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鹧鸪安栖不避风”——鹧鸪诗之三

标签:
文化时尚 |
分类: 学诗体会 |
苏东坡的“鹧鸪安栖不避风”——鹧鸪诗之三
“鹧鸪安栖不避风”这句诗出自苏轼的《峻灵王庙碑记》,这是东坡先生被贬海南时的作品。全文如下:
绍圣四年七月,琼州别驾苏轼,以罪谴于儋。至元符三年五月,诏徙廉州。自念谪居海南三载,饮咸食腥,凌暴雨飓雾,而得生还者,山川之神实相之。谨再拜稽首,西向而辞焉。且书其事,碑而铭之。山有石池,产有紫鳞,里人不敢犯。石峰之侧多荔枝、黄柑,得食,持去即有风云之变。
其铭曰:
琼崖千里块海中,民彝杂居古相蒙。
方壶蓬莱此别宫,峻灵独立秀且雄。
为帝守宝甚严恭,庇荫嘉谷岁屡丰。
大小逍遥逐虾龙,鹧鸪安栖不避风。
我浮而西今复东,碑铭晔然昭无穷。
今天的海南是旅游的绝佳胜地,然而在苏东坡那个时代却是荒蛮之地。当时的桄榔庵和载酒堂也一定是非常简陋的,与京都汴梁的居住环境相比也一定是非常差的。“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然亦易悉数,大率皆无耳。”(东坡与程全父简)。在《和陶诗示庞邓》中记载:“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在《闻子由瘦》中更披露了南荒的艰苦生活:“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烤蝙蝠。”又自注“儋耳难得肉食。”
从这些诗句中也可以体会到当时生活环境的恶劣。然而东坡先生对待人生终始是乐观主义的,桄榔林里有了一间破茅屋,他就很高兴:“且喜天地间,一席亦吾庐。”东坡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是终始不渝的,他的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的能力也是顽强的。这从他到儋耳后“醵钱建堂”,“凿井种莲”,“买酒劝和”,“兴教劝学”,“讲学明道”,“戴笠着屐”等事例中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自古以来,海南西部沿海的渔民都把这尊神石敬奉为神山爷爷。信众遍布北部湾东岸海南西部沿海地区。从海口的新埠岛到三亚港门一带的渔民都设立峻灵王庙供奉峻灵王。一直到解放初,峻灵王庙一直是当地最具盛名的神庙。历代的昌化县知县每到二月二十四日峻灵王诞辰都组织当地官民集体祭拜。凡是过往商船、渔民都在昌化港登岸,隆重祭拜一番。当时占地十多亩,一共三进,左右还有厢房。周围古木参天,阴森肃穆。1952年庙宇毁于飓风,从此破落。1984年,临高、儋县、昌江等地渔民出于“结草衔环”之意,捐资在原址重建峻灵王庙。1992年又重新修建,才有今天的规模。整个庙宇坐东南朝西北,分三个部分:前为门庭,中为五六角祭亭,后为殿堂。殿堂一幢三间,中间供峻灵王神像,左右耳房供悬挂匾额用。系砖土结构。庙内存有苏东坡撰文的一块断碑,断碑高72厘米,宽66厘米,厚15厘米。全碑内容《昌化县誌》有载。从碑文内容推断,碑文系苏东坡亲临峻灵王庙后所铭写。另有“万古流芳”碑记载了清光绪戊申年求雨三事。
关于峻灵王的来历,主要有两种。一是天皇之子出世说:清代王云清《峻灵明王出世纪略》:明王本是天皇氏第五子,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赐讳皇极,别号生成。天帝觉得南荒之南,地方千里,浮海而出。中有宝山,就派皇极镇守,皇极从此就化身为镇守南海之神。五代的时 候,有善于看风水的术士知道这座山有宝藏,带了一伙盗贼驾船来到昌化县,准备凿取宝藏。皇极下令雷公风伯击碎贼船。此为一说。古时候海南还是未开化之地,还没有人知道神明皇极的存在。到了汉朝的时候,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班师回朝 的时候,船队经过北部湾,行驶到大海中间的时候,狂风怒号,巨浪滔天,海雾弥漫,异常危险。马伏波将军下令所有将士在船头上对着海中视力所及的一座山跪拜,不久之后,风平浪静,一片晴朗,全军顺利渡海凯旋。回到京城之后,马伏波召集能工巧匠打造一对石龟,在龟背上刻碑铭记,点燃一双长明蜡烛,送到港口。马伏波许下诺言;如石龟能漂浮过海到达神明居住的地方,朝廷将在那里重塑金身宝像。果然,石龟驮着碑铭和长明蜡烛,徐徐浮水而去。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石龟驮着碑铭和长明蜡烛漂流过琼州海峡,沿着北部湾西部沿海,漂流入到今天的昌化港,来到了峻灵王庙。跟着渡海南来跟踪石龟踪迹的大队官兵终于在庙前找到了石龟,石龟驮着的碑铭完好无损,长明蜡烛依然习习生辉。于是,马伏波派人在大岭脚下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神庙,修造金身宝像,给这尊金身宝像戴上平顶珠冠,披上青霞之衣。马伏波将军奏请朝廷,把这尊神明皇极封为“镇海广德王威震大帅”。从此各地官民卒吏,纷纷前来祭拜,有祷必应。此后历代朝廷都给加封。宋元丰五年,加封为峻灵王。清光绪又加封为昭德王。历代昌化知县都对峻灵王庙加以修缮。
二是兄弟坐化成神说。清光绪二十三年主持编修《昌化县志》的时任昌化知县李有益在其诗“万古矗太空”有诗句并注“中有守宝神,此语洵堪传(东坡碑记云:有望气者言,山有宝气,番人斫山求之云云)。传言兄弟化,姑妄从古谚(相传,有兄弟向海捕鱼,化为石,号兄弟石)”可见那时候关于峻灵王的传说。已经不止一种。传说远古的时候,在昌化县有一座山,叫山胳膊。山胳膊岭下的大河村,某年的二月二十四,有一捕鱼为生陈姓人家的生下了一个浓眉大眼的壮小子,这孩子长大后,勤劳善良,壮实有力,每天都带着弟弟在棋子湾边捕鱼。有一次,风雨大作,连续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山洪暴发,沿着昌化江 奔腾而下,在出海口又遇到海水暴涨,一时洪水滔天。半夜惊醒过来的陈家老大发现灾难就要来临,一边让弟弟挨家挨户去叫人,自己奋力跑上村西北边的一座小山上,用尽全力吹响了紧急的海螺号,叫醒还在沉睡的人们纷纷逃到山胳膊岭上躲避灾难。陈家兄弟冒着危险来回救被洪水围困的人,救助很多人。从此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和敬重。有一年,有一条恶龙潜入昌化江口,翻江倒海兴风作浪,祸害生灵,使渔民不能出海捕鱼。玉皇大帝派出天神巡察,知道了恶龙肆虐的情况,也知道陈家兄弟神勇侠义,于是让天神给兄弟俩注入神力,陈家兄弟在天神的助力下斩杀恶龙,从此人民安居乐业。虽然恶龙被斩杀,但是兄弟俩还是担心还有恶魔再来祸害百姓,他们轮流在山胳膊岭上守护着那片浩瀚的大海和岭下的苍生。天长日久,渐渐地兄弟俩化作两尊巨石。玉皇大帝感其真诚勇敢,于六月六日让陈家兄弟羽化成神,永远镇守在岭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陈姓兄弟,又把这座山叫大陈山,敬奉为神山,当地百姓把这座山昵称为大岭。把山上的那陈家兄弟坐化而成的两座神石尊称为大岭公。把村西北的那座小山叫做小陈山,后来敬称为小神山。为了祀奉陈家兄弟,逢年过节可以就近祭拜,人们在村西北的小神山建起了一座庙宇,供奉这兄弟。老百姓把这座庙称为神山庙。儋州以北的渔民都称之为“神山爷爷”,东方以南至三亚港门一带的渔民称之为“昌化公”。此后历代朝廷都给加封。宋元丰五年,加封为峻灵王。清光绪又加封为昭德王。历代昌化知县都对峻灵王庙加以修缮,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