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龙子
老龙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477
  • 关注人气: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人日已远  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2017-10-04 11:51:08)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游记

哲人日已远  典型在夙昔

——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是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句子。国庆节前夕,我与王芝龙、张宪立、韩兆杰、张德郃等朋友参观绥中县历史文化博物馆,所闻所见使我想起了这一段话。
“哲人”是指贤明杰出的人。“典刑”即“典型”,指榜样,模范。“夙昔”指从前,过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贤们一天天离我们远去,让我们敬佩的榜样也已经成为过去。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新建的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二楼集中展出了清末大书法家李海峰的书法作品及实物资料。李海峰(1867——1919)绥中城南孤家子人,名瀛,字仙侣,是清、民之际东北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东北书法第一人”。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李海峰的一副对联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书卷博如刘子政,情怀豪似郑当时”,据说这是李海峰为东北最后一任总督赵尔巽(xùn)写的一副对联。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考究这幅对联,涉及四个人,其一是对联的制作者李海峰(名瀛);其二是对联的得主赵尔巽(次珊);其三是对联中提到的刘子政;其四是对联中提到的郑当时。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我们先说李海峰。民国初年,李海峰到奉天(今沈阳)去拜访两级师范教师绥中人徐树楷,求为推荐。徐向校长荐举,因海峰书法卓异,学校特增习字课,让他任书法教师。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海峰到职后,各界人士求书者日日盈门。他曾为张锡銮将军书写一堂寿序,见者无不赞服,由此名扬奉天。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不久,海峰因事被免职,生活无着,便赁房以卖字为业。后来在奉天病逝,享年53岁。他死后,绥中泰和山房石印了《李海峰字帖》,辽西地区大部分学校都把它作为学生临摹的范本。李海峰被誉为“东北书法第一人”。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我们再看赵尔巽。赵尔巽(1844年-1927年),字次珊,号无补。清末政治、军事人物,曾任四川总督、湖广总督、东三省总督(1911年)、清史馆馆长。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赵尔巽是《
清史稿》的主修者,奉天讲武堂的创办人。1914年,袁世凯委任其为清史馆馆长,主编《清史稿》。1925年2月,段祺瑞举行善后会议,推其为正议长。5月,又聘其为临时参政院参政,并被指定为参政院院长。1927年,《清史稿》完稿,旋即逝世于北京。遗著有《刑案新编》、《赵留守攻略》等。现在沈阳还有赵尔巺公馆旧址供人凭吊。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一般修史都是后朝人记前朝事,兴亡得失,以为客观。《
清史稿》则是由清朝遗老赵尔巽主编,对于清朝史实的记载,人物的褒贬,自然难脱自卖自夸之嫌。我看赵尔巽的《清史稿》,洋洋529卷,可谓巨著,其内容未及细读,不敢随意褒贬。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我们再看刘子政(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刘子政即刘向,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是刘向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汉书》中有刘向的传记。

    联语中说“书卷博如刘子政”,应该不虚,这是用刘子政的故事来赞誉赵尔巽的渊博。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情怀豪似郑当时”是用来比喻赵尔巺的豪爽的。联中所说的是郑当时也是西汉人,字庄,陈郡人。郑当时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于是
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郑当时在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常汲汲奔走拜望那些年长有德之人,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史记》《汉书》中均有郑当时的传记。

     “书卷博如刘子政,情怀豪似郑当时”。这副对联的起首写的是“次珊仁兄大雅之属”,落款是“海峰李瀛”。从内容和款式看,应该是李海峰书赠赵尔巽的。这副对联没有注明时间,从“次珊仁兄”的称呼看,应该是在赵尔巽去职以后,即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赵尔巽于宣统三年 (1911年)继钖良任东三省总督,并授钦差大臣,李海峰如果是在这以前向他赠联,应该称呼他的职务。赵尔巽去职以后活动于北京、沈阳、青岛之间,而李海峰于1919年去世,据此,我推断这副对联产生的时间应该是1911年以后,1919年以前。至于这副对联如何从赵尔巽处流出,应该另有故事,盼有知者能够为我解疑。

    “哲人日已远  典型在夙昔”。古贤人的高尚品德和人生得失常常令我感叹不已。海峰先生的这幅对联,涉及四个人,他们上至西汉,下至清、民。虽然这些先贤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飘飘远行,然而他们的事迹还留在人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忘人间正道。

这正是:

济世哲人日已远,

化民典型在夙昔。

我今放声歌贤者,

天道有常说传奇。

又一首:

开卷拜贤人,

闭卷忆书香。

把酒歌盛世,

烹茶说忠良。

 

    谢谢李文喜馆长热情接待我们!

哲人日已远 <wbr> <wbr>典型在夙昔——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的一幅对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