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龙子
老龙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23
  • 关注人气: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袁枚的“禁院”诗——学诗体会之十

(2019-08-26 16:35:55)

关于袁枚的“禁院”诗

——学诗体会之十

关于袁枚的“禁院”诗——学诗体会之十

近日读《随园诗话》,卷一有《尹公识才》(十)一篇,其文云:“已未朝考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余欲刻画‘想’字,有句云:‘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诸总裁以为不庄,将置之孙山。大司寇尹公与诸公力争曰:‘此人肯用心思,必年少有才者;尚未解应制体裁耳。此庶吉士之所以需教习也。倘进呈时,上有驳问,我当独奏。’群议始息。”

萧枫主编的《《随园诗话》文白对照大字珍藏本》(以下简称“萧本”)把这一段话中的“禁院”译为“考院”,我看了半信半疑,觉得还是较真查一查为好,于是抱来《汉语大词典》查阅。在《汉语大词典》第七卷919页至932页有“禁院”,解为“宫中庭院”,未见“考院”之说,不知“萧本”从哪里考究来的“考院”,令人哭笑不得。

不过这倒引起了我进一步弄明白这一段文字的兴趣,于是对袁枚的这一段话做进一步考究。其中“已未”应该是乾隆四年,即1739年,当时尹继善44岁,做主考,袁枚23岁,是考生。

“赋得因风想玉珂”是一个诗题,“玉珂”有两解,一是指马络头上的装饰物;二是指高官显贵。“因风想玉珂”应该是因为风声而对“玉珂”作联想,由此作诗。这个考题为作者设置了很好的想象空间,首先说“因风”二字,这“风”可以是春风送暖的“浅草才能没马蹄”;也可以是秋风猎猎的“马作的卢飞快”;还可以是熏熏夏风中的荷塘月色;还可以是凛冽寒风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作者可以通过不同的“风”引起不同的内容。“想”的空间也很大,作者可以想马络头上的装饰物,也可以由这装饰物想到马,还可以由马及人。

袁枚根据考题的命意从“想”字着眼,写了“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诗句,固然立意新颖,词句俱佳,然而也确实犯禁,有一点胡思乱想。袁枚这时才23岁,大约这与袁枚当时比较年轻,太嫩有关。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这声音好像来自皇宫内院,然而那个人却像是牛郎织女一样隔着天河。” 皇宫内院是禁地,存有诸多忌讳,袁枚却对那里的声音进行联想。这样的句子明显“大不敬”,难怪“诸总裁以为不庄”。清朝的文字狱是很厉害的,幸亏尹继善爱才,以“尚未解应制体裁”见谅,力主录取,袁枚也算是遇到了贵人。

尹继善(16951771)章佳氏,字元长,号望山,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尹泰子,清朝大臣。雍正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五年,迁侍讲,寻署户部郎中。上遣通政使留保等如广东按布政使官达、按察使方原瑛受赇状,以尹继善偕。鞫实,即以尹继善署按察使。

乾隆元年(1736年),贵州别设总督,命其专督云南。二年,奏豁云南军丁银万二千二百有奇。入觐,以父尹泰老,乞留京侍养。授刑部尚书,兼管兵部。三年,丁父忧。四年,加太子少保。五年,授川陕总督。七年,丁母忧。八年,署两江总督,协理河务。十年,实授两江总督。十三年,入觐,调两广,未行,授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处行走,兼正蓝旗满洲都统。未几,复出署川陕总督。嗣以四川别设总督,命专督陕、甘。十四年,命参赞军务,加太子太保。十五年,西藏不靖,四川总督策楞统兵入藏,命兼管川陕总督。十六年,复调两江。十七年,得旨嘉奖,召诣京师。十八年,复调署陕甘总督。十九年,命署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二十一年,实授两江总督。二十五年,上命增设布政使,其请分设江宁、苏州二布政使,而移安徽布政使驻安庆。二十七年,上南巡,命为御前大臣。二十九年,授文华殿大学士,仍留总督任。三十年,上南巡,年已七十,御书榜以赐。召入阁,兼领兵部事,充上书房总师傅。三十四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三十六年,上东巡,命留京治事。是年四月,卒。赠太保,发帑五千治丧。

尹继善是雍正、乾隆时期的朝廷重臣,乾隆四年,任刑部尚书,兼管兵部,加太子少保,袁枚尊称他为“大司寇”和“相国”,他所以敢于力排众议录取袁枚,说“倘进呈时,上有驳问,我当独奏”这样的话,与他的能力和地位有关。

在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中,有浙江布政使尹章垓,亦为乾隆时期人物,查资料未见其人,大约只是虚构人物,应该与尹继善无关。

按照科举制度,尹继善是袁枚的恩师。尹继善比袁枚大21岁,由于这件事,二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后来袁枚患病,尹继善慰问,袁枚复书曰:“自叹公门桃李,变作朽木难雕。倘节届清明,此身与草木同茂,巡当先诣平泉,领略时雨春风,以捐除宿疾也。”在这封信里袁枚表现得很有风趣,他不说“死”而是以“朽木难雕”作比喻;他不说死后“与草木同朽”,而说“与草木同茂”。由此亦可见袁枚文豪之风采。

《尹公识才》是袁枚对于恩师尹公的回忆文章。尹继善于1771年逝世,享年76岁,其时袁枚55岁,正值壮年。袁枚于1797年逝世,享年81岁,二人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师生佳话。老龙子因有诗焉。

痴心因风想玉珂,声疑禁院隔天河。

幸遇爱才大司寇,少年袁枚获益多。

关于袁枚的“禁院”诗——学诗体会之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