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小说中的“风拂烟笼”诗考究

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老龙子读水浒 |
《水浒传》小说中的“风拂烟笼”诗考究

2021年4月,我修改诗稿。忽然想看一看《水浒传》小说中的诗歌是否合乎律诗的格律,于是把小说第三回中的“风拂烟笼”诗拿来对照。从这首诗总体格式看,应该是一首“仄起入韵”的七律。如果说这首诗有不规则之处,那就是首联明显失对。“风拂烟笼锦旆扬,太平时节日初长”,是这首诗的首联。按照七律“仄起入韵”的格律要求,首联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仄仄仄平平。然而这两句却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对平平仄仄仄平平,明显失对。“风拂烟笼”是 平平仄仄,“太平时节”也是平平仄仄,这是应该非常明显的错误啊!
风拂烟笼锦旆扬,太平时节日初长。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能添壮士英雄胆,善解佳人愁闷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尺晓垂杨柳外,一竿斜插杏花傍。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细看这首诗,后面的三联,中规中矩,唯独首联不合规矩。而且首联的错误也是非常蹊跷,我们如果把“风拂”与“烟笼”互唤位置,改成“烟笼风拂”,问题立刻就解决了。“烟笼风拂锦旆扬,太平时节日初长”,这正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仄仄仄平平。完全符合七律“仄起入韵”首联的格律要求。
这个错误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改正了吗?这让我不免心存疑惑。《水浒传》小说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作为经典名著,这首诗经过那么多文人、学者的法眼,居然没有发现这个明显的错误,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我查了一下,除了金圣叹的本子把这首诗删掉了,其他各版本好像是都有这首诗,而且都是“风拂烟笼”。这是版本流传中的问题吗?抑或是哪一位刻工的失误?我不得而知。盼有后来者能够弄清楚这个问题,以后再印《水浒传》时,把这个错误纠正过来。依原韵打油一首:
水浒小说酒作纲,交杯把盏看忠良。
能添壮士英雄胆,善解佳人愁闷肠。
结义同期千载醉,相知共盼万年强。
行间字里酒文化,嚼字咬文分外香。
查《汉语大词典》,卷六第503至507页,“拂”字有三音。一是fú,指随击随过;掠击;擦拭;掸除;拂子,拂尘;掠过;振动;展开;提起等。二是bì,通“弼”,指辅佐;矫正;纠正等。三是pì,指拂士,辅佐的贤士。从“风拂烟笼”诗的本意看,诗中的“拂”字应该为“fú”音。
查《汉语大词典》,卷八第1277页至第1282页,“笼”字有两音。一是lóng,指用竹片编成的盛物的器具;饲养鸟、虫、家禽等的笼子;罩箍;又作量词。二是lng,指笼罩;遮掩;包括;包罗;缠绕;戴;点燃等意;又作盛衣物的箱笼。从“风拂烟笼”诗的本意看,诗中的“笼”字应该为“lng”音。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水浒全传》第55页对于这首诗有注释三十二:“‘有诗为证’,荣与堂本‘證’作‘证’,原本及各本二字通用,下同。”这里说的“原本”是指天都外臣序本。
关于“各本”,郑振铎先生在序言中说:我们手头所有的各种版本的《水浒传》是:
(一)《忠义水浒传》二十卷(一百回,残存第十一卷一卷,即第五十一回到第五十五回),明嘉靖间武定侯郭勋刻本。
(二)《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明万历十七年己丑(一五八九年)天都外臣(汪道昆)序刻本。
(三)李卓吾评本《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明万历荣与堂间刻本(日本内阁文库藏,今用照片本)。
(四)钟伯敬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明末四知馆刻本(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今用刘修业先生校录本)。
(五)《忠义水浒传》不分卷(一百回),明末大涤余人序刻本(李玄伯氏藏),李氏排印本。
(六)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不分卷(一百回),明、清间芥子园刻本。
(七)《忠义水浒全传》不分卷(一百二十回),亦题“李卓吾评”,明末杨定见增编,袁无涯刻本。
(八)《忠义水浒全传》不分卷(一百二十回),明、清间郁郁堂翻刻杨定见本。
(九)《第五才子书》七十五卷(七十回)明、清间金圣叹评,贯华堂原刻本,中华书局影印贯华堂本,又其他坊刻本甚多。
在排除了闽本和金圣叹的七十回本之后,郑振铎先生说:在以上所说的八种版本中,最古的是郭勋本。但是,它已经只剩下我所藏的残本一卷,无法用作底本。其次,就是天都外臣序刻本,经我们拿它来和郭勋本残卷对照,证明它是郭勋本的一个很忠实的覆刻本。因此,我们采用它作为底本,再用其他各本详加校勘;又把杨定见本中关于“平田虎、王庆”的故事的二十回,增补进去。
可惜的是,我们用作底本的天都外臣序刻本,并非万历时的初印本;其中有不少篇页,是清康熙间石渠阁补刻的。有的补刻篇页,似更在其后。在那些补刻的篇页中,还没有发现多大的窜改之迹,可能补刻时还是根据了一部初印本的。但所有补刻的部分,我们仍在校勘记里面一一注明。
从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水浒全传》的校对过程和注释看,郑振铎先生所说的“八种版本”中应该都收入了“风拂烟笼”诗。

至2009年,王利器先生在《水浒全传校注》第三回的注释中对这首诗做了比较详细的考据与说明(第267页)。摘录如下:
注释第六十一:《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后戊集》卷九《杂题门•桃符》:“酒肆:陶渊明点头就饮,李太白招手回来。”桃符,谓门联也。
注释第六十二:《古今小说》卷三十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来到谟县前,见个小酒店,但见:云拂烟笼锦旆扬,太平时节日舒长。能添壮士英雄胆,会解佳人愁闷肠。三尺晓垂杨柳岸,一竿斜刺杏花傍。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与此文从同,盖俱出自书会留文也。(吴注: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小说集,第36卷《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注释第六十三: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酒旗斜矗。”
注释第六十四:胡曾《咏史诗》卷一《西园》:“高情公子多秋兴,更领诗人入醉乡。”王绩有《醉乡记》。
王利器先生说这首诗“出自书会留文”。施耐庵写《水浒》,大约是在元末明初;冯梦龙(1574年-1646年)写《三言》,是在明末天启年间。他们都是从书会留文中采珠拾贝,当然,也不排除冯梦龙借鉴了施耐庵的笔墨。
还有一种可能,即袁无涯编辑出版《李卓吾评忠义水浒全传》时(1615),冯梦龙其时41岁,参与其中,用了这首诗。然而如果是容与堂本中既有此诗,那就要向更早的时间里进行追本溯源。
今存百回本的最早版本,是明万历末年(1610年左右)杭州容与堂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书一百卷一百回,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水浒传》,书前有四篇评论文字,正文有眉批、行间夹批和回末总评,每回前附有两幅颇为精美的木刻插图。这个版本上,没有署作者名字。(以上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水浒传》三卷本1981年的《出版说明》)
严敦易《水浒传的演变》考据:天都外臣序本,万历十七年刊行,汪道昆(1525—1593)活了69岁,万历己丑年(1589)作序时65岁。
二十一年后,有杭州容与堂刻本,时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左右)。
又过了五年,袁无涯编辑出版《李卓吾评忠义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时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以上三种版本,应该都有“风拂烟笼”诗。诚如王利器先生所说,这首诗来自书会留文的可能性比较大。然而施耐庵撰写《水浒传》的原本是否有这首诗,已经无法考据;郭勋编辑《水浒传》的原本也已经散佚。自天都外臣(汪道昆)序本至今,《水浒传》小说又经过汪道昆、李卓吾、杨定见、袁无涯、冯梦龙、李渔等文章巨公编校,更有今人鲁迅、胡适、郑振铎、王利器等批校、研究,却都没有发现、纠正这首诗的谬误之处,此岂非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