颈上,垂于胸前,腋下两端腰带结于背后,从而起到遮胸露背的作用。究其形状和制作,大致与江南的内地风俗相似,但肚兜的花纹图案,则就大不相同。如内地绣的一般是“鸳鸯戏水”,“牡丹”花卉之类,但海岛人所绣的图案往往与大海和鱼文化有关,更具海洋特色和装饰美。比如肚兜内有个小口袋,口袋的周围画着海蜇和乌贼鱼,而小口袋是只大海螺。若是孕妇肚兜,肚兜的形状为婆籽鱼,即怀孕的大鲳鱼,意味着产子多多,多子多福。若是出嫁的新娘,肚兜上绣的是比目鱼,意为“比目鱼儿双双游”,夫妻恩爱和谐相亲。可见海岛肚兜形状及其图案大多有鱼,即为鱼余谐音,日日有鱼,年年有余,不仅显示出一种求吉的功能和愿望,而且画面清丽,制作精良,色彩鲜艳,颇具鉴赏性。

 

七、小脚鞋

小脚鞋是海岛民众对女子三寸金莲鞋、四寸银莲鞋、五寸铜莲鞋等的统称。鞋头上绣有牡丹、水仙等花卉,图案看上去简洁、清秀和亮丽。也有色彩斑斓的鱼和水波纹,象征着鱼水千秋等等。

女子鞋的款式很多,有宫鞋、绣花鞋、孪凤鞋、鸳鸯鞋、金丝鞋等。但脚大脚小却是女子婚配时的重要因素之一,显示她们的不同等级和命运。新娘子长得好看与否,不看面容,先看双脚,越小越漂亮。三寸金莲——最受富家弟子欢迎;四寸银莲——嫁到中富人家;五寸铜莲——嫁到贫民人家。如果一双天然大脚,就是生得十分美丽也难嫁出去,而且还受人们的歧视,嘲笑:“大脚妣,勿中意!”

女孩裹脚是异常痛苦的事,所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裹小足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束缚、残害妇女的一个很变态的手段,宋朝开始流行,直到建国前才废除。女孩4-5岁就开始缠脚,将女孩得双脚用一条宽约二寸半、长三尺左右的粗布紧紧地裹住,每裹一层就撒一些石灰粉,使双脚不再长大,并把脚背卷起来当作脚底站立走路,似尖尖的小笋。撒石灰粉的目的是为了防潮,因为女孩子缠上裹脚布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解开它,直到十几岁基本定型之后才能更换一次裹脚布,但脚纱仍要缠着。而且普通百姓家的女孩还要参加各种劳动,洗衣烧饭养牲畜。所以裹小脚常使那些女孩泪流满面,痛苦无边,甚至跌倒在地,滚落田间。由六横镇五星社区里岙村俞品久(87岁)提供的一双小脚鞋,是地地道道的“三寸金莲”,该鞋是他大奶奶遗传下来,距今已一百六十全年。

 

    舟山海岛的传统服饰还有很多,比如渔民们为了御寒,所戴的一种棕色呢绒制成的“罗宋帽”,这种帽子的外帽壳可上下翻动,后沿翻下来可遮住双耳和后头颈,前帽壳挖两个洞,作为眼孔,这样可把外帽壳罩住整个脸部,只露两个眼孔作为观察之用,就可保暖和遮风雪了,这是海岛特有的一种帽式。还有海岛妇女习惯戴的头巾,按照惯例,老年妇女戴黑帽或白巾,中年妇女戴蓝巾或白巾,年轻妇女戴黄帽或花巾。花巾上有各种彩色图案,其中有绣着金龙的,俗称“龙巾”,都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又如新娘出嫁时戴的凤冠,穿的霞帔,新郎头戴的瓜皮帽或红缨帽,还有一种在礼帽上插两根孔雀毛的“田雉帽”。再如在嵊泗诸岛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的夏季穿的木屐,以及妇女们为不使丈夫受冻,就用质地较好的自做布,用针线多层缝制,千针上万针落,缝制而成似靴子的龙袜等等。由于篇幅所限,不再细细介绍了。

                                          20099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