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的用典——读《随园诗话》

(2021-04-01 05:53:45)
标签:

文化

情感

分类: 学诗体会

诗歌的用典——读《随园诗话》

 

诗歌的用典——读《随园诗话》

日本稻叶君山的《清朝全史》云:“乾隆御诗至十余万首,所作之多,为陆放翁所不及。常夸其博雅,每一诗成,使儒臣解释,不能即答者,许其归家涉猎。往往有翻阅万卷而不得其解者,帝乃举其出处,以为笑乐。”

金庸认为:“乾隆之诗所以难解,非在渊博,而在杜撰,常以一字代替数语,群臣势必瞠目无以所对,非拜服赞叹不可。”

作诗用典是一种常见现象,这是由于诗歌的特点而决定的。诗歌要求字句凝练,要用少量的字句来表达复杂的意蕴,用典是最好的办法,因此历来的诗家都喜欢用典。鲁迅的“风生白下”,毛泽东的“斑竹一支千滴泪”都可以作为实证。

《随园诗话》第九卷(八)引用张哲士的《咏胭脂》:“南朝有井君王入,北地无山妇女愁。”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含义隽永,确是好诗。然而如果读者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则无法体会这两句诗的美妙。第一句中的“井”是指胭脂井,第二句中的“山”是指胭脂山,分别有典。

“胭脂井”是指南朝陈国景阳宫的景阳井,在今南京市。隋兵南下,陈国的末代皇帝陈叔宝与张、孔二贵妃并投此井,故名“辱井”。井有石栏,呈红色,好事者附会为胭脂所染,故名“胭脂井”。元朝的萨都剌有《满江红·金陵怀古》词:“《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蛰泣。”用的也是这个典故。

“胭脂山”即燕支山,古在匈奴境内,以产胭脂草而得名。匈奴失此山,曾作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纳兰性德有《满江红》词:“代北燕南,应不隔明月千里,谁想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

知道了这两个典故,才能更好地了解为什么“南朝有井君王入,北地无山妇女愁。”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两句诗的意蕴。

我在《把酒读书在重阳》诗中说拟律萧何传万载,谏兵魏相立朝堂”,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萧何拟律”的故事;一个是“魏相谏兵”的故事(魏相字弱翁)。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汉朝,《汉书》中有详细记载。

我在《书中有知音》诗中说“汉书下酒明杜婿,水浒交杯觅知音”,用了“汉书下酒”的典故,说的是宋诗人苏舜钦嗜酒,每夜要饮一斗,不要菜肴。他的岳父杜正献感到奇怪,一次见他在读《汉书》,读到张良行刺秦始皇未中,拍案叹息,饮酒一大杯;读到张良刘邦君臣际遇,感慨兴奋,又饮一大杯。岳父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夜饮一斗酒实在不算多。后用“汉书下酒”称扬倾心读书。(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载)我的这句诗用来形容读书遇到知音时的快乐。诗歌的用典——读《随园诗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