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心得)无言的悲怆——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2014-01-20 20:12:37)

很早以前接触到的莫言的第一本小说,就是《透明的红萝卜》,当时脑海中一下浮现出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都一样魔幻又现实,“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萝卜地,阳光灿烂,照着萝卜地里一个弯腰劳动的老头,又来了一个手持鱼叉的姑娘,她叉出一个红萝卜,举起来,迎着阳光走去。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异常的光彩。”看,作者都告诉我们,他是从梦境中生酵出的人物和情节,编织成了这篇《透明的红萝卜》。这样一篇现实与梦境或者童话交织的小说,读着让人心疼,心疼黑孩。

小说主人公是黑孩是一个十岁左右又瘦又小的小可怜,爹走了,家里只有一个虐待他的后娘,他过早的背负了生活的重负,和大人一样参加劳动挣工分。他被指派给铁匠拉风箱,受尽小铁匠的羞辱和痛打,在一天夜里,黑孩在小铁匠的指使下偷回许多萝卜,并发现一幅奇特美丽的画面:炉前铁砧上放着一个金色的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美丽的弧线上还泛出一圈金色光芒。他对此很着迷。在黑孩痛苦麻木的生活中,好在还有菊子姐心疼他照顾他,让他感觉到现世的温暖。所以当菊子姐也从生活中消失之后,黑孩生活中的一丝光明也随之消逝了,他疯狂的找寻透明的红萝卜,未果……

无疑这是一部成功之作,无关于这个故事本身,而在于闪烁在故事中的虚幻与真实模糊不清的感觉,就像黑孩寻找的透明的红萝卜,真真假假,难以言说。小说塑造的黑孩像是一个童话中才存在的:他看到的阳光是蓝色的,可以听到头发落地的声音;他可以拿手抓热铁,发出呲啦呲啦的响声;他在黑夜看到透明的红萝卜,里面还流动着活泼的音色液体……小说中奇特的描写 ,塑造神秘超然的世界,带有浓厚的“先锋”色彩。

同时,这部小说中细致描写的农村生活,与无数的北方农村相契合,是多么的真实。莫言所描写的具有地域于特色的乡土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原始情感,是寻根文学的一个代表。

一、《透明的红萝卜》与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是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旨在追溯民族传统文化渊源,对于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或继承的文学创作潮流。该潮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莫言的创作契合了寻根的主旨追求,因而他的成名也在这一时期。

我觉得《透明的红萝卜》追寻的是人们原始的对自然世界的感知以及人的原始情感,那是一种最纯粹的感情,隔绝了喧嚣世界的丑陋、斗争和虚伪。“寻根文学中最具柔性原始主义倾向的作品首推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和王安忆的《小鲍庄》”《透明的红萝卜》通过黑孩来抒发人类原始的阴柔情操。

黑孩身世可悲,而且是个哑巴,这使得他无法通过言语来和这个世界沟通,同时也导致他拥有灵敏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从而可以通过原始的直觉方式来感知世界。黑孩想象丰富,在村民会议主任训话时,黑孩却回想着自己挑了桶水在河里走的感觉,像有温柔的鱼嘴在吻她;“他的鼻子很灵” ,可以嗅到河里发红发浑的地方飘上来的血腥味,他的耳朵甚至可以像动物那样使劲忽闪着……总之,黑孩不能用言语与人沟通,却有着不比人少的思想交流,他靠着最原始的方式与自然进行交流,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富有诗情画意的世界。这是一些寻根文学的精神,写具有蛮荒色彩的原始生活形态,表现传统的文化观念,正如黑孩在孤独中,积极构建他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

黑孩的感情世界是纯净的,这是人类最原始最美好的感情。黑孩没有人们那么多的私欲,不像小铁匠一心希望得到菊子姐,小石匠对他好也是为了得到菊子姐,村里人都希望干最轻的活……成人的世界充满了功利、欲望,黑孩的内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他的感情是原始的和单纯的。莫言从儿童的心理塑造来表现原始情感,突出了作品的原始主题和寻根性。

二、《透明的红萝卜》与“先锋”性

“先锋”是指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潮流,“先锋”的就是“前卫”的,反叛既有的传统。莫言从1985年开始,一改之前的传统现实主义写法,几乎完全出于虚构,写下了这篇带点神秘色彩,让人捉摸不透的《透明的红萝卜》。

《透明的红萝卜》的“先锋”性具有两点魅力。

首先,小说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小说的魅力正是在于他通过一个模糊虚构的世界与黑暗的现实之间形成强烈对比,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效果。这与·亨利的“含泪的微笑”与异曲同工之妙,童话越是美好,现实越是残酷。《透明的红萝卜》写文革中的农村生活,却没有延续“伤痕文学”真实揭露文革创伤的风格,而是借助作者生活中的一个梦去想象,运用模糊的虚构,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梦境,渲染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但面对现实,美梦只能像五彩的肥皂泡一样破灭。这种伤痛比痛苦的生活更可怕。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黑暗的石洞中,看不到一丝光亮,即使难受,却会习惯。可是如果石缝中透过一丝光亮过来,我们总是想要循着光亮找到希望,却四处碰壁,最后依旧在黑暗中孤独终老,这种感情却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透明的红萝卜》正是透过美梦的无法存在来反衬了文革现实的残酷,使悲剧效果达到了令人撕心裂肺的程度。当太阳出来了,幸福是否与阳光同在

第二点是,《透明的红萝卜》总给人一种恍惚迷离之感,它所描写的一切,既像是实现的,又像是非现实的,黑孩的那双又黑又亮的眼睛意味着一个世界——有发亮的气体在河面上起伏上升,有身体透亮的河虾在水底冉冉飘动;还有一个透明的红萝卜静静地躺着,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线条流畅优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最后,像一道金色的长虹一样落到河里,水面上想起一下破裂声……小说通过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效果,把生活描写得带点神秘、虚幻色彩,并流露出一种感伤气息。它有点类似于“魔幻现实主义”,充满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生死不辨,人神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但是它却依然不失其真实性。《透明的红萝卜》中有很多浪漫幻想的部分,我们却依然可以体会到黑孩生存处境的艰难。

 

三、莫言、黑孩和透明的红萝卜

很多作家的作品都带有自传色彩,或多或少总会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扯上关系,即使塑造出很多不同的人物,都是一种人物的不同化身,合在一起便会出现作家的影子。莫言说:“如果硬要我从自己的书里抽出一个这样的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就是我在《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莫言透过黑孩来叙述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寥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的一段时光。

“我十三岁时曾在一个桥梁工地山当过小工,给一个打铁的师傅拉风箱生活。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产生与我这段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小说中的黑海虽然不是我,但与我的心是相通的。”作为黑孩的原型,透过黑孩我们可以了解莫言,那么通过莫言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黑孩及其内涵。

莫言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生活艰苦,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的经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黑孩和他一样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上,于是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难,他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里只穿一条短裤,光着背,赤着双脚;他能够对自己身上的伤口熟视无睹……他具有幻想能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奇异而美丽的事物,他可以一直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但是菊子姐却让他体会到了什么是关心,于是他在孤独中渴望爱,贪恋菊子姐的关爱。

透明的红萝卜是黑孩的菊子姐,是他的梦,是他温暖的源泉,所以他一直在找寻。于是在菊子姐离开后,“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到天上去。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黑孩把手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象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它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苞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他又拔出一个萝卜,又举出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他膝行一步。拔两个萝卜。举起来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黑孩疯狂无助的寻找透明的红萝卜,可是找不到看不到,于是“钻进了黄麻地,象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

最后的破灭,让人动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