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笔生花与胸有成竹——参赛作品说明之七

(2021-11-11 06:06:48)
标签:

文化

时尚

分类: 学诗体会

梦笔生花与胸有成竹——参赛作品说明之七

梦笔生花与胸有成竹——参赛作品说明之七

我非常喜欢“梦笔生花”这个成语,在诗歌中多次用“梦笔生花”与“胸有成竹”对仗。

“梦笔生花”说的是江淹的故事。江淹(444-505),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 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江淹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虽家境贫穷,但很好学。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宋泰始四年(468),被任命为巴陵王国左常侍。升明元年(477),齐高帝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齐建元(479)初,改任骠骑豫章王记室,兼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册令,并撰写国史。延兴(494)初,为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中书令谢朏等人。中兴元年(501),迁任吏部尚书。梁天监元年(502),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为临沮县开国伯。不久又改封为醴陵侯。天监四年(505)江淹去世,终年六十二岁,梁武帝为他穿素服致哀,并赠钱三万、布五十匹。谥号宪伯。

梦笔生花与胸有成竹——参赛作品说明之七

关于江淹梦笔的典故有三则,分别是:梦笔生花,文通残锦和江郎才尽。

(一)梦笔生花。公元474年,江淹被贬,来到浦城当吴兴县令。据传,一夜宿城西孤山,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五彩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风流魁首,人称"梦笔生花"   

 

(二)文通残锦。江淹年少时以文辞扬名,到晚年才气稍减。据说作宣城太守罢官回家时,曾停泊在禅灵寺附近的河洲边,夜里梦见一个人自称是张景阳(张协),对他说:"从前把一匹锦寄放在你这儿,现在请还给我。"江淹就从怀里掏出几尺还给他,张景阳大怒说:"怎么能裁剩下这么一点儿!"回头看见丘迟:"剩下这几尺既然没有什么用了,送给你吧。"从那以后江淹的文章就大不如前了。

(三)江郎才尽。江淹作宣城太守罢官回家时,曾在冶亭投宿,梦见一男子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有一枝笔在你这儿放了多年,请还给我。"江淹从怀里摸出一枝五彩笔递给了他,此后再写诗,完全写不出好句子了。世人说他已经才尽了。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晁补之称赞文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梦笔生花与胸有成竹——参赛作品说明之七

“梦笔生花”与“胸有成竹”的平仄并不对仗,需要加以调整。从2007年开始,在将近十五年的时间里,我用“梦笔生花”与“胸有成竹”这两个成语创作了以下这些诗句:

1胸里成竹竹正翠,梦中得笔笔生香。

2、胸里成竹竹正翠,梦中获笔笔方刚。

3、梦中获笔文思涌,胸有成竹画意鲜。

4梦笔生花花更艳,成竹有画画呈芳。

5梦笔生花花色艳,成竹有画画中香。

6梦中早启生花笔,胸里渐萌寄趣竹。

7胸里成竹竹方翠,梦中得笔笔力强。(拗救)

8、梦笔生花见文彩,成竹拔节闻墨香。(拗救)

 胸里成竹竹方翠,梦中得笔笔力强。这一句里面实行了拗救,基本上符合平仄与对仗的要求,差强人意。在后来的诗歌里面,我把这个意思改做:“成竹胸里竹存节,得笔梦中笔有功。”(《赠卫德连》);又改为:“胸里成竹竹正翠,梦中得笔笔方驰。”(《向战友赠书有感》)。基本上符合了格律的要求。

我这次参赛的《光荣在党五十年》排律诗第九联是:“胸里成竹竹似栋,梦中得笔笔如椽。”这个联句几经修改,一开始是:胸里成竹竹枝翠,梦中得笔笔意鲜。用了拗救。后来修改为:胸有成竹竹正翠,梦中得笔笔方酣。“笔酣墨饱”,自以为不错,一时得意。仔细一看,前面还有一句“心游学海意方酣”,两个“酣”字重复,乃诗家大忌。至此,就有一点黔驴技穷的感觉了。没办法,向我的两个儿子求援。大儿子吴昊提出“笔如椽”,这使我有了灵感,于是有了现在这个对仗句子。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咱们可以把这句话改作“儿子不必不如父”。人到晚年,有友有诗即神仙。盼我的子孙能够继承我对于诗词的爱好。梦笔生花与胸有成竹——参赛作品说明之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