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的“鹧鸪安栖不避风”——鹧鸪诗之三

(2018-01-06 12:29:28)
标签:

文化

时尚

分类: 学诗体会

苏东坡的“鹧鸪安栖不避风”——鹧鸪诗之三

“鹧鸪安栖不避风”这句诗出自苏轼的《峻灵王庙碑记》,这是东坡先生被贬海南时的作品。全文如下:

苏东坡的“鹧鸪安栖不避风”——鹧鸪诗之三

    古者,王室及大诸侯国皆有宝。周有琬琰大玉,鲁有夏后氏之璜,皆所以守其社稷,镇抚其人民也。唐肃宗之世,有比丘尼若梦恍惚见上帝者,得八宝以献诸朝。且传命曰:“中原兵久不解,腥闻于天,故以此镇之。”即改元“宝应”。以是知天亦分宝以镇世也。自徐闻渡海,历琼至儋耳,又西至昌化西北,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巉然,若巨人冠帽西南向而坐者,里人谓之“山胳膊”。而伪汉之世,封其山神为镇海广德王。五代之末,南彝有知望气者曰:“是山有宝气,上达于天。”舟其下,斫山发石以求之。夜半大风,浪驾其舟空中,碎之石峰之下,彝皆溺死。儋之父老,犹有及见败舟山上者。今犹有钉石存焉耳。天地之宝,非人所得睥睨者。晋有张华使其客雷焕发丰城狱,取宝剑佩之。终以遇祸,坐此也。今夫此山之上,上帝赐宝以奠南极,而贪昧无知之彝,欲以力取而己有之,其诛死宜矣。元丰五年七月,诏封山神为峻灵王,用承议郎彭次云之请也。

绍圣四年七月,琼州别驾苏轼,以罪谴于儋。至元符三年五月,诏徙廉州。自念谪居海南三载,饮咸食腥,凌暴雨飓雾,而得生还者,山川之神实相之。谨再拜稽首,西向而辞焉。且书其事,碑而铭之。山有石池,产有紫鳞,里人不敢犯。石峰之侧多荔枝、黄柑,得食,持去即有风云之变。

其铭曰:

琼崖千里块海中,民彝杂居古相蒙。

方壶蓬莱此别宫,峻灵独立秀且雄。

为帝守宝甚严恭,庇荫嘉谷岁屡丰。

大小逍遥逐虾龙,鹧鸪安栖不避风。

我浮而西今复东,碑铭晔然昭无穷。苏东坡的“鹧鸪安栖不避风”——鹧鸪诗之三

    这篇文章说“我浮而西今复东”,这说明这是苏轼即将离开海南岛时的作品。与苏轼的诸多作品相比较,这篇文章的文采并不突出。然而它是苏轼六十五岁时的作品,一年后,苏轼在常州去世;它是纪实的;文章中充满了对于神灵的虔诚与崇敬。

苏东坡的“鹧鸪安栖不避风”——鹧鸪诗之三

    文章记叙了峻灵王的传说和来历,历代帝王对于这一方神祇的册封。文章中说:“自念谪居海南三载,饮咸食腥,凌暴雨飓雾,而得生还者,山川之神实相之。”苏轼相信是“山川之神”保护了自己,因此在离开海南岛的时候“谨再拜稽首,西向而辞焉”。

苏东坡的“鹧鸪安栖不避风”——鹧鸪诗之三

    苏轼于绍圣四年七月,以罪谴于儋(今海南省儋州市,亦称那大),这一年是公元1097年。至元符三年五月,诏徙廉州,他于公元1100年6月奉诏离开海南岛,渡海移廉州安置。所以说是“谪居海南三载”。有的文章说苏轼“谪居海南四年”,那应该是说四个年头,而不是四个整年。

苏东坡的“鹧鸪安栖不避风”——鹧鸪诗之三

    文章中的铭文说峻灵王“为帝守宝甚严恭,庇荫嘉谷岁屡丰。大小逍遥逐虾龙,鹧鸪安栖不避风”。这是说当地的老百姓在峻灵王的保佑之下,屡获丰年,安居乐业。“鹧鸪安栖”,表面上说鹧鸪,实际上是指当地的老百姓。

苏东坡的“鹧鸪安栖不避风”——鹧鸪诗之三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苏轼的文章前面说“西向而辞”,而后面的铭文却说“我浮而西今复东”,这是不是矛盾呢?我觉得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我浮而西今复东”是说我当年渡海向西来到海南岛的儋州,现在要向东离开儋州回到大陆。“西向而辞”是说向西拜辞向东而去。现在我们作为旅游景点参观的东坡书院在海南省的西北部,这就是苏轼当年被流放安置的地方,在今昌化的东北方。苏轼要返回大陆,当然是“西向而辞”,东向而去。苏东坡的“鹧鸪安栖不避风”——鹧鸪诗之三
    有人说,东坡先生在海南是快乐的。我觉得,如果说快乐,那也只能是由于东坡先生生性旷达,苦中求乐。“饮咸食腥,凌暴雨飓雾,而得生还者”能够有什么快乐呢?苏轼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流放中度过的,他自己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的“鹧鸪安栖不避风”——鹧鸪诗之三今天的海南是旅游的绝佳胜地,然而在苏东坡那个时代却是荒蛮之地。当时的桄榔庵和载酒堂也一定是非常简陋的,与京都汴梁的居住环境相比也一定是非常差的。“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然亦易悉数,大率皆无耳。”(东坡与程全父简)。在《和陶诗示庞邓》中记载:“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在《闻子由瘦》中更披露了南荒的艰苦生活:“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烤蝙蝠。”又自注“儋耳难得肉食。”

从这些诗句中也可以体会到当时生活环境的恶劣。然而东坡先生对待人生终始是乐观主义的,桄榔林里有了一间破茅屋,他就很高兴:“且喜天地间,一席亦吾庐。”东坡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是终始不渝的,他的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的能力也是顽强的。这从他到儋耳后“醵钱建堂”,“凿井种莲”,“买酒劝和”,“兴教劝学”,“讲学明道”,“戴笠着屐”等事例中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苏东坡的“鹧鸪安栖不避风”——鹧鸪诗之三  现在昌化镇有峻灵王庙,供人们瞻仰、参拜。峻灵王庙位于昌城乡昌城村东北800米,石昌公路52公里路西1公里处。昌化大岭,俗称昌化神山。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境内,海拔460米。山的北部对着棋子湾,南面对着昌化江俯瞰南海。山的南面海拔300多米之处有一巨石,高10米,身为8米,顶端盖一薄石如冠,形如一巨人傲然挺立,远看南海,俯瞰大地江河。这座巨石的东边站立着一尊三米多的巨石,从远处看很像一位大哥哥与一个小弟弟,又像一位大将军带着一个聪明机灵的随从。

自古以来,海南西部沿海的渔民都把这尊神石敬奉为神山爷爷。信众遍布北部湾东岸海南西部沿海地区。从海口的新埠岛到三亚港门一带的渔民都设立峻灵王庙供奉峻灵王。一直到解放初,峻灵王庙一直是当地最具盛名的神庙。历代的昌化县知县每到二月二十四日峻灵王诞辰都组织当地官民集体祭拜。凡是过往商船、渔民都在昌化港登岸,隆重祭拜一番。当时占地十多亩,一共三进,左右还有厢房。周围古木参天,阴森肃穆。1952年庙宇毁于飓风,从此破落。1984年,临高、儋县、昌江等地渔民出于“结草衔环”之意,捐资在原址重建峻灵王庙。1992年又重新修建,才有今天的规模。整个庙宇坐东南朝西北,分三个部分:前为门庭,中为五六角祭亭,后为殿堂。殿堂一幢三间,中间供峻灵王神像,左右耳房供悬挂匾额用。系砖土结构。庙内存有苏东坡撰文的一块断碑,断碑高72厘米,宽66厘米,厚15厘米。全碑内容《昌化县誌》有载。从碑文内容推断,碑文系苏东坡亲临峻灵王庙后所铭写。另有“万古流芳”碑记载了清光绪戊申年求雨三事。

关于峻灵王的来历,主要有两种。一是天皇之子出世说:清代王云清《峻灵明王出世纪略》:明王本是天皇氏第五子,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赐讳皇极,别号生成。天帝觉得南荒之南,地方千里,浮海而出。中有宝山,就派皇极镇守,皇极从此就化身为镇守南海之神。五代的时 候,有善于看风水的术士知道这座山有宝藏,带了一伙盗贼驾船来到昌化县,准备凿取宝藏。皇极下令雷公风伯击碎贼船。此为一说。古时候海南还是未开化之地,还没有人知道神明皇极的存在。到了汉朝的时候,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班师回朝 的时候,船队经过北部湾,行驶到大海中间的时候,狂风怒号,巨浪滔天,海雾弥漫,异常危险。马伏波将军下令所有将士在船头上对着海中视力所及的一座山跪拜,不久之后,风平浪静,一片晴朗,全军顺利渡海凯旋。回到京城之后,马伏波召集能工巧匠打造一对石龟,在龟背上刻碑铭记,点燃一双长明蜡烛,送到港口。马伏波许下诺言;如石龟能漂浮过海到达神明居住的地方,朝廷将在那里重塑金身宝像。果然,石龟驮着碑铭和长明蜡烛,徐徐浮水而去。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石龟驮着碑铭和长明蜡烛漂流过琼州海峡,沿着北部湾西部沿海,漂流入到今天的昌化港,来到了峻灵王庙。跟着渡海南来跟踪石龟踪迹的大队官兵终于在庙前找到了石龟,石龟驮着的碑铭完好无损,长明蜡烛依然习习生辉。于是,马伏波派人在大岭脚下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神庙,修造金身宝像,给这尊金身宝像戴上平顶珠冠,披上青霞之衣。马伏波将军奏请朝廷,把这尊神明皇极封为“镇海广德王威震大帅”。从此各地官民卒吏,纷纷前来祭拜,有祷必应。此后历代朝廷都给加封。宋元丰五年,加封为峻灵王。清光绪又加封为昭德王。历代昌化知县都对峻灵王庙加以修缮。

二是兄弟坐化成神说。清光绪二十三年主持编修《昌化县志》的时任昌化知县李有益在其诗“万古矗太空”有诗句并注“中有守宝神,此语洵堪传(东坡碑记云:有望气者言,山有宝气,番人斫山求之云云)。传言兄弟化,姑妄从古谚(相传,有兄弟向海捕鱼,化为石,号兄弟石)”可见那时候关于峻灵王的传说。已经不止一种。传说远古的时候,在昌化县有一座山,叫山胳膊。山胳膊岭下的大河村,某年的二月二十四,有一捕鱼为生陈姓人家的生下了一个浓眉大眼的壮小子,这孩子长大后,勤劳善良,壮实有力,每天都带着弟弟在棋子湾边捕鱼。有一次,风雨大作,连续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山洪暴发,沿着昌化江 奔腾而下,在出海口又遇到海水暴涨,一时洪水滔天。半夜惊醒过来的陈家老大发现灾难就要来临,一边让弟弟挨家挨户去叫人,自己奋力跑上村西北边的一座小山上,用尽全力吹响了紧急的海螺号,叫醒还在沉睡的人们纷纷逃到山胳膊岭上躲避灾难。陈家兄弟冒着危险来回救被洪水围困的人,救助很多人。从此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和敬重。有一年,有一条恶龙潜入昌化江口,翻江倒海兴风作浪,祸害生灵,使渔民不能出海捕鱼。玉皇大帝派出天神巡察,知道了恶龙肆虐的情况,也知道陈家兄弟神勇侠义,于是让天神给兄弟俩注入神力,陈家兄弟在天神的助力下斩杀恶龙,从此人民安居乐业。虽然恶龙被斩杀,但是兄弟俩还是担心还有恶魔再来祸害百姓,他们轮流在山胳膊岭上守护着那片浩瀚的大海和岭下的苍生。天长日久,渐渐地兄弟俩化作两尊巨石。玉皇大帝感其真诚勇敢,于六月六日让陈家兄弟羽化成神,永远镇守在岭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陈姓兄弟,又把这座山叫大陈山,敬奉为神山,当地百姓把这座山昵称为大岭。把山上的那陈家兄弟坐化而成的两座神石尊称为大岭公。把村西北的那座小山叫做小陈山,后来敬称为小神山。为了祀奉陈家兄弟,逢年过节可以就近祭拜,人们在村西北的小神山建起了一座庙宇,供奉这兄弟。老百姓把这座庙称为神山庙。儋州以北的渔民都称之为“神山爷爷”,东方以南至三亚港门一带的渔民称之为“昌化公”。此后历代朝廷都给加封。宋元丰五年,加封为峻灵王。清光绪又加封为昭德王。历代昌化知县都对峻灵王庙加以修缮,流传至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