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岛传统服饰
(2010-09-27 21:54:45)
标签:
小布舟山宋体老虎鞋布襕杂谈 |
分类: 瞻读千岛 |
舟山海岛传统服饰
舟山海岛传统服饰的起源可以早推至《山海经》记载的远古时代。东南沿海有个捕鱼氏族叫玄股国,其国民“善长用鱼皮制衣”。玄股国民先有葛,后有麻和丝,最后有了棉花。其间捻线织布是最原始的纺织术,而纺轮则是纺纱的主要工具。近年来在白泉和大巨岛的孙家山等地,考古发掘的一件扁圆形石纺轮和一件陶纺轮,以及骨针、骨锥等物,足以证明远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海岛上已有纺织和缝纫之术,服饰习俗也随之诞生。
舟山岛民的服饰习俗,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其服饰的发生与海岛自然环境和海洋生产方式紧密相关,同时也与岛外地区的辐射和渗透有关。下面介绍几种舟山海岛过去常见、现在已经罕见的传统服饰,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催生衣
催生衣送到女子夫家后,即开始摊展,其意思是松开包裹,临产时能松开肚子,顺利生产。其中之一包是糖面(白糖和空心粟面条挑到女婿家里要放在水缸上,意为女儿产下后奶水可充足。送催生衣的日子是初一或月半(即十五)。催生衣在小孩出生前一星期将这些东西送到女儿家,指望女儿在生时生得快些,保大人小孩均平平安安。
二、满月衣
穿满月衣(红袄子)代表了小孩能长命百岁,一生快乐吉祥。在小孩满月那天,必须穿从外婆家里拿来的那件满月衣。这是一件和尚襟夹袄,里子用花色棉布,面子用红色的绸缎料子,上面用过去的衣线绣有精美细腻的花样,绣得像男绣花一样(因过去绣花绣得好的都是男子)。整件衣裳由男裁缝用手工缝做而成。衣裳的领边和袖口都锭上花桂子(现在是花边,过去是桂子)。衣裳的四周镶上蓝锻光边,钮扣是用蓝锻盘的小盘钮扣。据说小孩子穿红袄子,下面穿的是绿色的绸锻裙子。蚂蚁岛乡穿山村沃雅芝仍收藏有一件相传一百多年历史的红袄子,是从她的外婆手里传下来的,至今已传承到了第五代手里。
婴儿一满月,父母就将婴儿穿戴一新。还要戴狗头帽或虎帽、猫帽。狗头帽是一种用花布或绸缎做成类似狗头状的童帽,上面绣上眼睛、花草,顶上缝上两只耳朵,耳朵边用皮毛。据传,这是要外婆亲自缝制的。帽上还有竹叶、铜钱等吉祥物,意味着婴儿长大后,像小狗一般的活泼可爱,灵敏康健,一年四季,无病无痛,视为吉兆。还有一种叫虎头帽,帽的四周围以银或铜片制作“八仙过海”立像,象征孩子长大后具有闹海弄潮的本领。同理,满月这一天婴儿还要脚穿虎头鞋,谓生龙活虎,前程如虎(王者),长大后威风八面,不是当官,就是财主。腰系绣花红肚兜,红兜上绣着“哪吒闹海”等图案。由此可见童饰是一种物化的载体,通过这载体来表达海岛人对美的追求和理想。
海岛婴儿的头饰也有特点。满月时,婴儿习惯剃光头,头颈上要挂长命线或长命锁、长命袋、银项圈等装饰物。长命锁多为银质,也有碧玉制的,能避魔去邪。长命线是五色丝线扎长,取阴阳五行学说。长命袋是只小小的黄布袋,内装一枚“洪武”皇帝的钱币,也有装着小贝壳的。惟有项圈除了银质外,还有海贝壳串成的贝壳项圈,为海岛特有装饰。若是女孩,到了七、八岁,耳朵要戴上金耳环,过了十七八岁,颈上要挂金项链或银项链,都是头饰组成的部分。
三、草(蒲)鞋
四、龙裤
舟山各海岛渔民一直流传“下海穿龙裤”的习俗,至解放后1955年才逐渐消除。据有关史书记载,在清末民初时期,舟山居民的服饰敦尚朴质,虽是殷富人家,也是穿着素静,布衣洁服。即使是喜庆佳节,外出做客,文秀罗缎的服饰也很少见,贫困的渔民,当然也就更简朴了。
龙裤始于康熙年间,关于它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说它的形状像龙灯里中的筒裤式龙体;二说康王逃难定海紫微时曾经穿过,赠送给为他摆渡的舟山渔民。三说,龙裤衩口两边,古代传下来一直绣着飞龙图案,孤儿名之。舟山渔民穿龙裤最盛之时,是在清代后期。相传当时有个老渔民,有三个儿子,娶了三房媳妇,他想从三个儿媳妇中选一个心灵手巧的来当家,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说自己年纪大了,冬训出海捕捞怕冷,要三个儿媳每人给他做一件御寒的冬衣,要求既保暖又省钱,捕捞作业方便。到了期限,三个儿媳把各自做好的衣服送给公公。老渔民看到大媳妇、二媳妇做得都很一般,只有三媳妇做的这条龙裤,别出心裁。老渔民十分满意,就让小儿媳当了家。从此,穿龙裤就在渔民中流传开了。后来,舟山渔村形成了一个规矩,新媳妇到夫家后的头一件事,就得为自己的丈夫和公爹做一条合身的龙裤,这等于是考一考新媳妇的手艺。
龙裤是用土布制成的单裤,质地厚实耐穿,经济实惠。特别是它与一般裤子不同,直筒大脚裤,裤腰宽松并左右开衩,前后褶皱成纹,在腰开衩处,缝有四条带子,便于穿时束缚,十分方便。龙裤也讲究美观,衩口两旁,有的还用七色丝绒绣着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如“龙凤呈祥”、“哪咤闹海”、“八仙过海”和鳌鱼驮仙师等图案;腰身前后还配上绣有“四海平安”、“顺风得力”、“天呈祺样”或“龙王赐宝”等吉语,寄托了渔村妇女对出海的丈夫或儿辈的关心和丰收的祈愿。龙裤一般为深蓝色和玄青色,少数也有用栲皮栲成酱黄色。渔民在海上捕捞操作时,特别是在冬天,把棉背单往裤腰里一塞,四条裤带一束,两只裤脚束紧,既舒服又暖和;而且裤裆宽大,很能适合下蹲、起立和跨越等幅度较大的动作,便利于渔船上起网、捕捞、跨越船邦、上下码头。龙裤肥大还有其特殊的作用,过去渔船上无备救生衣,万一渔民落水,龙裤鼓起会产生较大的浮力,起了增强抗风浪的自救能力。手冷了往裤腰衩口里一塞,又可以挡风御寒,真是一举多得。
笼裤被舟山渔民钟爱还有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装饰美。如色彩的多样性,旧时,嵊泗列岛的渔民多用崇明、南汇产的印花蓝布制作笼裤,故裤色多为深蓝色和玄青色,普陀沈家门一带受闽南渔民的影响,多用栲皮染成,故裤色多为棕红色或酱黄色。可见笼裤的色彩十分丰富而美观。
普陀博物馆藏有那种独特的服饰。这就是过去东海渔民所穿的十字裆龙裤和粗布大襟衫,从式样上看,十分明显地保留着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人的服饰遗风。
在虾峙岛,名老大周叙成至今还珍藏着两条龙裤,一条是生产用的,一条是作客用的。
五、布襕
海岛渔妇的服饰中比较有特征的是一种系在腰间的长及膝的裙裾,俗称“布襕”,又称腰巾。
因为海岛妇女的劳动场所,主要是船头和滩头,系上布襕可保暖、防尘。另外,海岛妇女的劳作方式,多为织网、拣鱼或晒鲞,若将布襕的两角扎起,可当盛器,有时手脏了还可揩手,更多的是保护衣裤免受磨损和玷污。由于布襕有众多的实用功能,所以,海岛的妇女几乎从早到晚都系着布襕,成为海岛服式的一大标志。
布襕由玄色或青色的土布做成,布襕制作较为简单,一块方布,上系两条带子,围在腰间,在背后打个活结就行。但布襕的布料和色彩花样较多,如布料,有龙头细布、印花蓝布、绸缎、油布、皮货、胶塑布等等;心灵手巧的渔妇,还在布襕上绣着各种图案,有“喜鹊登枝”、“腊梅迎春”以及“鱼跃龙门”、“一帆风顺”等吉祥图案。可谓“五彩缤纷”,俗称“绣花布襕”。但是,就海岛而言,大多以纯色为主,年轻的系花布襕,中年的系蓝布襕,老年的系黑布襕,各得其所。
六、肚兜
在海岛妇女的劳动服饰中,肚兜亦很重要。这是因为渔汛旺季,海岛妇女特别忙碌,尤其是洗鱼、剖鲞、晒鲞和翻鲞都由妇女担任。此时坐在滩头,头顶骄阳,脚踩热沙,弯腰起身,挥刀杀鱼,忙个不停,必定是热汗直淌。为此,渔妇多以肚兜护体,一是为了护住乳房,减少摆动,劳作时感到利索轻快;二是为了体内的汗水逐渐被肚兜所吸收,一时间不使汗水流淌直下。可见,肚兜服饰的形成与海洋性生产方式有关。
七、小脚鞋
小脚鞋是海岛民众对女子三寸金莲鞋、四寸银莲鞋、五寸铜莲鞋等的统称。鞋头上绣有牡丹、水仙等花卉,图案看上去简洁、清秀和亮丽。也有色彩斑斓的鱼和水波纹,象征着鱼水千秋等等。
女子鞋的款式很多,有宫鞋、绣花鞋、孪凤鞋、鸳鸯鞋、金丝鞋等。但脚大脚小却是女子婚配时的重要因素之一,显示她们的不同等级和命运。新娘子长得好看与否,不看面容,先看双脚,越小越漂亮。三寸金莲——最受富家弟子欢迎;四寸银莲——嫁到中富人家;五寸铜莲——嫁到贫民人家。如果一双天然大脚,就是生得十分美丽也难嫁出去,而且还受人们的歧视,嘲笑:“大脚妣,勿中意!”
女孩裹脚是异常痛苦的事,所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裹小足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束缚、残害妇女的一个很变态的手段,宋朝开始流行,直到建国前才废除。女孩4-5岁就开始缠脚,将女孩得双脚用一条宽约二寸半、长三尺左右的粗布紧紧地裹住,每裹一层就撒一些石灰粉,使双脚不再长大,并把脚背卷起来当作脚底站立走路,似尖尖的小笋。撒石灰粉的目的是为了防潮,因为女孩子缠上裹脚布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解开它,直到十几岁基本定型之后才能更换一次裹脚布,但脚纱仍要缠着。而且普通百姓家的女孩还要参加各种劳动,洗衣烧饭养牲畜。所以裹小脚常使那些女孩泪流满面,痛苦无边,甚至跌倒在地,滚落田间。由六横镇五星社区里岙村俞品久(87岁)提供的一双小脚鞋,是地地道道的“三寸金莲”,该鞋是他大奶奶遗传下来,距今已一百六十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