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儿的语言变异及促进语言发展(一)
(2010-12-01 21:01:29)
标签:
理解能力说话动机沟通意图模仿能力表达育儿 |
分类: 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 |
一、自闭儿的语言变异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相当复杂,彼此之差异性极大。有些自闭儿如同其它正常儿童一样,不需特别的语言训练计划,便自然学会口语语言;但是有些自闭儿虽然费尽心力去训练,仍然是瘖哑的孩子。事实上,如果了解自闭儿之间认知能力差异性,这种语言差异便不足为奇。学会说话需具备理解语言的能力(此与智商有关),同时还要具备学习说话的动机、沟通的意图、模仿的能力、正确的语音区辨、正确的构音能力、及构思语句以表达讯息与情意等能力。
一般正常儿童在学会说话之前,已经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及非语言的模仿行为。这些理解力及模仿能力是发展语言表达的基础。学龄前的自闭儿对事物及语言的理解,都比正常儿童慢了许多,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及所表现的行为大都无法理解。
语言的发展分为接受性语言与表达性语言两种,自闭儿在这两方面都呈现「质」的变异,与「量」的发展迟缓的现象。一般而言,接受性语言的发展是在表达性语言之前。许多自闭儿的表达性语言的缺陷是因为接受性语言缺陷造成。
(一)在接受性语言方面:
自闭儿接受性语言的缺陷主要是语意的理解困难。语意理解牵涉到主体语言及副语言的理解两部分。主体语言是指口语语言本身,包括语汇与语句。副语言是指紧密接连在主体语言四周的环境,它包括副语意的特征(paralinguistic feature)超语意特征(extra-linguistic feature)。
1、主体语言的理解:
语言本身是由一群符号系统组合而成。每一个符号都是事或物的表征称之为语汇。语汇所表征的事物称之为表征物。主体语言的理解全赖知晓语言符号与表征物之间的关连。语言的的第一个学习历程乃是配对学习,也就是语汇和表征物之间的连结。因为语汇本身是抽象的,若语汇的表征物是具体物或动作,如鸡、鸭、狗、铅笔、书本、面包、跑、跳、切、剪等,则抽象的语汇因为与具体物结合而「具像化」,该语汇便容易了解;反之,语汇的表征物是抽象的,如光明、聪明、总共、愉快等,语汇本身又是抽象的,两个抽象的东西连结,难以具像化,故抽象的语汇不容易理解。语句则是一组语汇循一定的文法规结合而成。它是由抽象的语汇和具体的语汇结合而成,并且表征一个全新的概念(更是抽象的意涵,无法具像化),所以自闭儿对语句的理解,自是更加困难。自闭儿的接受性语言缺陷,大都因为抽象的语汇或语句的理解困难所致上。
自闭儿除上述困难外,他们更是无法理解主体语言除了表面的(literal)意义外,还含有隐喻者,例如「看你有什么三头六臂!」这句话中「三头六臂」的表征物是三个头六个臂,可是他却隐含「多大本事、通天本领」的意义。又如「你好菜!」这句话表面的意义是「你的菜很好吃!」其隐喻却是「你很差劲!」。「七上八下」其隐喻是「坐立难安」。「三心两意」的隐喻是「很难下决心」。自闭儿对这类语言大都从表面的意义去理解。
2、副语言理解的困难:
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其环境,这环境包括副语意的特征、超语意特征及对话者当时所处的周遭环境。自闭儿将环境并入主体语言以解读讯息的能力有困难,特别是对副语意的特征、超语意特征的理解十分困难(Koegel, & Koegel, 1996)。
(1)副语意的特征:
所谓副语意就是指说话时的抑、扬、顿、挫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说话的疾徐。自闭儿与人沟通时,几乎是忽略这些东西。因此说话时常常是以单音调〈monotone〉出现,有人称之为电报语言。
他们也不知道这些副语意的特征,会改变主体语言的意义。例如:一个女孩对男生生气地说:「你给我滚开!」,和撒娇地说:「你给我滚开!」其间的差异,简直是南辕北辙。自闭儿不会了解其差异。因此,常常是就语言本身〈literal〉反应。如老师生气地对自闭儿说:「你给我坐下看看」。此时自闭儿的反应是:坐下。因为他不了解老师生气的口吻,改变了主体语言的意义。
(2)超语意特征:
超语意是指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姿势、身体的动作及手部动作的大小等〈此即一般所说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本身便具有沟通的功能,此外,他还可以加强或改变主体语言的意义。自闭儿既不了解肢体与本身的意义,也不会运用肢体语言于人际沟通。自闭儿在说话时,少有利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其它的肢体动作做为辅助。因此自闭儿说话时,通常是面无表情、眼神呆滞,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也没有伴随肢体动作。
由于语意理解困难导致自闭儿在人际互动上倍尝艰辛,下列几种状况常常在自闭儿身上出现:
1、语意理解困难造成听不懂指令。
「指令」通常是要求做动作。动作本身是具体的,但是它不具「恒存」的形象,必须由指导者将动作表现出来,它才短暂存在。所以老师在教自闭儿时,常常要一边下指令,一边带自闭儿将那个动作做出来,他才知道「指令」与「动作」之关连。例如老师喊「起立」的指令,老师必须拉他「站起来」。日子一久,「起立」的指令和「站起来」的动作,才能紧密结合。
2、语意理解困难使得自闭儿无法做应用问题。
例如:已经会做加减法的自闭儿,你左手拿一枝铅笔,右手也拿一枝铅笔,问他共有几枝铅笔?他不会回答。因为「共有」这个语汇是抽象的。
3、语意理解的困难,使得人际互动时,常常发生有趣的事:当老师生气说:「老师生气了,我要打妳!」,他竟回答说:「好呀!」。
4、自闭儿对抽象语汇难以了解表现在:使用「名字」替代「你」和「我」。
例如说,「钱宁要吃水果」,而不是「我要吃水果」。又如「妈咪,雪莉回家了」,而不是「妈咪,我回家了」。
5、自闭儿常常有代名词反转的现象(如自闭儿拿着杯子对着老师说:我的杯子)也是欠缺语意理解造成。因为你、我等代名词也是抽象的语词。
6、自闭儿鹦鹉语言也是欠缺语意理解造成(请参考鹦鹉语言一章)。
7、语意理解的困难造成自闭儿与人沟通时,也常常文不对题,或与情境不符合。兹以下面数例说明:
例1、
母亲问:「妳吃饱了吗?」(具体的)
回答:「吃饱了」
母亲又问:「妳的心情好吗?」(抽象的)
没有回答
例2、
老师问:「你家有几人?」(抽象的)
回答:「没有人」
老师问:「你家谁煮饭呢?」(具体的)
回答:「妈吗」
例3、
对话者问:「你几岁?」(抽象的
回答:「一岁」
其实该生已经八岁,上一年级。该生错答问题,乃是不知「你几岁」的意义,将问题错误解读为「你几年级?」。
例4、
对话者拿着黄色球,问:「这是什么颜色?」
答:「香蕉」
对话者另外拿着红色球,问:「这是什么颜色?」
回答:「樱桃、西瓜」
这位自闭儿之所以会如此回答,是因为他不知「这是什么颜色」这句问话的意义。而「黄色球」让他想到香蕉;「红色球」让他想到樱桃、西瓜,所以才有上述答案。
例5、下列对话是录自宋维村与一位15岁的自闭症青年的对话。
宋:你知道怎样跟人家玩吗?
甲:我,小时候---小时候还是缺乏,缺乏很多经验啦!
宋:为什么缺乏经验呢?
(二)在表达性语言方面:
自闭儿表达性语言的障碍有:
1、有语言
2、报式语言
3、磁石语言
4、隐喻式语言
5、鹦鹉语言
6、代名词反转或用个人名字替代代名词之使用
7、语用的困难
8、自闭儿对正确语言表达的困难。
9、语言发展迟缓
底下分项详细说明:
1、没有语言:
一般研究指出约30﹪- 50%的自闭儿不会说话,称之为瘖哑症。这些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有可能听懂语言。这些瘖哑症的自闭儿,约有百分之七十是可由于教学技术的改进而学会说话。
这些瘖哑症的自闭儿与不会说话的听障儿童亦有很大的不同。不会说话的听障儿童仍然会用手势、」姿势、姿态、表情去协助别人了解所见、所思。他们善于抓住别人的肢体语言,以领会情感及经验,并加以响应。例如别人伸出双手时,他也会伸出双手回抱。这种肢体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自闭儿所缺少的。也就是自闭儿不会用手势、姿势、姿态、表情去协助别人分享经验与所思。
没有口语语言能力的自闭儿,若是使用「行为语言」,通常只用来表达生理的需求,如抓着妈妈手臂到洗手间,表示要上厕所;指着水壶、饭锅,表示要喝水;拉着妈妈的衣服、并将身体往屋外方向扭动,表示要外出;用手臂将东西推开表示不要;顿足、撞墙表示生气。
没有语言的自闭儿并非真正的瘖哑症,因为他们大多数会出怪声,只是还没学会说话而已。自闭儿的怪声有几种功能:
(1)出怪声单纯是一种自我刺激。例如:闲暇时,有的自闭儿会喃喃有词,却听不懂他说些什么;有的会不断做出鸟叫声;有的只是快速震动双唇发出声响;有的会转动舌头发出「lila lila lila」的声音。
(2)出怪声是一种语言表达,因欠缺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恐惧、生气、高兴或导引注意。出怪声所要表达的语言功能,可由当时的情境推定:
例1、自闭儿要喝水时,他会尖叫引起母亲注意后,再指着茶壶。(导引注意)
例2、有位自闭儿很喜欢荡秋千,当他在荡秋千时,表情十分高兴,却不停发出怪声「啊!啊!啊!」。(表达他很高兴!)
2、鹦鹉语言又称回声语言( 含立即性/ 延宕性鹦鹉语言二种 ):
立即性鹦鹉语言指自闭儿与人沟通时,常常覆述别人的话。例如,当你问他「你几岁?」,他也同样回答「你几岁?」。这种立即覆述你的问话,称为立即性鹦鹉语言。
立即性鹦鹉语言系来自语言发展落后,缺乏对一般口语语言的理解,与无法正常表达所致(Durand & Crimmins,1987)。 McEvoy,Lavelang & Landry (1988)研究发现:鹦鹉语言的百分比率与语言发展水平成强烈的负相关。即随着自闭儿语言发展,其鹦鹉语言便逐渐减少。
从另一方面观察,其它障碍儿童如学障、智障儿童也都会有立即性鹦鹉语言的现象。即使正常儿童在语言发展初期,也会有鹦鹉语言的现象,但正常儿童」年龄渐长,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自如时,便逐渐消失。一般而言,通常仅持续到三岁为止,自闭儿则持续至相当长的时间。
至于延宕式鹦鹉语言,是指自闭儿无意义或无目的地、一再反复重述若干天或数月前所学过的话。有时候延宕氏鹦鹉语言是一种自我刺激,因为它常常发生在自闭儿没事可做的时候。延宕性的鹦鹉语言也有可能是一种逃避困难的机制。Durand & Crimmins(1987)两位发现:当自闭儿面对困难的工作时,延宕式的鹦鹉语言便随之增加;反之,除去困难的工作要求时,便立刻降低。
鹦鹉语言除上述功能外还具有沟通与互动的功能。所以鹦鹉语言还可依其有、无互动的性质分为互动性的鹦鹉语言及非互动性的鹦鹉语言。(Hurtig, Ensrud, & Tomblin,(1982);Prizant, & Duchan, 1981;.Prizant, & Rydell,1984.)
职是之故,过去认为鹦鹉语言是有意义语言发展的障碍,过去曾经大量使用褪除法来消灭鹦鹉语言。但是由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鹦鹉语言不是没意义的行为,而具有认知的功能。他是自闭儿的沟通工具,有时候自闭儿是用延宕式的鹦鹉语言作为说话练习之用,所以企图消灭鹦鹉语言是错误的。
3、隐喻式的语言︰
自闭儿常自言自语地说些别人听不懂的话,这些话与当时情境毫无关系,但可能隐含某些意义,称之为隐喻式的语言。隐喻式语言源自于自闭儿缺乏足够的词汇及正确造句的能力,便会自行创造出现别人不能理解的语言。
从形成隐喻式语言的机转而言,可将隐喻式分为二种:
(1)隐喻式的语言可能是一种延宕式的鹦鹉语言。
例如:一位自闭儿每次大便在裤子里,便会说:「啊贺!(台语发音)」,经查证宿舍管理员才得知:这位自闭儿大便在裤子里时,管理员都会厉声斥责:「阿贺!你又大便下去!」。此自闭儿误以为大便时,要说:「阿贺!」。
(2)隐喻式语言更可能是自闭儿尝试表达某一意图、想法,但是碍于语汇的限制,及构思语句以表达其意思之困难(即词不达意)所致。这种形式的隐喻式语言属于未熟练所学习语言造成。
例如:有一天,一位自闭儿的妈妈在训斥其大女儿不用功写作业时,其自闭儿在旁叫道:「妹妹臭鸭蛋」(此句话为隐喻式语言)。经仔细盘查的结果是:该自闭儿在学校曾听老师说:「不用功写作业,考试时,会考鸭蛋」。而该自闭儿误听为:「不写作业--臭鸭蛋」。所以在妈妈训斥女儿时,他也加入训斥的行列,大骂妹妹「妹妹,臭鸭蛋」。(此例是词不达意)
又如:有位自闭儿与其妈妈来笔者的办公室,可能是妈妈与笔者谈话过久,该自闭儿想回家,所以不断向妈妈说:「妈妈,你不要讲三个」。这句话让笔者与该位母亲听得「雾煞煞」。此句话即所谓的隐喻式语言。解读这句隐喻式语言需从当时的情境入手。因为当时在场的人,除了笔者外,还有两位见习学生,共计三人。所以「妈妈你不要讲三个」这句话,其实是「妈妈你不要和他们三个人讲那么久」的缩影。(此例是词不达意)
又如:自闭儿的行为语言也可能是一种隐喻式语言。一个6岁的自闭儿,将食指与拇指并拢置于右眼前,然后迅速滑至左眼,并迅速重复此动作。乍看之下,像似自我刺激的行为。详细询问该生方知:该动作是要表达搭火车经过山洞时,眼前所见的感觉。
该儿童的母亲表示:该童到三岁仍不会说话,后来服用DMG后,语言飞跃似进步,才能清楚表达此动作之意思。该童在三岁前,便已有前述动作,此时这个动作应视之为隐喻式语言。因为该童在三岁时,尚无语言可表达其意,故用动作表达。(此例属词不达意)
4、磁石语言:
有些自闭儿的延宕性回声语呈现高重复(循环式)、高持续性、固着式的形式。说话者无止境的重复某些话,学者称之为磁石语言。基本上磁石语言也是语言理解与使用困难造成。磁石语言可用有、无沟通意图分为两类:
(1)磁石语言若无沟通意图,则其目的是自我刺激(因为它大多出现在长时间空档时)。
例如:一位较高功能的自闭儿独自一人时,喜欢碎碎念,尽说一些不存在或没发生过的事情。
又如:另一位功能较低,没有语言能力者,会不断说:「….咕哇」。
又如:一位自闭儿在上课时,一再重复地说:「肉圆,阿妈走了(台语发音)」。
(2)磁石语言也有沟通、互动的意图(Hurtig, Ensrud, & Tomblin, 1982),例如:
例1:一位自闭儿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去买汉堡好不好?」妈妈回答说:「好,等一下我们就去买」。这样的对话一再重复发生。这种磁石语言之发生,主要原因是该童不理解「等一下」的意义。
例2:另一位亚斯伯格症的儿童不断地问:
为什么美国马路比较大?
为什么下雨天蚊子多?
为什么阿姨生不出男生?
为什么我妈妈生不出两个女生?
为什么蚊子不叮小狗?
这种情形也是一种磁石语言。其目的不在于正确的答案,而在于满足与人互动的需求。
甲:缺乏、缺乏经验哪!我,我都是,尤其是看到了,每当看到了很多山以后,即使是看了风景啊,也会流连忘返啦!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相当复杂,彼此之差异性极大。有些自闭儿如同其它正常儿童一样,不需特别的语言训练计划,便自然学会口语语言;但是有些自闭儿虽然费尽心力去训练,仍然是瘖哑的孩子。事实上,如果了解自闭儿之间认知能力差异性,这种语言差异便不足为奇。学会说话需具备理解语言的能力(此与智商有关),同时还要具备学习说话的动机、沟通的意图、模仿的能力、正确的语音区辨、正确的构音能力、及构思语句以表达讯息与情意等能力。
一般正常儿童在学会说话之前,已经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及非语言的模仿行为。这些理解力及模仿能力是发展语言表达的基础。学龄前的自闭儿对事物及语言的理解,都比正常儿童慢了许多,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及所表现的行为大都无法理解。
语言的发展分为接受性语言与表达性语言两种,自闭儿在这两方面都呈现「质」的变异,与「量」的发展迟缓的现象。一般而言,接受性语言的发展是在表达性语言之前。许多自闭儿的表达性语言的缺陷是因为接受性语言缺陷造成。
(一)在接受性语言方面:
自闭儿接受性语言的缺陷主要是语意的理解困难。语意理解牵涉到主体语言及副语言的理解两部分。主体语言是指口语语言本身,包括语汇与语句。副语言是指紧密接连在主体语言四周的环境,它包括副语意的特征(paralinguistic feature)超语意特征(extra-linguistic feature)。
1、主体语言的理解:
语言本身是由一群符号系统组合而成。每一个符号都是事或物的表征称之为语汇。语汇所表征的事物称之为表征物。主体语言的理解全赖知晓语言符号与表征物之间的关连。语言的的第一个学习历程乃是配对学习,也就是语汇和表征物之间的连结。因为语汇本身是抽象的,若语汇的表征物是具体物或动作,如鸡、鸭、狗、铅笔、书本、面包、跑、跳、切、剪等,则抽象的语汇因为与具体物结合而「具像化」,该语汇便容易了解;反之,语汇的表征物是抽象的,如光明、聪明、总共、愉快等,语汇本身又是抽象的,两个抽象的东西连结,难以具像化,故抽象的语汇不容易理解。语句则是一组语汇循一定的文法规结合而成。它是由抽象的语汇和具体的语汇结合而成,并且表征一个全新的概念(更是抽象的意涵,无法具像化),所以自闭儿对语句的理解,自是更加困难。自闭儿的接受性语言缺陷,大都因为抽象的语汇或语句的理解困难所致上。
自闭儿除上述困难外,他们更是无法理解主体语言除了表面的(literal)意义外,还含有隐喻者,例如「看你有什么三头六臂!」这句话中「三头六臂」的表征物是三个头六个臂,可是他却隐含「多大本事、通天本领」的意义。又如「你好菜!」这句话表面的意义是「你的菜很好吃!」其隐喻却是「你很差劲!」。「七上八下」其隐喻是「坐立难安」。「三心两意」的隐喻是「很难下决心」。自闭儿对这类语言大都从表面的意义去理解。
2、副语言理解的困难:
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其环境,这环境包括副语意的特征、超语意特征及对话者当时所处的周遭环境。自闭儿将环境并入主体语言以解读讯息的能力有困难,特别是对副语意的特征、超语意特征的理解十分困难(Koegel, & Koegel, 1996)。
(1)副语意的特征:
所谓副语意就是指说话时的抑、扬、顿、挫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说话的疾徐。自闭儿与人沟通时,几乎是忽略这些东西。因此说话时常常是以单音调〈monotone〉出现,有人称之为电报语言。
他们也不知道这些副语意的特征,会改变主体语言的意义。例如:一个女孩对男生生气地说:「你给我滚开!」,和撒娇地说:「你给我滚开!」其间的差异,简直是南辕北辙。自闭儿不会了解其差异。因此,常常是就语言本身〈literal〉反应。如老师生气地对自闭儿说:「你给我坐下看看」。此时自闭儿的反应是:坐下。因为他不了解老师生气的口吻,改变了主体语言的意义。
(2)超语意特征:
超语意是指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姿势、身体的动作及手部动作的大小等〈此即一般所说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本身便具有沟通的功能,此外,他还可以加强或改变主体语言的意义。自闭儿既不了解肢体与本身的意义,也不会运用肢体语言于人际沟通。自闭儿在说话时,少有利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其它的肢体动作做为辅助。因此自闭儿说话时,通常是面无表情、眼神呆滞,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也没有伴随肢体动作。
由于语意理解困难导致自闭儿在人际互动上倍尝艰辛,下列几种状况常常在自闭儿身上出现:
1、语意理解困难造成听不懂指令。
「指令」通常是要求做动作。动作本身是具体的,但是它不具「恒存」的形象,必须由指导者将动作表现出来,它才短暂存在。所以老师在教自闭儿时,常常要一边下指令,一边带自闭儿将那个动作做出来,他才知道「指令」与「动作」之关连。例如老师喊「起立」的指令,老师必须拉他「站起来」。日子一久,「起立」的指令和「站起来」的动作,才能紧密结合。
2、语意理解困难使得自闭儿无法做应用问题。
例如:已经会做加减法的自闭儿,你左手拿一枝铅笔,右手也拿一枝铅笔,问他共有几枝铅笔?他不会回答。因为「共有」这个语汇是抽象的。
3、语意理解的困难,使得人际互动时,常常发生有趣的事:当老师生气说:「老师生气了,我要打妳!」,他竟回答说:「好呀!」。
4、自闭儿对抽象语汇难以了解表现在:使用「名字」替代「你」和「我」。
例如说,「钱宁要吃水果」,而不是「我要吃水果」。又如「妈咪,雪莉回家了」,而不是「妈咪,我回家了」。
5、自闭儿常常有代名词反转的现象(如自闭儿拿着杯子对着老师说:我的杯子)也是欠缺语意理解造成。因为你、我等代名词也是抽象的语词。
6、自闭儿鹦鹉语言也是欠缺语意理解造成(请参考鹦鹉语言一章)。
7、语意理解的困难造成自闭儿与人沟通时,也常常文不对题,或与情境不符合。兹以下面数例说明:
例1、
母亲问:「妳吃饱了吗?」(具体的)
回答:「吃饱了」
母亲又问:「妳的心情好吗?」(抽象的)
没有回答
例2、
老师问:「你家有几人?」(抽象的)
回答:「没有人」
老师问:「你家谁煮饭呢?」(具体的)
回答:「妈吗」
例3、
对话者问:「你几岁?」(抽象的
回答:「一岁」
其实该生已经八岁,上一年级。该生错答问题,乃是不知「你几岁」的意义,将问题错误解读为「你几年级?」。
例4、
对话者拿着黄色球,问:「这是什么颜色?」
答:「香蕉」
对话者另外拿着红色球,问:「这是什么颜色?」
回答:「樱桃、西瓜」
这位自闭儿之所以会如此回答,是因为他不知「这是什么颜色」这句问话的意义。而「黄色球」让他想到香蕉;「红色球」让他想到樱桃、西瓜,所以才有上述答案。
例5、下列对话是录自宋维村与一位15岁的自闭症青年的对话。
宋:你知道怎样跟人家玩吗?
甲:我,小时候---小时候还是缺乏,缺乏很多经验啦!
宋:为什么缺乏经验呢?
(二)在表达性语言方面:
自闭儿表达性语言的障碍有:
1、有语言
2、报式语言
3、磁石语言
4、隐喻式语言
5、鹦鹉语言
6、代名词反转或用个人名字替代代名词之使用
7、语用的困难
8、自闭儿对正确语言表达的困难。
9、语言发展迟缓
底下分项详细说明:
1、没有语言:
一般研究指出约30﹪- 50%的自闭儿不会说话,称之为瘖哑症。这些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有可能听懂语言。这些瘖哑症的自闭儿,约有百分之七十是可由于教学技术的改进而学会说话。
这些瘖哑症的自闭儿与不会说话的听障儿童亦有很大的不同。不会说话的听障儿童仍然会用手势、」姿势、姿态、表情去协助别人了解所见、所思。他们善于抓住别人的肢体语言,以领会情感及经验,并加以响应。例如别人伸出双手时,他也会伸出双手回抱。这种肢体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自闭儿所缺少的。也就是自闭儿不会用手势、姿势、姿态、表情去协助别人分享经验与所思。
没有口语语言能力的自闭儿,若是使用「行为语言」,通常只用来表达生理的需求,如抓着妈妈手臂到洗手间,表示要上厕所;指着水壶、饭锅,表示要喝水;拉着妈妈的衣服、并将身体往屋外方向扭动,表示要外出;用手臂将东西推开表示不要;顿足、撞墙表示生气。
没有语言的自闭儿并非真正的瘖哑症,因为他们大多数会出怪声,只是还没学会说话而已。自闭儿的怪声有几种功能:
(1)出怪声单纯是一种自我刺激。例如:闲暇时,有的自闭儿会喃喃有词,却听不懂他说些什么;有的会不断做出鸟叫声;有的只是快速震动双唇发出声响;有的会转动舌头发出「lila lila lila」的声音。
(2)出怪声是一种语言表达,因欠缺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恐惧、生气、高兴或导引注意。出怪声所要表达的语言功能,可由当时的情境推定:
例1、自闭儿要喝水时,他会尖叫引起母亲注意后,再指着茶壶。(导引注意)
例2、有位自闭儿很喜欢荡秋千,当他在荡秋千时,表情十分高兴,却不停发出怪声「啊!啊!啊!」。(表达他很高兴!)
2、鹦鹉语言又称回声语言( 含立即性/ 延宕性鹦鹉语言二种 ):
立即性鹦鹉语言指自闭儿与人沟通时,常常覆述别人的话。例如,当你问他「你几岁?」,他也同样回答「你几岁?」。这种立即覆述你的问话,称为立即性鹦鹉语言。
立即性鹦鹉语言系来自语言发展落后,缺乏对一般口语语言的理解,与无法正常表达所致(Durand & Crimmins,1987)。 McEvoy,Lavelang & Landry (1988)研究发现:鹦鹉语言的百分比率与语言发展水平成强烈的负相关。即随着自闭儿语言发展,其鹦鹉语言便逐渐减少。
从另一方面观察,其它障碍儿童如学障、智障儿童也都会有立即性鹦鹉语言的现象。即使正常儿童在语言发展初期,也会有鹦鹉语言的现象,但正常儿童」年龄渐长,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自如时,便逐渐消失。一般而言,通常仅持续到三岁为止,自闭儿则持续至相当长的时间。
至于延宕式鹦鹉语言,是指自闭儿无意义或无目的地、一再反复重述若干天或数月前所学过的话。有时候延宕氏鹦鹉语言是一种自我刺激,因为它常常发生在自闭儿没事可做的时候。延宕性的鹦鹉语言也有可能是一种逃避困难的机制。Durand & Crimmins(1987)两位发现:当自闭儿面对困难的工作时,延宕式的鹦鹉语言便随之增加;反之,除去困难的工作要求时,便立刻降低。
鹦鹉语言除上述功能外还具有沟通与互动的功能。所以鹦鹉语言还可依其有、无互动的性质分为互动性的鹦鹉语言及非互动性的鹦鹉语言。(Hurtig, Ensrud, & Tomblin,(1982);Prizant, & Duchan, 1981;.Prizant, & Rydell,1984.)
职是之故,过去认为鹦鹉语言是有意义语言发展的障碍,过去曾经大量使用褪除法来消灭鹦鹉语言。但是由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鹦鹉语言不是没意义的行为,而具有认知的功能。他是自闭儿的沟通工具,有时候自闭儿是用延宕式的鹦鹉语言作为说话练习之用,所以企图消灭鹦鹉语言是错误的。
3、隐喻式的语言︰
自闭儿常自言自语地说些别人听不懂的话,这些话与当时情境毫无关系,但可能隐含某些意义,称之为隐喻式的语言。隐喻式语言源自于自闭儿缺乏足够的词汇及正确造句的能力,便会自行创造出现别人不能理解的语言。
从形成隐喻式语言的机转而言,可将隐喻式分为二种:
(1)隐喻式的语言可能是一种延宕式的鹦鹉语言。
例如:一位自闭儿每次大便在裤子里,便会说:「啊贺!(台语发音)」,经查证宿舍管理员才得知:这位自闭儿大便在裤子里时,管理员都会厉声斥责:「阿贺!你又大便下去!」。此自闭儿误以为大便时,要说:「阿贺!」。
(2)隐喻式语言更可能是自闭儿尝试表达某一意图、想法,但是碍于语汇的限制,及构思语句以表达其意思之困难(即词不达意)所致。这种形式的隐喻式语言属于未熟练所学习语言造成。
例如:有一天,一位自闭儿的妈妈在训斥其大女儿不用功写作业时,其自闭儿在旁叫道:「妹妹臭鸭蛋」(此句话为隐喻式语言)。经仔细盘查的结果是:该自闭儿在学校曾听老师说:「不用功写作业,考试时,会考鸭蛋」。而该自闭儿误听为:「不写作业--臭鸭蛋」。所以在妈妈训斥女儿时,他也加入训斥的行列,大骂妹妹「妹妹,臭鸭蛋」。(此例是词不达意)
又如:有位自闭儿与其妈妈来笔者的办公室,可能是妈妈与笔者谈话过久,该自闭儿想回家,所以不断向妈妈说:「妈妈,你不要讲三个」。这句话让笔者与该位母亲听得「雾煞煞」。此句话即所谓的隐喻式语言。解读这句隐喻式语言需从当时的情境入手。因为当时在场的人,除了笔者外,还有两位见习学生,共计三人。所以「妈妈你不要讲三个」这句话,其实是「妈妈你不要和他们三个人讲那么久」的缩影。(此例是词不达意)
又如:自闭儿的行为语言也可能是一种隐喻式语言。一个6岁的自闭儿,将食指与拇指并拢置于右眼前,然后迅速滑至左眼,并迅速重复此动作。乍看之下,像似自我刺激的行为。详细询问该生方知:该动作是要表达搭火车经过山洞时,眼前所见的感觉。
该儿童的母亲表示:该童到三岁仍不会说话,后来服用DMG后,语言飞跃似进步,才能清楚表达此动作之意思。该童在三岁前,便已有前述动作,此时这个动作应视之为隐喻式语言。因为该童在三岁时,尚无语言可表达其意,故用动作表达。(此例属词不达意)
4、磁石语言:
有些自闭儿的延宕性回声语呈现高重复(循环式)、高持续性、固着式的形式。说话者无止境的重复某些话,学者称之为磁石语言。基本上磁石语言也是语言理解与使用困难造成。磁石语言可用有、无沟通意图分为两类:
(1)磁石语言若无沟通意图,则其目的是自我刺激(因为它大多出现在长时间空档时)。
例如:一位较高功能的自闭儿独自一人时,喜欢碎碎念,尽说一些不存在或没发生过的事情。
又如:另一位功能较低,没有语言能力者,会不断说:「….咕哇」。
又如:一位自闭儿在上课时,一再重复地说:「肉圆,阿妈走了(台语发音)」。
(2)磁石语言也有沟通、互动的意图(Hurtig, Ensrud, & Tomblin, 1982),例如:
例1:一位自闭儿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去买汉堡好不好?」妈妈回答说:「好,等一下我们就去买」。这样的对话一再重复发生。这种磁石语言之发生,主要原因是该童不理解「等一下」的意义。
例2:另一位亚斯伯格症的儿童不断地问:
为什么美国马路比较大?
为什么下雨天蚊子多?
为什么阿姨生不出男生?
为什么我妈妈生不出两个女生?
为什么蚊子不叮小狗?
这种情形也是一种磁石语言。其目的不在于正确的答案,而在于满足与人互动的需求。
甲:缺乏、缺乏经验哪!我,我都是,尤其是看到了,每当看到了很多山以后,即使是看了风景啊,也会流连忘返啦!
前一篇:自闭症语言训练由模仿动作开始